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州福寿官,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通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祗来源于摩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祗交互杂处.可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幸存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世纪初在福建霞浦等地发现大批摩尼教科仪文献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业内多称其为敦煌摩尼教之延伸。然文献内容驳杂,世俗化色彩较浓,故或以为其宗教属性尚难明。余以为不然,径将《摩尼光佛》等早期霞浦文书列为直承敦煌《下部赞》的"呼禄真典",余者多称"林瞪文典",乃瞪所传道化文书。无论早典近典,多以佛道之皮裹摩尼之灵。每彰"五佛崇拜",实非法师强拼多教,而本为摩尼教元典固有之意,在回鹘中流行较广。霞浦摩尼教崇拜耶稣等五佛或五教主,却不尊崇上帝或阿胡拉而只奉明尊,故知其断为摩尼;霞浦摩尼教的多元与世俗化乃顺承中华三教合流之大势,实非别立一宗。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屏南县新近发现三本(两种)民间摩尼教文书及三尊摩尼教神像,揭橥摩尼教沉潜民间,混融巫、道、佛教,产生以民间道教科仪为框架,以摩尼教教义为内容的民间道坛仪式。同时,屏南文书也呈现承传唐写本《下部赞》《摩尼教残经》《摩尼光华教法仪略》的特质及与霞浦摩尼教文书的渊源。福建东部各地托身民间道坛的摩尼教孓遗,不是孤立存在,其科仪、文书有一定关联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4.
2008年10月以来,福建省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摩尼教遗物,接着,在福州、屏南等地相继发现摩尼教遗存,既有文献、文物,也有摩尼教庙宇,尤其是屏南降龙村,家家户户供摩尼光佛和林瞪。2013年7月、2016年3月,由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调研组两度赴福建考察摩尼教遗迹,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摩尼教是一种活态宗教,在福建省霞浦、福安、屏南、福州、晋江乃至浙江省南部都有存在,均可归入霞浦摩尼教系统。与原始摩尼教不同,霞浦摩尼教在流播过程中,因应形势的不同而逐步佛道化甚至民间化,这大概是霞浦摩尼教能够在福建、浙江一带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大雄宝殿位于全寺中轴线上,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的中心.殿名来自释迦牟尼佛,大雄是佛的德号,因佛有大智力,能降伏各类魔障,故称之.寺院中供奉佛陀的主殿即为大雄宝殿.此宝殿各寺院皆有,殿内供奉的像除主尊外则因宗派分别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福建霞浦摩尼教科仪典籍重大发现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世纪初我国敦煌和吐鲁番出土摩尼教汉文经典唐写本之后,而今又在福建霞浦再次发现数量可观的摩尼教斋醮科仪典籍,引起国内外摩尼学界的普遍关注。霞浦新发现的科仪文书中包含不少佛、道教的术语、概念和佛神名号,不免令人产生其是否为摩尼教文献的疑惑。今将已现世的唐写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摩尼教残经》和《下部赞》,与新发现的科仪典籍《摩尼光佛》、《兴福祖庆诞科》等,进行全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发现无论从形式上对帕拉维语"音译文字"和偈颂赞呗的运用,还是在内容上对佛、法、僧"三宝"的推崇以及对"五佛颂"、"天王赞"的宣扬,两者皆一脉相承,具有完全相同的宗教属性。换言之,即两者在摩尼教固有的传统神灵信仰、基本教义、教法和教理等方面,虽因产生年代不同,受佛、道两教的影响有别,而显出某些差异,但本质上合若符契,别无二致。  相似文献   

7.
临水夫人与妈祖信仰关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水夫人与妈祖,是福建乃至海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女神。从当代信仰情况看,她们从神格、社会功能及地位影响都有较大差异,但是从历史文献及当代大量民祀情况分析,两位女神原属同一神班,妈祖即是"陈林李三夫人"中的林九娘。出于政治需要与社会功利原因,历代统治阶层对妈祖频频敕封,对临水夫人进行抑制,这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的信众对两位女神之不同的诠释,造成她们主从及神职等方面的转换,其关系十分微妙。  相似文献   

