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秦汉及其以前对精神本质的讨论据文献 ,有关人的精神现象的讨论 ,始于子产论魂魄。《左传·昭公七年》载 :郑国大夫伯有作乱被杀 ,此后郑国就常常闹鬼。子产认为这是伯有的灵魂未能得到很好的安置 ,并且引出了关于灵魂问题的讨论 :  及子产适晋 ,赵景子问焉 ,曰 :“伯有犹能为鬼乎 ?”子产曰 :“能。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 ,阳曰魂。用物精多 ,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 ,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 ,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 ,以为淫厉 ,况良霄 ,我先君穆公之胄 ,子良之孙 ,子耳之子 ,敝邑之卿 ,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 ,抑谚曰‘蕞尔国’ ,而三世执…  相似文献   

2.
宽容的力量     
正说起姬侨,许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若提到他的另一个称呼——子产,知晓历史的人脑海中肯定会浮现一个改革家的形象,想到大名鼎鼎的"子产改革"。子产改革是颇费了番力气的。用今天的话说,那是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勇气和魄力。当时,郑国流传着一个凶险的传言,  相似文献   

3.
正子产放生子产放生,史出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子产,他心地仁厚,常扶贫济困,救人于危难,不但喜欢行善,并且从不杀生。他主张"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某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肥美的活鱼,让子产趁着新鲜时吃。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客客气气地收下了礼物。朋友走后,吩咐仆人将那些鱼放到院子的鱼池里。仆人问子产:"为何不趁着新鲜时吃掉,如果在鱼池里放久了,味道就不会那么好了。"  相似文献   

4.
荐贤贤于贤     
正偶翻《韩诗外传》,看到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颇有发人深思处。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这么说来,能举荐贤臣的人比贤臣更好了?(然则荐贤贤于贤?)"孔子说:  相似文献   

5.
黄兴政治伦理思想是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权和政党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倡导政治伦理化;诚挚的爱国之心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主体;团结友善、敬业奉献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外在表现;“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是黄兴政治伦理思想实践的理想境界。黄兴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一是糅合了中西伦理文化的优点;二是将改造国民社会心理与建设国家统一起来;三是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明夷待访录》集中表述了黄宗羲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了批判,憧憬着美好未来,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了设计,其中最突出的是期待社会变革,由“天下为主,君为客”取代“君为主,天下为客”制度,实现社会民主化,在其伦理思想表示出鲜明的近代民主的启蒙元素.  相似文献   

7.
太虚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他的伦理思想,是其"人间佛教"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佛教有鲜明的伦理特征和丰富的伦理思想;佛教对其他伦理学说的批判,目标在于建设;而和时代、社会、人生最为贴近,最能化导社会、建设社会、救国救世的工具,正是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政治伦理思想架构.其政治伦理思想涉及到了政治的基本价值理念,政治制度的合理设计,执政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等诸多问题.列宁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理性品格,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以“仁”为基础,以“利民”为价值导向,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理想目标。为此,他要求治国者自身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坚持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选贤任能,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坚持和发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晏子伦理思想略论黄宝先晏子是姜齐末年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体现了一种伦理精神。他的伦理思想对儒家学派的早期思想家们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本文试就其伦理思想中的礼、义、忠、孝等的基本观点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政治伦理思想、科学思想和逻辑学。这三方面的思想互相紧密联系着;政治伦理思想是墨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所以历来人们所谈的墨学一般是指墨家的政治伦理学说。墨家的逻辑学是服务性质的,它服从于墨家的政治需要,成为论证其政治伦理观点的工具。科学思想则是墨家进行政治性辩论所引用的客观具体材料.三个内容有机地构成了墨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相比,墨家的历史遭际要悲惨的多。孙治让指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要求人类政治从“自然”的野蛮状态走向“自由”的文明状态.他利用条款的形式向世人论证永久和平的内容,并且阐述着其在政治伦理领域内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其中所体现的政治伦理思想为目前政治与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方面提供了全面而理性的视阈,为当今现代国家的“文明”诸如在政治管理与道德、政府道德以及从政者道德领域内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为全人类国际政治关系的“永久和平”发展走向提供了有效的路径选择,对现代政治和国际政治秩序的建构都体现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杨兆贵 《管子学刊》2005,52(3):89-93
鹖冠子的理想政治和时局有密切的关系,他对一些大国不能得志于天下,深感痛惜.他深思败亡之由,并藉此提出自己的理想政治论——成鸠氏之治,其家族以“制邑理都”、“啬万物”、“与天地总”、“素皇内帝”等统治方法来统治,结果能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年.这一理论主要受管子军政改革、《周礼》治官治民、选贤与能、《商君书》等法家严刑峻法等思想所影响.这种理想政治的实施,会统一中国,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四夷宾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和谐伦理思想是以儒学为主导、道佛“附儒”构成的和谐伦理思想体系,其文明样式反映了以高度集权政治适应普遍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结构的客观要求,在“涉世”、“忘世”、“出世”可“圆融”的意义上维护了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培育了中华民族推崇和谐的优秀品质.其当代承接和创新,需要厘清认识论理路,把握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天人关系,荀子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性出发,对其社会分层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了哲学论证。以“礼”为核心和标准,荀子把社会分层划分为社会等级分层与社会职业分层两个层面。荀子把“礼”的功能———“群”与“分”,特别是等级差别之“分”作为社会分层的手段,以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为贵”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重视“人和”的社会管理思想.强调“民为邦本”的和谐社会基础,提倡“修己安人”的“和”政治伦理要求,构成了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的政治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民主主义的伦理思想,突出特色是他所倡导的“服务道德”。其要点是,以民主平等取代等级特权制度,这是服务道德的政治前提;实行人道主义、维护人的尊严,这是服务道德的基本要求;铲除皇帝思想、树立公仆观念,这是实践服务道德的基本途径。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服务道德”思想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宇宙论为基础的伦理学、高级宗教和哲学来完成的不同阶段,法理正当性的确立,使人类政治真正同人的生活统一了起来。政治的"价值正当性"给予了政治以正当的理由,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与现代政治的重大伦理关系相对应,现代政治伦理体现出从统治政治到生活政治、从等级政治到平等政治、从全能政治到权限政治、从人治政治到民治政治、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等六大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9.
管仲是我国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和他的学派的政治伦理思想颇具特色,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密切结合的典范。管仲学派的思想体系表明,他们所说的政治是具有伦理色彩的政治,而他们所说的伦理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伦理。这种政治与伦理的密切结合,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共性,只是在管仲学派中反映得特别明显罢了。这种状况,固然决定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相结合的社会基础,也是与这一学派的创始人管仲长期从政的经历密切相关的。管仲于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始相齐桓公,执政至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他去在止。管仲的主要功业,就是《史记·管晏列传》所记载的:“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  相似文献   

20.
学衡派希冀以文化救国,对处于根本变化和社会危机中的中国进行了道德谋划,在综合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其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理制欲”的心性观、道德为政治之本、道德为文化之本、道德为礼教之本等观点.虽然学衡派确立其伦理道德观的论证方式具有综合性的学术视野,其目标指向在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困境和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