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的成书和编订,历代多有争论。20世纪70年代之后出土的简帛文献,许多与《管子》相关。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管子·大匡》相关的两章,当是齐国太史记载的早期档案文献。根据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可知齐国文献战国时已流传到楚国。齐国文献流传中只有少数在其他地域保存,齐国的原始文献则已遭到毁弃。银雀山汉简《王兵》证明《管子》资料的真实全面。《管子》最早成书应该是在管仲为相时期,齐国史官与管仲家的史官记录了管仲的政策和言论。之后,追随与信奉管仲学说的学者,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管子》保存了一部分齐国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2.
《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探微韩延明,邵作运《管子》是依托管仲之名而成的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综合巨帙,大抵草创于春秋,定型于战国。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佚失十篇,仅存七十六篇。《管》书"论高文奇",内容宏富,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哲学...  相似文献   

3.
孔子弟子子夏了解、掌握《归藏》,在晚年居魏讲学时向弟子传授过《归藏》。战国晚期之初,入魏襄王冢的易学书籍中有《归藏》,应来自于子夏所传习者。帛书《易经》的卦序,表明它应属于《归藏》系统,而其来源也有可能与子夏有关。这些说明,从春秋末至西汉初,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一直有《归藏》的内容,子夏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巩霞 《管子学刊》2006,(4):15-17
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人才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管子》的人才思想以其丰富的内蕴和高度凝炼的哲理性不仅对当时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对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也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战国古籍和《管子·轻重》中的黄金货币叶世昌战国古籍和《管子·轻重》中有一些关于黄金作为货币的记载,研究这些记载既可以证明当时黄金的货币性,又可以证明《管子·轻重》应属于西汉作品。一黄金在自然界因不和其他的物质化合,比较容易开采,故在中外历史上黄金的早...  相似文献   

6.
《春秋》的"经""史"性质问题是《春秋》学史上的重大议题,历代治经者对《春秋》经史性质的判定决定着《春秋》学的发展方向。先秦时期,《春秋》被列为"六经"之一,集经史于一体。从西汉董仲舒到晋代杜预再到宋初孙复,儒者往往将《春秋》的经史之性分裂为二,对其阐释也多采取扬此抑彼的做法。北宋时期,苏洵对经史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经史"义一""体二"以及"用相资"的观点,从方法论上对传统的《春秋》学阐释思路作了重大改造。苏辙继承其父思想,他的《春秋集解》正是对苏洵经史观的实践之作。苏氏父子的经史观及其治经之法不仅对北宋时期《春秋》学逞意说经的弊端起到了纠正作用,也对后世经史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李道湘在先秦气论中,《老子》、《管子》和《庄子》代表了三个发展阶段。《老子》第一个将气纳入哲学范畴,《管子》提出精气概念并作了多方面的哲学规定,赋予它新的涵义,《庄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8.
非管仲遗著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宋以来,疑古之风盛行。他们经历了宋学的疑古、清乾嘉学派的疑古和近代古史辨派的疑古,“考证”出中国古典有千余部伪书,先秦典籍几乎无一真品,严重地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对《管子》的时代、作者的看法也毫无例外,他们认为是春秋末、战国、秦汉时期人们的伪托之作。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管仲与《管子》农商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变法,采取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管子》一书虽然假托管仲之作,但却与管仲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政策有很大的差别.《管子》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的《国蓄》、《海王》、《揆度》、《地数》、《国准》、《轻重》诸篇等皆表现出强烈的重视农业、抑制私商、国家专卖思想,这种思想被战国、秦汉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管子》是出现于战国中晚期的一部经济巨著,然而,在这部大谈特谈商品交换的巨著中,却找不到有关土地买卖的记述。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管子》作者们所处时代的土地制度与两汉较为发展的土地私有制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系统探讨《管子》书中所反映的土地制度。这对于研究战国土地制度以及战国至两汉土地制度演变的线索可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春秋占断预测系统中的一种,本由卜史之官掌管。春秋中晚期,卜史阶层的地位始有较大变动,知识贵族对易学的参与,打破了卜史阶层对易学的垄断。但卜史阶层的易学"道术未分",混融了传统天官、史官、卜筮等多种学问。他们开创的易学格局,直到西汉数术易学兴起后,才真正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2.
《管子》中的精气论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名为《管子》,却并非管仲一人所著,其思想内容十分庞杂,上自春秋,下迄战国的社会生活,书中都有反映。诚如南宋叶适所指出的:“《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莫知谁所为。”(《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五)但经历代学者  相似文献   

