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美学家朱光潜在中西美学比较视野中对孟子思想的研究。朱先生通过孟子的共同美感说,尽性、养性说进一步说明美感教育实乃是怡情养性,使真善美统一于完整的人格。在中西美学比较上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特别是孟子的思想价值。对孟子的恻隐之心的仁之端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补正了西方关于悲喜剧理论的所谓幸灾乐祸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思想中,知识的意义从属于道德修养或政治需要.清初以降,这种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出现了变化,清初孟学研究的种种特点便是明证.黄宗羲之孟学注重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将“性”与“习”相联系,重视客观之“习”对人性之道德修养的作用;将“学”与“良知良能”并重,凸显孟子尊重知识的形象;借“人心道心”之论肯定人欲的合理性,而对客观现实的肯定使得知识具有了突破以道德为基础的传统束缚的孔道,成为乾隆年间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重知思想”之先导.由此,传统思想中知识逐渐脱离道德权威的钳制而具有了独立的、前近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阳  王赛 《管子学刊》2011,(4):25-26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礼乐论是孟子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以礼为四端、五行之基本要素。在礼乐本原问题上,孟子从性情论角度抉发礼乐制度的内在生命根源,认为礼发生于宾主之际,本于恭敬之心,而以辞让为其行为法则。在礼乐践行论方面,孟子重点阐明礼与仁、义、智诸德之相互支持关系,认为仁、礼之爱人、敬人两原则相互补充,礼、义二者则相互发明,智主要体现于礼之权变中,代表了礼学修养的最高境界。孟子以复兴礼乐为王道政治的终极归宿,强调与民同乐的音乐政教精神。孟子礼乐论的性情化、内在化特征代表儒家礼学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明代乐队在明代音乐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宫廷乐队以及音乐在明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宫廷乐队民俗化的倾向,体现出民间俗乐对宫廷音乐的渗透;宫廷音乐的异族化,也体现出当时与少数民族,外国音乐的交流.在明代乐队音乐对外国交流方面,主要是表现在与日本以及西方的交流,即中乐西传与西乐中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荀子·乐论》是集中体现荀子音乐思想特别是其音乐伦理思想的专论.荀子的音乐伦理思想深刻体现了儒家乐教思想,并以其完备的系统性构建起儒家乐教的音乐伦理思想体系架构,其主要包括"乐者乐也"的音乐本质论、"乐尚和正"的音乐审美观、"礼乐统管"的社会综治说、"移风易俗"的音乐教化论、"以道制欲"的艺术修养观.《荀子·乐论》是对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特别是音乐伦理思想的集大成,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伦理思想的主基调,在中国传统音乐伦理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上,来自各郡国基层的儒生贤良、文学在对汉武帝外兴征伐、内兴聚敛及酷吏之治的批评中全面继承、运用了孟子思想。相比陆贾、贾谊、董仲舒等汉儒思想的驳杂,这种继承显得十分纯正,是孟子去世以来孟子思想最集中的一次展示。此次会议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孔、孟二人并称,并将孔、孟思想融为一体放在等量齐观位置的尝试,是孟子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地位上升的一个标志性节点。而这次会议的盐铁之争本质上是贤良、文学无法接受颇具"现代性"的盐铁大规模集中生产的方式,而坚持小家庭生产制,体现了儒家与"现代性"之间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秦是我国美学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先秦时期的美学主要是音乐美学。对音乐美学贡献最大的在诸子中首推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这是孟子对孔子一生的赞美。孔子也正象一部“金声玉振”交响乐,以和谐之美的基调,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和”则是孔子的音乐美学核心。孔子的以“和”为核心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趣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包装设计思想.作为外来的现代包装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体现出传统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肯定其积极的因素,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的包装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阳 《管子学刊》2009,(4):41-43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要使其成为教育人的手段和工具,防止音乐陷入邪乱,就必须使其符合道德礼义的要求。本文以荀子"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的礼乐哲学思想为基点,全面阐述了荀子礼乐教育思想的内容、本质和作用以及其对当代音乐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标题音乐"在音乐史和欧洲音乐艺术美学中的严格定义是:19世纪一些浪漫主义作曲家自觉地按照一种审美意识发明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一种体系的新音乐.它是具有明确文学含义的音乐作品,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中反映出具有情感的明确标题[1].欧洲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努力体现这种新的标题性思想(李斯特、舒曼、柏辽兹等),并试图为这个艺术新课题的实施制定一系列解决方案.他们力图在音乐中展现有个性的艺术内容和形象,展现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以及运用一种充分体现浪漫主义原则的方法——在音乐中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特殊思维和创作方法深刻影响了未来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体现在欧洲钢琴音乐中的标题性思维,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4,(5):86-96
