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飞 《道德与文明》2011,(1):95-102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强调了受教育者对于既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服从和顺从,但同时也包含着主体性的道德意蕴。尤其是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其主体性的精神内涵是比较突出的。先秦儒家倡导道德的自主修养,强调道德行为选择的自为自主,主张使自我成为道德意志的主宰者,赋予道德主体在道德低线与道德高线之间选择的权利。这些都可以视作是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中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蕴。虽然它与当代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精神存在差异,但是其所体现的精神旨趣依然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先秦用血制度分为祭礼用血、衅礼用血和盟誓用血三大类,本文主要研究先秦祭礼中的用血仪式。文章按照庙祭、郊祀和地祭三部分对之展开论述。进而认为,在先秦的祭祀活动中,血被视为具有某种巫术功能,它可以充当通天达地的法器。儒家礼典将上古的血崇拜和血巫术加以仪式化和制度化,儒家经典(“三礼”及其它经书)又将其文本化。探讨这一过程,有助于理解儒者的起源问题和儒家的宗教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儒家之"义"不仅常常分别与宜、仁、礼相连属而构成仁义和礼义的二元结构,同时还经常与利相对应,进而建构了宜→仁→义→礼→利的五元义理结构,以此揭示了儒家之"义"是由发自人内在仁心和遵循外在社会礼法的适宜行为,是由个人自身的仁爱道德情感和社会礼仪规范共同作用而产生出来的道德义务和伦理责任,是一种与利益相对应同时又追求社会公利的价值合理性实践活动。在对儒家之"义"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误解、误读,尤其是没有注意挖掘儒家之"义"所具有的义务、责任意蕴。对儒家之义可以也应当进行多维解读,尤其是应引进责任伦理学的思维范式揭示儒家之"义"所蕴含的责任精义,以为丰富完善儒家义学思想、构建儒家责任伦理论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4.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传承周礼并加以改良和创新,对"礼"作出了新的解释,将人性作为礼制的合法性基础,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重的礼制伦理。"援仁入礼"、"为政以德"、和"隆礼重法"是先秦礼制伦理的三方面特征。先秦儒家礼制伦理中蕴含的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亲民政治伦理和法律的内在道德性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继承了儒家“礼”的观念并将之系统化,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理论。荀子把音乐理论更为系统化,他从人的本性出发,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用“乐”调理熏陶人的本性,其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改恶向善、去争止乱,从而维系社会安定。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简略论述荀子的乐论观: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道德之天与人德的合一,还是自然生态与人德的化育合一。自然生态对先秦儒家建构德性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主要体现在遵从自然生态规律建构人的自律德性、节约保护生态资源建构仁政治国理性、比德玉石山水自然景物建构仁义礼智四端和沐浴自然景致建构人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7.
德感生活:儒家生活哲学内在构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生活理念中,道德是生活的前导和感通性力量,该生活样态可定名为“德感生活”。在思想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德感生活”的理论重心也经历了从“礼”向“理”的转变,生活理性的反思面也从显像层转向潜隐层。先秦儒学重“礼”,反映在生活观念上就是先秦儒学倡导礼治生活,要求对生活事象的形式化引导,德感生活表现为对外在规范的重视;宋明儒学重“理”,更相信内在道德性的力量,表现为生活的性理化、道德的内向化。“礼备德盛”、“穷理明德”是儒家“德感生活”的两种诠释类型。在现代生活情境中汲取儒家德感生活的固有精神,切入当下生活情…  相似文献   

8.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标识。先秦儒家孝德思想是中国孝文化的源头,它发端于夏商,萌芽于西周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内容丰富,养亲、敬亲、谏亲、安亲与丧祭等内容自成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当代价值作出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天地、三才相参、道的内涵、圣人无为等环节比较了老子和礼学家的有关 论述。对二者在多方面的相似性尝试提出了解释。这种解释是通过讨论先王之道即三代礼 文明的思维原理给出的。三才相参的思维原理来源和巩固于礼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 这个思维原理优先于中国先秦思想而决定性地成为中国早期思维的相当普遍的模式。老子 归根结蒂是受此模式影响,老子与儒家礼学及非儒家礼学是同一思维谱系中具有家族相似性 的不同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与孔子的礼学相比,荀子的礼论的内涵与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这首先是因为其天人观的演变导致了礼的世俗化,其国家观的演变导致了礼的功利化,其人性论的演变导致了礼的外在化。同时,他借鉴先秦名辨思想对于礼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论证,将礼的本质定义为“分”与“别”。在现实作用上,苟子突出了礼以别异为基础的名分界定功能,这与其尊君思想相结合,使得礼政治化和形式化。在此基础上,苟子摄仁归礼,重新规定仁、义、礼的关系,导致了儒家道德观某种程度的异变,并使得原始儒家以强调伦理双方间相互性道德义务的五伦思想,开始转向强调一方对于另一方的服从义务的伦理观,构成了从原始儒家的五伦到后来三纲演化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1.