13.
《国语》名称演变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锋 《管子学刊》2006,(2):118-121,117
《国语》本为先秦时期“事语”类文献的汇编,自西汉末刘歆始视其为《春秋》之“外传”,后人又多因之,称其为《春秋外传国语》、《春秋外传》、《春秋国语》,亦有简称《外传》,或直呼为《春秋》者。目录分类上《国语》亦多入经部“春秋类”当中,直至《四库全书》方黜《国语》出经部,而入于史部“杂史类”。本文搜集诸史材料,引述前贤之论,对《国语》名称之来源、演变及其缘由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14.
春秋是崇尚评论的时代,《左传》、《国语》、《春秋事语》等文献大量记载了春秋时人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和对政事的议论。就评论的性质而言,有事后的评价,也有事前的预言。评论主体较为广泛,既有卿、大夫,也有地位较低的国人和舆人。《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等形式发表的议论,实际上是史官对事件发生之后社会舆论的补充记载。世袭制度松动,人才选拨和任用充满不确定性,为评议之风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空间。贵族阶层对教育的重视和私学教育的兴起,为下层贵族和平民子弟通过舆论的力量获取理想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前提条件。"立言"不朽的文化观念是春秋好论之风形成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第3期《管子学刊》发表了胡家聪先生的《〈管子〉中“王、霸”说的战国特征——兼论〈管子〉并非管仲遗著》。笔者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对此文提出批评意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学术问题不能由学术之外的任何因素解决胡家聪在《管子学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以批判姿态出现的、专门批判关锋、林聿时的文章,题为《〈经言〉作于战国考辨——驳〈管仲遗著考〉》(按:1 959年关锋、林聿时于《中国哲学史论文集》初集发表《管仲遗著考》,后收入他们的专集《春秋哲学史论集》;这  相似文献   

16.
《金人铭》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战国末年至汉代初年,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1.《金人铭》的内容与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应该是黄老思想流行后的产物,不可能产生于孔子时代。2.《金人铭》的内容性质与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特征不符。3.《金人铭》把孔子入周观书和孔子入太庙二事混合在一起,露出了破绽。4.《金人铭》称“三缄其口”,而“缄”字在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无“闭口”义。“缄”的本义为捆箱箧的绳索,“缄”有“闭口”义是西汉才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家、道教,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春秋《老子》、战国《庄子》的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成;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走上政治舞台,成为治国的统治思想,表明道家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说明道教的宗教性质及组织形式已经完备。凡此种种,都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道家和道教从产生、发展到日臻成熟,必然有一批早期代表人物,彭祖则是其中的一员。彭祖其人尽管彭祖其人颇为迷离,但是对其世系,史籍记载则十分清楚。《史记·楚世家》、《五帝…  相似文献   

19.
《管子》书反映的商品经济意识钩探王京龙大量的资料足以证明,先秦时期的齐国具有十分发达的工商业。齐国工商业的发达,反过来说明了先秦齐国的统治者们较早的注意到了商品经济问题.《管子》书是经春秋、战国,甚或更晚些时候形成的关于齐国的治国方略论集,书中集中反...  相似文献   

20.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汉到清末,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标榜礼并以礼治为旗帜的社会。从汉到清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其观念、制度、规范等层面的建构,主要是在汉代形成的。宏观地看,整个两汉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礼治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及其相应的社会秩序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孕育阶段——从高祖立国到文景时期(西汉前期);确立阶段——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宣帝时期石渠阁会议和《礼记》的定稿及其流行(西汉中期);成熟阶段——东汉章帝时期白虎观会议及《白虎通义》的出现。本文主要从礼治思想和礼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