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灵魂不灭思想和祖宗崇拜的产物,墓葬自产生以来便得到世人的重视,这在诸子尤其是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厚的汉代社会尤其如此。汉代墓室建筑的形制、构造、装饰特征等,反映了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一种认识,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追思,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中的等级观念、生死观念和孝敬观念。  相似文献   

2.
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遍中国大陆出版的道教辞典,没有一部为女青专立一个词条的。但是,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献买地券、镇墓文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女青的名字。今天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两种出土文献中了解到早期道教(天师道)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神仙的。买地券、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主要内容是为死者买阴间宅地一处,要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①东汉魏晋的买地券、镇墓文都是以“如律令”结尾,到南北朝时期,有些券文的结尾变成了“如太上老君地下女青律令”。现在可见到…  相似文献   

3.
虞弘墓中石椁图像具有古代波斯祆教文化特征近年来在学界已成共识,但对这些特征如何分析和解读,却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墓主人与随葬品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虞弘的宗教身份与墓中图像的宗教含义应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虞弘是来自西域或中亚的祆教徒,虽然汉化较深,但终生未改其宗,墓中石椁图像应是他所信仰的宗教文化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的内涵有可能通过对古代波斯的祆教经典、神话传说、宗教仪礼习俗的探讨得到解读,通过与现代祆教的比较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4.
虞弘墓中石椁图像具有古代波斯祆教文化特征近年来在学界已成共识,但对这些特征如何分析和解读,却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墓主人与随葬品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虞弘的宗教身份与墓中图像的宗教含义应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虞弘是来自西域或中亚的祆教徒,虽然汉化较深,但终生未改其宗,墓中石椁图像应是他所信仰的宗教文化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的内涵有可能通过对古代波斯的祆教经典、神话传说、宗教仪礼习俗的探讨得到解读,通过与现代祆教的比较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正近现代,国内学术界对镇墓文、买地券等墓葬出土材料的关注始自清末民初鉴藏大家罗振玉,罗氏的主要贡献在于搜集、著录了一批镇墓文和买地券(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7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对镇墓文、买地券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如方诗铭《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等;近30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此类  相似文献   

6.
汉代吉语砖瓦文字的产生,不仅受汉代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且与汉代的室墓文化、书法教育密切相关。吉语砖瓦文大致分为装饰意味浓郁的、整饬规范的、自然率意的几个类别。从文字意义上看,这些"吉语"是古代先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在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形态的同时,以其博大雄浑的艺术特征,融贯古今的表现形式,充溢着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尸解是秦汉时期比较独特的一种神仙方术,与养生类方技不同,它有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方式。这一特点导致汉人对尸解思想缘起的认识发生混乱。事实上,尸解是在战国时期死后复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方仙道的"形解销化"方术也有一定关联。战国的死后复生思想糅合了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观念,这一特征成为尸解在汉代及其后出现多种发生形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大规模开展,我国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新疆、青海、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与古代道教活动有关的汉代至明代道教遗存,如镇墓瓶、斗瓶、镜、剑、印章、钱币、道教造像碑、石刻、买地券、镇墓文、镇墓石、简牍、写纸、陶瓷器、金银器、药物、烧炼用具设备等遗物,以及宫观建筑、摩崖造像、壁画、墓葬等遗迹,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道教遗存,有的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有的则只见于北方地区,有的在南方地区和…  相似文献   

9.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壁画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主要绘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和墨色壁画,堪称我国汉代绘画艺术的最美地下博物馆,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墓葬遗迹,此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豪华,墓室内主要雕刻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壁画,壁画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考古发现的道教资料是道教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准确释读这些文献或补全其中的缺佚无疑是研究中的重要任务。文章对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出土的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镇墓真文券的释录作了补正,并利用同墓文本及其他碑刻、传世道经,对缺损文字作了一些补辑,以期为研究南宋时巴蜀地区丧葬习俗和道教历史提供准确完整的文献资料。 章红梅,女,四川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讲师。  相似文献   

12.
镇墓文,是一种随葬文字材料,它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其主要目的是,开度亡魂,厌镇鬼神。本文通过对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的《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的解读,来展现《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在墓葬中的使用方法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儒学与原本儒学的差异,无疑是因为原来的儒学观念在汉代被精心整理过。当时,人们把儒学同其他几个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结合起来了。这点是人所共知的。但显然,汉代对儒学的改造并非唯一一次对儒学的大规模修正。远在战国时代,孔子死后百多年,就出现了对儒学进行大相径庭阐释的哲学论著《孟子》和《荀子》。汉代儒学主要立足于《孟子》;这样,甚至《孟子》中原本的儒学成分也不是源于原本儒学了,而仅仅源于对儒学的阐释之一。再早些,即孔子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就对孔子的观点作了五花八门的解释,这一事实在中国学术史上是被  相似文献   

14.
“承负说”缘起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以及今存于明清方术书中有关材料,从古代天命观及灵魂观等角度,认为云梦秦简《日书》中的“复”和东汉镇墓文中的“重复”即“承负”。它还保存在明代方术书中.称为“重复”或“重服”。在《论衡》一书中也有踪迹可寻。“承负”说实际上是缘起于秦汉时的一种解谪方术。  相似文献   

15.
生活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农耕文化、审美心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的集合体。考察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探讨传统器具中所蕴含的节日习俗、生命礼仪习俗、婚恋习俗,揭示哈尼族民众的审美品格和民族特征,以期提升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感,为哈尼族传统生活器具的当代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包括无上帝论、无彼岸世界论和无灵魂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面临着无上帝论的意义缺失、无彼岸世界论的论证不足以及无灵魂论的与时俱进等巨大挑战。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必须以对神灵的界定为前提,以应对中国神灵文化为中心任务,以中国神灵及其对自然、社会乃至个人运命的影响存在与否为核心问题,积极同各种神灵文化的信奉者、代言者、宣讲者交流交锋交融,重点依靠自身的理论魅力和自身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独特价值来赢得更多民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殉马是我国古代葬俗之一,活马殉葬集中在周代,汉代也有殉马现象。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内外,近年来多处发现殉马墓,而且数量多,规模大。一、1964年在齐国故城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发现一处国君与贵族墓地,有大、中型墓二十余座,其中五  相似文献   

18.
从美学理念、绘画题材和艺术语言等方面来说,南阳的汉代画像石是一笔宝贵的古代艺术资源,是汉代文化的精华。中原地区应认识到古代灿烂文化的价值并加以借鉴,借用当地的艺术资源,形成地域艺术特色。一、南阳汉画像石的历史地位汉画像是对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描绘,综合反映了其社会制度、生产能力、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被人们看作是汉代历史的画卷,对汉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人神:山川、星辰、社稷、城隍等作了分析,并以汉代以后人神为例加以说明,又涉及中国古代的成神理论。认为弄清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是弄清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及一般文化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世俗工艺都有所发展的汉代不但是殉葬人俑工艺的繁盛期,还是现存最早的传统戏偶雏形的诞生期,常被认为是人俑与戏偶分化的关键节点,是探寻中国制偶工艺源流时不可忽略的时代。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具有内在联系:在精神内涵方面,汉代人俑与传统戏偶都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死者魂魄的重视和对神灵偶像的敬仰,是古代偶像崇拜的典例;在题材选择方面,早期的戏偶继承了汉代人俑题材上生活化、民众化的发展趋势;在艺术特点方面,戏偶具有汉代人俑粗简生动的表情刻画以及富有律动感的形体。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俑与戏偶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