《孟子》一书征引《尚书》计二十三条次,其中为孟子本人征引者凡二十条次。孟子引文与《尚书》原文的字句虽然往往相异,但基本思想却一脉相承。孟子引《书》强调政治领袖的道德品质,指出政治领袖实现仁政之责任,表彰仁德政治,揭示儒家民主政治的天道、民意以及传统基础,肯定德性政治以刑辅仁、除恶安良的两面性,并对暴恶政治进行强烈批判。孟子引《书》所体现的德性政治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源远流长,道贯古今,为人类政治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或警诫。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孟子一直被误解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其实,孟子的思想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尤其是他的伦理主张,更强调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孟子认为贴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才是正常的,他坚持从生活来理解道德,其伦理思想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5.
周咏 《美与时代》2004,(9):65-66
美感与技巧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美感就是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技巧就是音乐表演者展现音乐作品的技术手段.音乐表演的技巧应围绕美感的表达展现,美感的表达又要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音乐表演实践中,要使美感与技巧协调统一,完美地表现作品的美学价值.因此,音乐表演者要从美感的获得、技巧的提高、美感与技巧的统一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相似文献   

16.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章是孟子讨论人性的一段重要言论,但是由于个别文字难以训释,其内容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影响了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近出土的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一些文句与"天下之言性,,章有可沟通之处,为我们破解该章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竹简材料对该章文字进行训释,并由字义训释进一步探讨孟子性善论思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审美"心理和谐"的最高体现。在中国古典"立象以尽意"的造物审美观的影响下,意境体现着客观景物与主观创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并在艺术的创造、欣赏和批评中作为衡量艺术作品艺术美的标准。文章从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境入手,结合中国水墨画的案例,深入分析中国水墨画中表达意境和引起美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开元 《孔子研究》2020,(2):118-124
作为孟子"四端之心"中颇为重要的一端,"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善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历来有关"恻隐之心"的解释可分为本体向度的阐释和经验向度的阐释两类。然而,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其自身的有限性。当孟子在谈及"恻隐之心"时,其实隐含了一种对普遍性的追寻。这种对普遍性的探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普遍人性的探寻,二是对普遍方法的探寻。前者涉及恻隐之心在孟子人性论中的普遍存在意义,后者则关涉到恻隐之心如何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挥作用。孟子对于普遍性的追寻表现出与孔子不同的趋向,也使其自身的思想开展出独具特色的工夫论向度。  相似文献   

19.
孟子及其思想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界的重要领域。为了使孟子学术研究在目前新的环境中深入和稳步地发展,有必要对建国以来的研究状况作一总结和回顾。第一时期 (50年代——60年代前半期)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和阶级分析方法等为指导,对孟子思想重新进行分析、评价,是这一时期孟子研究的特征。任继愈发表于1956年第18期《中国青年》杂志的《孟子》,大概是建国以后对于孟子及其思想的最早的系统评介。文章认为,孟子贵王贱霸的政治主张,其目的虽在于减轻人民的痛苦和缓和阶级矛盾,但却不符合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不为社会所用;“劳心劳力”所包含的社会分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都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内在联系性进行了关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客观性,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出对“道”的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虽然极力主张礼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对乐的论述中,也肯定了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