王苏  傅永聚 《管子学刊》2011,(3):49-52,90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进而成就理想人格,达到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礼是生活的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礼文化在儒家的理想中可分为乐、义、仪、俗、制、教六种正义,而礼的精神是倡导道德与文明;宋代以后儒家礼学从重视“国家”取向转变为重视“社会”取向;儒家礼文化以“秩序”为首出的文化模式,可以成为有益于人类面对21世纪挑战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儒道关系问题上,陈景元从本末体用角度出发提出了道本儒末与道体儒用两层关系模式,在对儒学思想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站在自家文化的立场上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有意识地选择和融通。这种儒道融通思想在陈景元的思想中具有政治意蕴,他主张以自然无为之治道精神来规范儒家以仁义礼为核心的纲常名教,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互补性地思想整合。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以来,受救亡运动、疑古风潮和极端阶级分析法的影响,先秦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屡遭抨击和批判,其实质被保守、虚妄、反动的表象所遮蔽,其价值被“厚古薄今”的思维定式所消解。从伦理向度看,“法先王”是先秦儒家以“立德”“弘道”为基本价值取向对先王之德、先王之道的形塑与倡扬,是阐旧邦以开新命的政治智慧。先秦儒家以“可施于礼义”的伦理标准,萃取和凝练了“五经”中的王道思想;从伦理维度进行理论开新,奠定了王道政治的坚实根基;用中庸之道为王道政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既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又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王道政治范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道德修养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从而将外在的礼义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进而成就理想人格,达致理想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著名代表,站在道家立场,批评孔子、批评儒家处甚多。透过这些批评,我们发现,庄子熟悉儒家人物,谙熟儒家著作,精通儒家思想。庄子视界中的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为经典,以仁义为思想核心,同时,还以仁义为人性的内容。此外,庄子视界中的儒家又以感官欲望为人性内容。仔细考究庄子视界中的儒家思想,更多地是对孟子和告子思想的概述和提炼。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历史上,儒家从德治主义的角度主张薄赋敛.他们关于税赋的目的、税率的标准等问题的讨论已经溢出了经济的范畴,而上升到了治国之道的高度,蕴含着浓郁的民生关怀,具有政治道德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礼学思想在西方汉学界的传播跨越了宗教对立与现代价值质疑双重障碍。在芬格莱特开启了用西方哲学架构"礼"的先河之后,对礼学的关注与探讨在西方学界形成了对话的形态。其中,"波士顿儒家"南乐山尤为推崇儒家的礼学,他以实用主义的符号理论为桥梁,对儒家礼学思想加以诠释与重构,对儒学传统话语加以拓展与更新,力图使之作为一个"活的传统"移植到西方,以此来解决西方因个体本位而导致的社会困境。在这一过程中,南乐山的构想始终面临着如何在移植后的"礼"中保留其原始价值意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富有道德教养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早被外人誉为“礼义之邦”,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德育思想遗产。在这批遗产中,尤以先秦儒家学派所创建的伦理思想体系最为完整。它不仅系统地探讨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内容(含具体规范)以及道德的评估标准,而且也系统地论述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理论影响。今天,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走向深入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发掘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遗产,合理地加以批判继承,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主张以"仁"、"礼"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应当正确看待这些方法.它们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