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习俗的渊源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是司马迁对齐人生活习性的一种概括性评价.这一生活习性的产生,主要是夷人的生活习性和以齐国“尚功利”思想为主体的政策导向所致.齐人的这一生活习性,在齐国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包括,促进了国家管理思想中民本理念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养成了“尚武”的优良传统.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既影响了齐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汉代以后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齐国“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不仅为“尚变革”的齐文化奠定了基础,也给齐国的音乐艺术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在齐国,无论是民间音乐还是宫廷雅乐,都显现出了五彩缤纷的景象和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本文以齐国的民间歌曲和宫廷《韶》乐为例,利用文献史料对其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3.
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的鲜明特色可概括为明世务合时变的革新、务实、开放精神和文化的多元形态,齐国能作为中国春秋时期五霸之首,战国时期七雄之一,与其以革新、务实,开放的方针发展经济密切相关,与其“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国自弹丸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冠,而后又在短短的六十多年时间内迅速衰落灭亡。齐国的兴衰当然有诸多的原因,然而齐国用人政策是否得当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欲从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兴盛、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衰亡及齐国的用人政策对后人的启示等三方面来探讨齐国的用人政策与齐国的兴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齐国刀币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国以刀币为主币,形成了独立的刀币体系,“法化”面文和“齐法化”的大量铸行,说明齐国有着统一的铸币权和较早形成统一货币的思想和举措;而开国纪念币——“齐建邦长法化”的出现,表明齐国货币制度的成熟,尤其叠铸技术运用于“齐法化”,代表了中国铸币工艺的重大进步。齐国刀币在中国货币史乃至金属铸造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和管仲的经济政治改革中相伴产生了“四民分业”的社会职业教育思想,这是据现有文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刻的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有很强的时代和自身的特色,对后世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先进国家中,教育是如何为富国强兵的政策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 ,后人有称姜齐者。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 ,功高盖世 ,在分封诸侯时被列为首封。因其为东夷人 ,所以把他封到东夷人居住的齐。也有人说齐本是旧名 ,姜太公袭其旧而建齐国。建国之初 ,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 ,便鱼盐之利”的方针 ,不仅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由此奠定了齐文化的基本框架。《诗经 .齐风》是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齐地风俗的集中表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风》中的诗篇内容和形式 ,探讨齐地的风俗习惯 ,从而了解齐文化的某些特色。《齐风》 11首 ,反映…  相似文献   

8.
言路开放是齐国政治的特色,兴行于太公封齐建国而一贯于两姓齐国、至湣王而衰。可以说,言路开放制度的兴废是与齐国的盛衰相终始的。 太公为文王武王立“灵台之复”而广泛招贤和纳言。他强调人君要“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就是要兼听广纳、洞察一切。而要洞察一切的根本途径则是善于“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六韬·文韬》)。只有广集天下人的所见、所闻、所虑才成集思广益;只有做到兼听广纳、集思广益,才能洞察一切而不被迷惑、不受蒙蔽。  相似文献   

9.
研究齐文化,首先必须研究姜太公。因为太公以齐开国之君,行举贤尚功之法(《汉书·地理志》),修因俗简礼之政;“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诸多建构,“成为齐国历代统治者的一贯文化政策”(《文史知识》,1989年第3期,第31页),实为齐国文化的开山。而齐国文化则是“齐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齐文化研究中内容最  相似文献   

10.
岳友熙  李振 《管子学刊》2011,(3):100-105
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了民众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齐国的建国之初,他就将民本思想列为治国之策。记录太公言论的《六韬》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后,春秋时期,管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太公的治国方略,他在《管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且从爱民、利民、富民、惠民等几个方面阐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到了战国时.齐国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齐国创建和发展繁荣稷下学宫,荟萃天下学人,百家争鸣,著书立说。随着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人齐国,极大地丰富了齐国的民本思想,并从理论上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齐国的民本思想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齐国在周代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齐国的发展和强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开明的君主和管仲等名相,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而太公封于齐之初采取的“因其俗,简其礼”的统治政策对齐国当时以及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很重要的条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姜太公封于齐之后采取  相似文献   

12.
《萄子·王制篇》有《序官》一章,专门论述职官制度,通过对“乘白”、“乡师”、“州里”、“治市”、“治田”等条的考证.发现《序官》官制带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序官》以及《王制篇》可能是苟子在齐国游学时所写。由于《王制》在齐国成书,当然为齐国学者所看到,《管子·立政》的作者为解决“国之贫”“五事”,所以《省官》一章有选择性地摘抄了《序官》“五官”。  相似文献   

13.
刘斌 《管子学刊》2001,(1):50-54
典章制度是政治的体现。文物遗存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所以一个邦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建立的典章制度和所遗留的历史文物便成为这个国家在那一特定时期内的政治状况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基本标志。周代齐国和鲁、卫等国一样,始以周天子分封而立国。但由于齐国地处东夷、久受被称为“君子之国”的礼俗和海洋文化传统的影响,“太公之治,不尽仿于周官”(赵用贤《管子书序》),即齐国的制度不尽合于《周礼》。  相似文献   

14.
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战略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芸 《学海》2007,(6):218-222
节约型城市是将节约经济模式贯穿和渗透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高科技基础之上进行生产消费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但在节约型城市的建设中节约型经济体系不够健全,城市生态建设滞后,政策和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节约型城市的构建.当前亟须完善节约经济、政府支持、培育节约型社区,以指标评估为监测器,促进节约型城市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周王朝对齐国丝绸服饰色彩的影响、崇尚“阴阳五行”的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紫色在齐国丝绸服饰中的开创性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与自身的独特性,以此寻找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产生、流变的动因与源点,进而探求丝绸服饰色彩语言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齐国在开国之初实行的治国之策,不仅推动了胶东地区的铜铁业、盐业、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齐国“开其国门”的开放之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胶东地区对其他诸侯国及朝鲜、日本的经贸往来和对外开放。胶东地区在学习和接受齐文化影响时,既注重学习和引进齐文化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的改革内容,又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地继承。齐文化影响与提升了胶东莱文化,莱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丰富了齐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管仲的政策和策略应永深春秋时代,齐国执政者管仲属什么性质的政治家,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笼统地称管仲为政治家;有的学者认为管仲是法家。本人认为,管仲治理齐国,在国、鄙中实行传统政策,也甲新的经济政策,其治齐策略用恩威理论,并倡导尚刑思想,是有法...  相似文献   

18.
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掉殷纣政权,被分封到东方的齐国,居于平原沃土之上。开国之初,国土并不大,临淄的东部还属纪国。以后,地域由“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扩大到“地方二千里”。这一土壤肥沃、面积广大、负山面海的自然环境,为齐国发展工、农、商、交通各业,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对齐国发展多种经济,形成开放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齐国货币的研究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进而对齐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冶金铸造、货币文字、齐文化的经济和文化形态加深了解。本文将根据齐国的历史地理条件与货币的出土情况,对齐国地区货币的起源及上述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汝波 《管子学刊》2005,(1):41-44,69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与齐国的兵学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称霸业绩,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齐国兵学文化中的“尚智”特质,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古兵法中萌芽性的“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和升华的理论活水;齐国盛衰的教训,则使孙子认识到,实现“全胜”的首要条件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国力的强大。《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其后的齐国兵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兵书、非兵书论兵、社会风尚以及将帅成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