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行人类学"是中国宗教人类学者提出的最新研究范畴,旨在探寻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之新进路,即以内部性理解的视角,去反思宗教人或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提出一个具有普世性和关键性的话语构建。中国近现代民间教派(道门、教门)思潮是一种以复兴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宗教本土运动,具有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和"济度宗教"(salvationist religions)的精神气质。从修行人类学的视角观之,道门或教门之有效存续和持续成长的弘道动力,主要来自于一种以"救劫"、"济度"(济世度人)为主导的修行传统。中国宗教谱系自身的传播方式,并非仅仅是西方式的"传教模式",而是带有"存神过化"(道化)特征的"修行模式",遵循"礼不往教"的"化育"的原则。济度宗教反复提撕"道化"(道降庶民)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它们对于"正统化"的文化诉求和"文明化"的价值想象。讨论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有助于综合思考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及其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史密斯提出以个人的"信仰"和"累积的传统"这一对概念替代作为实体的"宗教"概念。由此,比较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作为实体的"宗教",而应是"宗教的信仰",即关注一个人有效地相遇外在的宗教传统时所表现的独特的自我,并侧重于这种个人信仰与其传统之间的整体联系。在方法论上则采用一种"人格化"参与和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从而深入信仰者的意义世界。史密斯以个人的"信仰"为立足点的比较宗教学思想及其所带来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的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者的立场和身份问题,一直存在着所谓"局内人信条"。具体到宗教研究领域,研究者大体来说有两类,即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前者出于局内人视角,其研究往往关注的是研究本身是否对信仰者的信仰与宗教修行有所帮助,这种研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后者出于局外人视角,其研究立足于现实,局限于一定的时空,更关注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所以,进行宗教研究时,明确研究者的身份以及研究立场至关重要,这便是所谓"局内人信条"。在分析"局内人信条"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佛教中的感应故事研究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对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的科学研究中,对研究者的立场和身份问题,一直存在着所谓"局内人信条"。具体到宗教研究领域,研究者大体来说有两类,即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前者出于局内人视角,其研究往往关注的是研究本身是否对信仰者的信仰与宗教修行有所帮助,这种研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后者出于局外人视角,其研究立足于现实,局限于一定的时空,更关注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所以,进行宗教研究时,明确研究者的身份以及研究立场至关重要,这便是所谓"局内人信条"。在分析"局内人信条"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佛教中的感应故事研究和禅宗公案研究为例,对宗教研究中的"局内人信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宗教人类学》已经出版了两辑。第一辑意在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学者"走进宗教现场"的尝试。既有微观层面田野现场的细致考察,亦有宏观层面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探讨与反思。同时"非本土"学者的域外视野,从他者的角度让我们对域外田野现场有所了解,并有机会从他者身上反观自身。尤为可贵的是,《宗教人类学》第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民间信仰(宗教)具有制度化程度低、分散性强等特点,且与其他宗教的界限不清晰,因此学术研究中很难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统计和测量.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研究存在许多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 2012年发布的全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据的分析,并通过观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尝试通过"他山之石"认识中国的民间信仰,并关照其相关研究.本文所言之"世界宗教”视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宗教格局”定位中国民间信仰;其二,从非洲宗教的变迁,从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的印度教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变迁,思考中国民间信仰的持续兴盛的动因,并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会信仰宗教?基于中国宗教信仰较为弥散的特征,通过对中国宗教调查的数据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因果报应信仰作为入手点,通过对信仰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考察,表明在农村地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与相信因果报应有正相关关系,从而支持了宗教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积极的现实的补偿的观点。作者还强调,在研究中国宗教时,要将宗教信仰的"意义"探究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加以结合。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实际上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仰世界:一种是自觉的信仰,另一种常常是自然的信仰。自觉的信仰是由道理、学说为基础的,人们追求宗教中的精神世界,希望借助宗教的信仰使自己的生活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自然的信仰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以能不能应验,有没有实际用处为基础,信仰者希望宗教能给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自己释厄解困,求得福祉。自觉的信仰大多是被叙述为高明的宗教思想和道理,比如说佛教般若学说的“空”、唯识学说的“八识”、以及简单的“十二因缘”、“四谛”、“三学”等等道理;但是在普通民…  相似文献   

10.
正杨德睿,台北市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博士,2004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兴趣在于以认知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宗教的传承,曾在上海、苏南、河北、甘肃等地对道教、佛教、弘阳教等汉族传统宗教进行田野调查,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2018年,他根据"轻装版的文化演化论"这一核心理论立场,借用Dan Sperber的"表征的流行病学"分析框架,将十余年来的中文论文汇集整理成为《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商务印书馆2018)一书。本书的核心问题是"这些传统宗  相似文献   

11.
<正>张荣明先生是宗教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专家,目前已有《殷周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中华国学》等专著问世,表现了作者对于宗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其中《信仰的考古——中国宗教思想史纲要》系统梳理了中国宗教思想史的发展脉络,读后使人颇受启发。该著  相似文献   