8.
二仙庵自清康熙三十四年由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创建,陈清觉在此开启了道教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为了培修道观,他节衣缩食,稍有薄蓄,便拿出白镪数十两,置买枣子巷田业两大股,复以余资创建来鹤亭,塑吕洞宾、韩湘子骑白鹤塑像于其中,随后又建吕祖殿,祀吕洞宾;建斗姥殿,祀斗姥;建御书坊于来鹤亭之西,供奉康熙皇帝御书《赤龙黑虎诗》石碑于其中;建二仙殿,祀吕洞宾、韩湘子,天师张道陵及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天师。由此而奠定了整个二仙庵的建筑格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仙庵住持吴本固、甘合泰师徒重修各殿,即来鹤亭、斗姥殿、二仙殿、静室、单房…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民间除奉祀一般道教神外,还广泛供奉各种带地方色彩的神祇。其中最著名的如莆田湄州妈祖庙、龙海白礁慈济宫、泉州富美宫、古田临水宫等奉祀的天上圣母妈祖、保生大帝吴、肖太傅、三奶夫人陈靖姑等,即是流传于民间的人物被神化后作为道教信奉的俗神。这些俗神,还随着本省移民衍传到海外及港、台等地区,福建不少宫观便成为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宫观的祖庭。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民间往来频繁,来福建进香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成了联结海外和海峡两岸民众的一条重要纽带和民间往来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在福建霞浦发现的摩尼教科仪书中有许多关于"济度亡灵"的内容,昭示着霞浦摩尼教中有极为成熟的幽冥世界。然而,摩尼教在波斯诞生之初,并无冥界的相关设置,霞浦摩尼教中的冥界是在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摩尼教的宗教内涵,又融合了大量佛教、道教、儒学以及本土民间信仰中的冥界观念,最终形成了霞浦摩尼教所独有的冥府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22,(2):90-93
福寿宫,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北倚龙首山,南临辽水,是东北地区道教著名宫观。清朝时期,福寿宫开山祖师、龙门金山派大师王坐全道长云游至辽源,便选址于东辽河之滨,龙首山南麓,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设道教庙宇,起名应寿宫,后改名福寿宫,意为愿人民增福增寿、望家国福寿安康。福寿宫整体建设依照我国传统古建规范布局,依山傍水,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建筑与环境交相辉映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昆明金殿     
昆明金殿林来顺金殿,又名太和宫、北极宫。位于昆明市西北向7公里的凤鸣山麓。于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创建,构造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用铸铜重建,故又名铜瓦殿。殿中供奉道教中的神祗──北极玄天...  相似文献   

13.
正时至今日,门神文化与道教已经融为一体,很多门神的源流很难具体考证,这生动反映了道教与中国民间世俗生活的融合。一门神是"司门之神",是道教和民间习俗中守卫门户的神明。门神可以卫家宅、保平安,纳福迎祥,是中国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每逢中国农历新年,在门上张贴门神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门神形象的形成年代至今尚未能确证。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祀门"习俗,并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而关于门神,最早的是关于神荼和郁垒的传说。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山海经》  相似文献   

14.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历史悠久,爱国精神源远流长。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其源渊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道教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与民族意识相互融通。道教经典包罗万象:上自天文、地理、医书、战策,无所不载。几千年来,道教的教理教义从来没有离开过报答国土之恩的宗旨。例如邱长春真人,他在年逾古稀时,应元太祖成吉思汗召万里雪山西行,一言止杀,拯救生灵涂炭,为国分忧,为民解难。道教历来素有敬仰圣贤之传统,长春观就建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殿,叫做“二圣殿”,供奉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尽忠尽义的关羽。道教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死而不忘者寿”。为国为民而死,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16.
在霞浦摩尼教文献中,夷数(耶稣)极受崇拜,被称作"夷数如来""夷数和佛"或"夷数王"。《摩尼光佛》所见"末尸诃"应为弥赛亚汉译中的一种,用以指耶稣的救世主属性。有的文献把夷数描绘为第三使或光明少女的化身,曾化作裸形美女诱惑雄魔射出吞食的光明分子,有些文献对夷数似乎更为推崇,甚至有凌于摩尼之上的倾向。摩尼教的"五佛"后来演变为"三佛",但夷数一直赫然在列,其地位仅次于摩尼光佛和电光王佛。  相似文献   

17.
沈阳的著名道教宫观太清宫是龙门派在东北最大的十方丛林。位于沈河区西顺街北首。其开山祖师郭守真(道号弘阳子)之“遗蜕”亦曾埋藏在这里。自康熙二年癸卯(1665年)创建。迄今已有三百二十余年历吏。正殿中央供奉老子,左右配像为孔子与释迦牟尼,旁立站像左“灵官”,右“韦陀”;原名“三教堂”,以昭示全真道教最初之三教合一的教旨。据《奉天府承德县祠祀志》称:“三教堂在怀远门外,又称在外攘门外。有三殿三楹、经楼三楹、后殿三  相似文献   

18.
临水夫人的道派归属与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素有信仰女神的传统,这在道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稽考道教仙谱,我们可以发现众多女神济济一堂。临水夫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临水夫人姓陈,名靖姑,因其种种“灵异”而闻名于世,并受到了民众的崇,对于这位产生于闽中的奇特女神,学术界已经进行过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她的道派归属与社会影响问题,似乎还有待进一步认识。故笔者对有关史料略加梳理,写就此文,以就教于方家学者。一、临水夫人的道派归属要说明临水夫人的社会影响问题,首先必须对其所属信仰系统有一番基本认识;否则,一切论述将成为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9.
正"冥途路引"是为了让死者能够顺利抵达阴间或前往天国的凭证,在明代墓葬中有少量出土,有"道教路引"和"佛教路引"两种。1956年4月,在扬州市城北乡禅智寺故址之东发现一座明代三椁三棺并葬墓,墓主分为盛仪及夫人彭淑洁、盛氏(疑是盛仪之女)。其中,彭淑洁棺内出土纸质道教冥途路引一张,文字清楚、印鉴清晰,给研究冥途路引增添了新材料,对研究道教文化和明代文书制度有不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湖北麻城市五脑山上有一座帝主庙,历来是道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自北宋建庙以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兴。现有庙观,系清嘉庆丙辰年(公元1796年)重修。庙群建筑分为一亭(静心亭)、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玉清宫、威灵宫)、四殿(拜殿、帝主殿、祖师殿、娘娘殿)。另有斋观、凉亭、宿舍、厨房等。周围山环雾绕,气势磅礴,茂林修竹,环境清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