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山是五岳独尊的东岳,其神以“大帝”称之,地位显赫。历代帝王或巡狩、或封禅、或神祭、或褒封,奠定了泰山神———东岳大帝在道教诸神中的崇高地位,“被供奉为神灵界的王者”①。正史中有许多关于东岳大帝的记载,东岳庙也遍及全国大多数地方。本文将从泰山神———东岳大帝信仰的起源、东岳大帝的身世和职司、对泰山神的祭祀和褒封以及东岳大帝信仰的影响等问题入手,从东岳大帝信仰具体而微地反观道教神仙信仰所蕴含的敬畏自然、师法自然的人文精神、以及这种信仰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一、泰山神信仰源于对泰山的自然崇拜泰…  相似文献   

2.
侯强 《管子学刊》2003,(3):75-79
齐“巫儿”婚俗始于春秋时期,直至汉代仍在齐地流行,是“同姓不婚”主旋律下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关于“夷人文化”的评价,我们要用发展的和实事求是的观点。齐桓公“淫于骨肉”说是有根据的,并非空穴来风。齐“巫儿”婚俗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  相似文献   

3.
侯强 《管子学刊》2001,(2):49-52
齐“巫儿”婚俗始于春秋时期,直至汉代仍在齐地流行,是周代“同姓不婚”主旋律下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齐巫风仙气的浓郁,为齐婚俗带有“巫”的成分提供了良好的生成土壤,而商品经济的发达,又使齐地风俗体现出礼教精神淡薄,加之东夷土著习俗根深蒂固的影响,使齐婚俗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去非 《管子学刊》2001,(4):86-89
东夷就是齐地,东夷齐地古有君子国之称,因而是羲农文化或羲炎文化的发祥地,君子之国,礼义之邦,故为孔墨渊源所自,太公是东夷人,故行“因俗简礼”之政,其通利未之道,而而促成“商品经济的发达”,“极女工之巧”,因而有妇女经商行贾,有“女闾”出现,行商妇女不是娼妓,不当信犬见雪而怪吠。襄公,文姜是私通内秽,无社会性,普遍性,战国秦汉间齐多神仙方术之士,但与“巫儿婚俗”则风马牛不相及,至于“桓公淫骨肉又甚于乃兄”的判谳,可待《书虚》扫除蔽目的一叶。  相似文献   

5.
对大山的崇拜、敬畏,相信名山由神灵主宰,这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在中国,山川信仰的形成也是很早的。古时“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周礼·春官宗伯》)。相传黄帝也于西泰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以来,虽然又有了最高的神——天帝,但对山川的信仰并未稍衰,如申、吕诸国崇拜嵩山,赵人崇拜霍太山等,而尤以齐地为甚。所以齐地信仰的泰山神,后来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山岳神。自秦汉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对民间的山川  相似文献   

6.
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山神女故事,二千多年来在我国民间传诵不衰;巫山神女形象,既作为艺术形象,也作为宗教形象,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活中去,成为人们藉以表达其艺术情感、宗教信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然而当今诸多注家对巫山女神故事的诠释往往不尽然、鉴此,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探讨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演变(尤其是在道教中的演变)及其流传,着重阐析了巫山神女的宗教形象,庶几有助于人们对巫山神女这一传统的文化意象有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泰山玉女发展成国家祭祀神灵碧霞元君,经历了"立像"、"建祠"、"赐额"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再到国家神灵的转变,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这其中道教的吸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宋至清代多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国家祭祀政策的大背景下,道教神仙的光环使碧霞元君有了合法外衣的保护,也因此得到国家的最终承认。道教的吸纳和国家的认同是碧霞元君信仰扩展的前提条件,而与海神天妃的相互吸收利用及自身不断显灵则又促使其信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8.
道教作为传统宗教之一,近两千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将其与女性相提并论,则不免为某些人感到奇怪。道教与女性,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若稍读经、史、子、集,则自可发现,原来这两者早有不解之缘。让我们先读一下中国古代小说、故事等作品对女性崇拜的一些描写吧。清朝咸丰年间问世的《笔生花》第一回中谈到姜近仁之妾生女之事谓:姜近仁之妾柳氏生有两女,前女系“玉女”投胎降世;后一女为仙子转变而成。这里姑且不说“投胎降世”的问题,只讲“玉女”的性质。“玉女”并非一般的女子,而是天上的女性神仙,是女性的神化。在《梦影  相似文献   

9.
封面说明     
本期封面选用的是《碧霞元君图》,明代道教神仙画,现存于法国巴黎。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君”,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东岳大帝之女。道教认为元君乃应九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道教认为碧霞元君神通广大,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北方地区信仰很盛行。图中元君形像端庄大方,衣饰线条流畅,纹饰细致,色彩艳丽,不失为道教神仙画中佳品。封面说明@逸山  相似文献   