12.
闽台地区的王爷信仰有着众说纷纭的起源传说,背后折射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图景,其核心仪式是"送王船"。本文拟通过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台湾人类学界刘枝万与李亦园两位前辈学者。其中刘枝万延续了日治时代流传下来的全岛性宗教寺庙庵堂普查方法,继而转入道教建醮仪式的调查,独沽一味,针对道教派别与从业人员的分类,以及道教仪式的细腻描述。其方法学是依照日本民俗学的作法将调查对象巨细靡遗地描述以便完整保留。相对地,李亦园在战后从福建到台湾学习人类学,从台湾原住民宗教研究转入汉人宗教研究因而重视代表整体汉人文化的民间信仰,其研究特色是采取宗教人类学理论来涵盖性地检视汉人宇宙观与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的关系。其方法学是采取欧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具有重点性与选择性的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14.
学科的分解与综合是现代知识创新的平台,也是诞生新观念的温床。自20世纪40年代以降,西方宗教学研究先贤与人类学研究泰斗,各自寻求学术增长的新空间,形成取向不一、风格各异的宗教人类学学派。①而近30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由"厚古"向"厚今"的转变。②中国现代学术建设造端于民国初年,迄今为止,宗教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不同的特色。民国以来,大量西方宗教人类学的汉译成果纷纷涌现,以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本土论著也渐次问世;时至20世纪上半叶,宗教还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部分,未能形成专门的宗教人类学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台湾人类学界刘枝万与李亦园两位前辈学者.其中刘枝万延续了日治时代流传下来的全岛性宗教寺庙庵堂普查方法,继而转入道教建醮仪式的调查,独沽一味,针对道教派别与从业人员的分类,以及道教仪式的细腻描述.其方法学是依照日本民俗学的作法将调查对象巨细靡遗地描述以便完整保留.相对地,李亦园在战后从福建到台湾学习人类学,从台湾原住民宗教研究转入汉人宗教研究因而重视代表整体汉人文化的民间信仰,其研究特色是采取宗教人类学理论来涵盖性地检视汉人宇宙观与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风水信仰等的关系.其方法学是采取欧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具有重点性与选择性的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16.
人的幸福有"俗福"和"雅福",人的幸福感既可以来自物欲的满足,也可以来自精神的自由,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历史的。信仰与幸福密切相关。首先,信仰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积极实现,信仰者心中的信仰就是一种幸福;其次,作为人理解世界的尺度,信仰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根本坐标;最后,幸福需要信仰的理由还在于病态幸福的存在。信仰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人既有"感觉的幸福",又有"幸福的感觉"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代中国信仰的建设不是简单找回传统和拥抱西方,而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刘素民 《哲学动态》2005,(11):12-16
"宽容"(tolerance)出现于16 世纪,即在宗教教派分裂的历史语境下,从拉丁语和法语中借用而来.在此种生成语境下,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比较狭窄,意味着对异己信仰的容忍.在16 和17世纪,宗教宽容渐渐变成了一个法律概念,各国政府颁布了倡导宽容的法律条文,规定官员和守法的信徒们在与宗教少数派的交往中,必须采取宽容态度.这样,从执政者颁布的、要求对另类信仰者及其实践采取宽容态度的法令中,逐渐衍生出一种普世的道德心态与行为准则,它允许一定条件下的充分自由和不同观点的共存,这种道德心态与行为准则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宽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一种最为广义的"圣像"理解,以之为从古典时代直至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世界宗教文化基本形态的概括,用"圣像敬拜"来描述一种信仰生活方式。那么,"宗教改革"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宗教真理的定义及证明问题;当我们谈论"圣像破坏"时,话题也远远超出了宗教艺术、美学,甚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我们谈论的,实际上是信仰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借助于标准化开放式访谈法对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的基督教信仰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压力或危机事件的触发是现阶段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社会网络的示范和导引是民众接受和皈依基督教信仰的中介因素,“神迹”或“特殊的感应”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具有催化作用,教义与礼仪通过对信仰者人格的转换逐步实现其信仰的内在化。本研究认为,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会使宗教成为替代或补偿性因素而为更多的人选择,但宗教徒的信仰内容中所包涵的不仅是神秘的宗教经验,而且集结着许多世俗生活的需求和渴望,需要理性客观地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本义原指一种个体性的"信仰"行为,在其转化为一种特有的体系化"宗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之"神圣化"建构等此在性因素的历史影响。就此而言,近代兴起的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思潮虽都有其合理性,但从发展创新的眼光看,二者皆有其历史局限性。与之相比,纳斯尔所倡作为一种"神圣传统"的"传统伊斯兰"理念,在信仰之本原与显现意义上,或为伊斯兰文明的未来勾勒出一扇"神圣"之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