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9月21日至23日,"科学、宗教与社会及经济发展:巴哈伊教为和谐社会做贡献的思考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巴哈伊教澳门总会、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联合举办。研讨会于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10月20-21日,"共建和谐:科学、宗教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和澳门巴哈伊教总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和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近120名学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巴哈伊信仰者等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近70篇。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06年10月11-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与澳门巴哈伊总会和香港巴哈伊总会在澳门共同举办了以巴哈伊教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及香港和澳门的学者、高校学生80余人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11-15日,中国计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与澳门巴哈伊总会和香港巴哈伊总会在澳门共同举办了以巴哈伊教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社科院、香港和澳门的学者就巴哈伊教的“新世界秩序”理念和“巴哈伊教的教育思想”两个论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关于“新世界秩序”,与会学者首先从巴哈伊教义和宗教史的角度,对巴哈伊教的“新世界秩序”的思想进行归纳和阐述,认为“新世界秩序”理念是巴哈伊教核心教义“上帝独一,人类一体,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9月21日,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召开。研讨会由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山东大学、宁夏大学、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以及社会各界热衷于巴哈伊教研究的学者共30余人参与讨论。作为一种新兴的世界宗教,巴哈伊教主张"宗教同源,世界一体",以其调和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科学的现  相似文献   

6.
巴哈伊教在乌干达仅有60年的历史,但已发展至一定的规模,体现出包容性、现代性、国际性、社会参与性等特点。在对外交往中,其非宗教性参与显著地大于宗教性参与,乌干达社会也从中受益。在巴哈伊教社区内,则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总体而言,乌干达巴哈伊教试图探索一条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在宗教性与世俗性、国际性与本土性等方面进行着与众同不同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巴哈伊教是19世纪中叶,由伊朗贵族巴哈欧拉,在伊斯兰教巴布教派基础上创立的一个独特的世界性的新兴宗教,其称谓得自巴哈欧拉之名,在中国旧称大同教。宗教的核心思想是“上帝同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巴哈伊教虽脱胎于伊斯兰教,但在短短160余年的时间,能成为影响广泛、最为活跃的新兴世界宗教,关键在于与其它宗教相比,有其独特的现代特质,宗教的教义教规与当代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基本一致,如强调“工作就是崇拜,服务就是祈祷”的宗教理念,强调科学与理性的和谐发展,倡导世界的和平,人权的保护,男女的平等,家庭婚姻的和谐。正是因为巴哈伊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九部分介绍了巴哈伊教的教义。第一部分是该教的上帝独一论。第二部分是先知连续显现论。第三部分是人类一体论。第四部分是宗教同源论。第五部分是天堂地狱论。第六部分是宗教与科学论。第七是社会财富论。第八是对宗教仪式的态度。本文认为,巴哈伊独特的宗教观说明,只有消除宗教偏见,坚持团结统一,完成宗教的现代转换,才能使宗教保持活力,并有益于全球社会的的发展。巴哈伊的历史可以作为一借鉴,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应特别注意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对影响广泛的新世界宗教巴哈伊信仰(BahaiFaith)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经过一段精心的筹备 ,决定成立巴哈伊研究中心 ,并于2000年3月31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隆重举行成立大会 ,8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会同庆这一宗教学术界的盛事。该研究中心主任吴云贵在讲话中表示 ,成立这一中心的宗旨是为了从学科建设角度对巴哈伊信仰及其所体现的宗教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进行广泛、系统的研究 ,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增进友谊与合作。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 ,他希望巴哈伊中心的成立…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教授出版了《中国宗教与文化战略》一书,该书关注信仰、宗教和文化的意义及关联,探讨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关系。其实卓新平教授从未停止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这是其继2008年《“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一书后的进一步思考。在笔者看来,本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析了巴哈伊社区的"一体性"发展框架及其社区发展模式———学习与服务。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探索社区共建精神和物质需求维度的平衡,以及社会良性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巴哈伊社区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探索及创见,能为现代社会的共建共存提供一些颇有启迪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08年6月23至24日,由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协办的"人类宗教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经过一段精心的筹备,决定成立巴哈伊研究中心,并于2000年3月31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隆重举行成立大会,8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会。 该研究中心主任吴云贵在讲话中表示,成立这一中心的宗旨是为了从学科建设角度对巴哈伊信仰及其所体现的宗教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进行广泛、系统的研究,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增进友谊与合作。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长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 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业露华和山东大学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蔡德贵教授及不远万里而来的美国太平洋地区…  相似文献   

14.
巴哈伊教奠基者巴哈欧拉规定,应在每个巴哈伊社区的中心建立包括灵曦堂及附属机构的迈什里古勒-埃兹卡尔(意为对上帝的赞美发源之地),并面向所有宗教信仰者开放。这一机制把崇拜上帝和服务人类紧密地联系起来,体现了巴哈伊教的思想主张。本文通过对全球九大灵曦堂的详细介绍,以展现巴哈伊教的建筑艺术以及宗教同源、人类一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1996年7月4日上午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协会顾问委员会成员李·安东尼先生(Mr·Anthony Lee)应邀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作了题为“巴哈伊信仰在美国——一种成功地综合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信仰”的学术报告。 安东尼先生介绍说:“许多学者在研究美国的巴哈伊教信仰时,总是把它归于伊斯兰教范畴。而事实上在美国等地出现的巴哈伊教自身已否认他们的宗教是伊斯兰教,许多普通的巴哈伊教信仰者甚至根本不知道巴哈伊教有伊斯兰教的根基,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完全象基督教徒那样进行宗教活动。在美国巴哈伊教已成为一种成功地综合了基督教和伊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巴哈伊教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举行。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领导曹中建、张新鹰、金泽等参加了开幕式。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曹中建致开幕词。巴哈伊教研究中心主任吴云贵、副主任周燮藩和美国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协会会长饶宇安先生也在开幕式上发了言。会议先后由金宜久、周燮藩、吴云贵主持。来自世界宗教研究所、美国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协会、山东大学等单位的50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12—13日,由广州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教经典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该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巴哈伊研究中心、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所、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以及新纪元国际出版社共同协办,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中密歇根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兰州交通大  相似文献   

18.
正邱永辉主编2016年4月/79.00元ISBN 978-7-5097-8703-8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专家学者撰写。"总报告"以中国宗教组织的自治为讨论和分析重点,提出"宗教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各大宗教报告"栏目下的报告均在对相关宗教情况进行总结评述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本年度最突出的问题;"热点报告"栏目特别关注"基督教中国化";"专题报告"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大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宗教的活动场所发展现状,调查以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作为调查对象,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2月出版/79.00元/ISBN 978-7-5097-5554-9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南亚宗教发展态势研究》一书,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究南亚宗教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立足南亚宗教文化的历史传统,寻求当代变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南亚宗教发展态势的深入分析,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镜,观照中国和世界的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迟帅 《中国宗教》2015,(4):68-69
继《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系统探讨了佛教学术传统在欧美的大致发展轮廓后,李四龙教授又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出版《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一书,叙论结合,介绍了亚洲佛教自19世纪伊始在美国发展和学术探讨的过程。本书关注美国佛教的视角,也正是为了反思亚洲佛教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