10.
徐学标 《管子学刊》2012,(2):119-122
古今学者关于“篆书名实”问题的观点,均存在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秦《泰山刻石》风格作为篆书标准,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使然;《泰山刻石》作为秦篆形态之一种,其风格的产生与铭石书的特殊社会功用,书写载体及工具的性能等密切相关,其线条与结构形态均非毛笔自然书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去年初秋,有幸访问了泰山顶上的碧霞祠,见闻所及为之记。泰山为五岳之一,古称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它位于我国东部山东省的中部,故称东岳,山势雄伟,景色壮丽,居五岳之首,故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道教认为是“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续道藏·搜神记》),为道教第二小洞天。总面积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主峰名天柱峰,又名岱顶(从南天门至玉皇顶)。从南天门东行,经过仿明代建筑,一派古色古香的天街,就到了碧霞祠。碧霞祠是泰山顶上最有特色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是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庙  相似文献   

12.
2000多年前,战国楚诗人宋玉有感于(山海经)所载的蕃草神话,以他那如椽巨笔写下(高唐赋》和(神女赋),精心编撰了一出人神相恋相爱的风流佳话,从此在中国神仙体系中多了一位美丽而多情的女性神人——巫山神女,她那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亦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时由巫山神女故事衍生的“巫山云雨”、“梦游高唐”、“魂断阳台”之类的典故,亦为人们所青昧,屡屡出现在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表现爱情题材的诗、词、曲中,藉以表达。男女欢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正碧霞元君是一位泰山上的女神,亦有信众称之为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或泰山奶奶。明朝人谢肇淛认为:"岱为东方,主发生之地,故祈嗣者必祷于是,而其后乃傅会为碧霞元君之神。故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岳不能自有其尊,而令它姓女主,俨然据其上,而奔走四方之人,其倒置亦甚矣。"~1明清以来,碧霞元君在民间的影响逐渐超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封禅泰山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禅泰山起于何时何人 ,至今尚无定论。据《庄子》、《墨子》、《史记》、《论衡》、《韩诗外传》等典籍关于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记载 ,基本上可以说 ,它是远古时代活动在泰山周围氏族部落的原始祭天仪式 ,是自然崇拜的结果。至春秋时代 ,封禅泰山开始成为士人心目中一统天下的帝王所行的国家大典。即代周而帝的统治者必须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方可得到天帝的认可 ,成为天下的君主。“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欲行封禅之礼 ,被名相管仲以祥瑞不现即未得到天帝承认而阻止 ;鲁之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 ,结果被孔子所讥 ,理由是资格不够…  相似文献   

15.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神祇信仰要介绍春秋战国时代的无神论思潮,首先要明白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信仰着哪些神以及如何信这些神。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普遍信仰着天神、地祇(地上的神)和人鬼(即人死后所成的神)三大类为数众多的神祇。天神最重要的是"帝"或称"上帝""天帝"。大约由于帝在天上,所以帝又往往被称为"天",就像当时把泰山神称为"泰山",把黄河神称为"河",后世把韩愈称为"昌黎"  相似文献   

17.
高兵 《管子学刊》2005,(3):67-70
文献所谓“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以及桓公“妻姑姊妹”不能够成立,齐襄公、桓公的淫乱属于婚外性关系而非兄妹血缘婚.春秋齐国社会已不承认并且谴责非婚乱伦关系,故不可能由襄、桓淫乱导致“巫儿婚俗”.齐女居家不嫁的“巫儿婚俗”不是宫廷和民间普遍存在的状况,只是部分大家庭出于迷信观念而保留经常性祭祀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齐俗,妇人首祭祀”,一般是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小祭祀,古已有之,并非齐女垄断了家庭、家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8.
《汉书·地理志》对齐的地理范围有明确记述:“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信阳,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包括今山东莒南、平邑、泰山以北以东整个山东半岛及河北西南边侧地带,大体是先秦齐国的统治领域。尽管汉代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王吉传》、《风俗通义·序言》)的流行谚语,在齐这块方圆千余里的地盘内,从饮食起居到婚丧嫁娶等具体方面,风俗习惯不会整齐划一,但与其  相似文献   

19.
董君 《管子学刊》2011,(4):22-24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早期的学术领袖,他由贱而贵的不凡经历,显示出稷下先生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稷下学宫的用人特点。淳于髡赘婿出身,因事获髡刑,地位低微,又加之齐地巫儿婚俗盛行,其实为巫儿婿。稷下学宫集政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具有双重属性。淳于髡被立为"上卿"、"列大夫"、"上大夫"、"诸侯主客"、"博士",说明了他在稷下学宫中的荣耀地位,并非是官职。  相似文献   

20.
从公孙弘看汉代齐学与墨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孙弘看汉代齐学与墨学的融合范学辉齐学存在广、狭二义之分,广义齐学泛指战国时代形成兴盛或流传于齐地的诸家学说,主要以“稷下学”为代表;狭义的齐学则专指儒学传入齐后与齐地的齐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相融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齐地儒学。本文所谈齐学即是狭义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