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顗在描述实相之理时始终坚持着两种程式:一是从本然静态的程式去描述实相无相而能有相;二是从人为动态的程式去描述实相能从有相求至无相。本然静态的程式是体是理,人为动态的程式是用是教。而两者又是直接统一的,即所谓体用一如、教理无间。换言之,本然静态程式的描述属于佛的境界,他能以无碍心从无相之法入一切有相之法,方便设教来度化众生。人为动态程式的描述属于众生的境界,他因无明执障的影响不能见无碍之法,但能通过长期的践修从有碍逐渐达至无碍之境。而真正的智慧却是这动静两态程式所展现的智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正> 一、《论语》:循“礼”、徙“义”而达到“仁”的境界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礼”、“义”、“仁”这三个重要概念,孔子的精神就是追求主体“已”如何通过严格的道德实践而达到心灵的崇高状态,也即在自觉地对“礼”、“义”道德规范(秩序)的遵循之中,实现“仁”的无限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的这段自白很能  相似文献   

3.
无相剑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有位剑侠,神功绝技,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剑”,后来他听人说:真正的天下第一剑是“无相剑法”,学到此剑法,天下无人能伤到他,此创练成,即证仙佛正果,比“剑侠”的“神光剑”还要高明。据说,剑侠的“神光剑”并非真剑,乃神奇法术,练成后随心所欲,白光到处,即剑妙用,无剑无形。剑使听后暗想:我是天下第一剑侠,岂料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竟有无相剑法。他四处打问此剑传人,有一长老说:“这是佛门修行大法,外以断尘中恩怨,内以证佛道圣果。此无相剑法,是峨眉无相禅师证道后所传,传于无得禅师,…  相似文献   

4.
何静 《哲学研究》2023,(9):77-84
王阳明在与佛教的交涉中充分吸收、融摄佛理,会通儒释,建构起新的心学体系。阳明的心本论与佛学的心本论思维、心如虚空、含容万物、无相无住、心性本觉、“寂知”等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王阳明对禅定较为熟谙,曾亲历从澄心静虑到明心见性的过程,龙场悟道与这种体验紧密相关。阳明提出良知毋需外求,应以良知而非圣人经典为是非的标准,这种思想与佛教反对外在权威的思想具有一致性。阳明转化佛教顿悟渐修的哲理,强调悟后仍当起修,同时还认为致良知工夫无有穷已。阳明还吸纳佛门的无相无住思想,构建了良知境界。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5,(1)
<正>一、无相戒的流弊无相戒流传到后世,由于有的人一味追求洒脱、无视戒律,也出现流弊,因此被人曲解而遭异议。究其原因是后世弟子只知慧能祖师的戒法无相,唯求方便,而不去探求戒律与世间的不共性,不了解六祖授无相戒法的用心与意义,而走向偏颇。殊不知,慧能的戒法,是以戒体为核心,直视自性,是自我精神上的完全超越,是自心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然显现,是佛性在自我体悟中的实现与提升。同时,他也不否  相似文献   

6.
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传》把天地自然界看成是有生命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正来自于这个自然界。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源,也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源。人在获得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中的"无相"思想,指导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根所取之六种境界在心境中形成的相,破除佛及佛法在心境中形成的相。实现心境的空境,证悟只有佛才具备的"无上正等正觉",并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实相——空性。心境达到了空境认识到事物的实相就具有了空慧的人生观、宇宙观、无我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养心方法叫“放下”。擅画者留白,擅乐者希声,养心者留空。何时放下,何时就会获得一身轻松。“放下”、“自在”是禅家的两重至高境界。有一种处事方法叫“放弃”。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所拥有的,放弃无  相似文献   

9.
主持寄语 从来在家而学佛之人,依我看似有两途:一是由烦恼中学,一是从慈悲上学——请注意,这里并非谈学佛修行次第,而只是说的最简单最表象的某种现实情景:前一种人始终紧捏着功利的追求在手上,虽然也发心,也行善(这当然已很不错了),但终因境界不高,其烦恼也就始终如影相随,紧跟着他心中那一点功利——可以概括为“观音有相,而慈悲无相”。后一种学佛之法,正如本文作者所表述的真正属于观音才有的那种精神——“法身无相,慈悲为相”,与前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是一种没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0.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勇 《中国宗教》2022,(3):80-81
吴派琴禅的特征体现在将禅宗超越二元分别的思想融入古琴技艺中,琴禅者或用琴修身理性,或以禅喻琴,从而禅宗“无住”“无相”“无念”的智慧融入抚琴弹奏的过程,使得人琴一如、自在无碍,听者聆之便能生起道心。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古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位居“四艺之首”。  相似文献   

12.
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蒙培元中国哲学有儒、道、佛三大流派,三派哲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张境界说而反对实体论。正是这一点使它们同西方哲学区分开来而成为“中国哲学”。但是,它们各自又提出了不同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不同方法,这又是同中之异。虽...  相似文献   

13.
“情感儒学”思想在易学上的体现可称为“情本易学”,即将“情感”观念一以贯之地落实在对《周易》的诠释之中。由此,情感儒学展开了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境界超越论和自然生态论。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旨在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情本易学的自然生态论揭示《周易》自然观念的“大生命”本质,穷究“天人之际”的生态关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14.
真主独一至尊至大朱月山《天方典礼·真宰篇》“维皇真宰,独一无相,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注文是:“太空冥冥,有真宰也焉,独一无二也。无相至妙,难以言喻也。凡有匹偶,或可言喻,皆受造之物,非造物之主也。天地万物,皆有匹偶,皆可言喻,皆真宰之所造化者也。真...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18,(3):120-120
据《五灯会元》记载:“世尊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相似文献   

16.
李明 《中国哲学史》2006,6(4):56-64
“境”或“境界”在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范畴体系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界对境界元理论问题尚在探索,同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相对照而言,境界论还未形成比较系统、成熟和完备的理论模式。而且,由于其基本特性与内涵相当复杂,加之观照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境界”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分歧。而从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则有助于对其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给予深入地把握。为此,本文通过对“境”或“境界”范畴在中国古代典籍、佛教经文以及文艺评论中的原有涵义进行探掘和梳理,揭示其由常识性语言依次经过佛教用语、美学范畴,最后上升为哲学概念的逻辑进程,进而透过“境界”范畴的自身发展过程及其所展现出的种种延伸性特征,探究其哲学层面的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7.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这一问题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贯穿性”,随着理学的展开,“乐”从境界转化为“本体”,获得此乐的方式也更加的“简易”,此种变化与理学所要面对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这也揭示出“孔颜乐处”本身的提出就与理学回应佛教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处理有关,正是汉唐经学在人的心灵安顿上的回应无法应对佛教的挑战,才使得理学家借用儒家原有思想资源对此一问题深入诠释,发展了儒学的境界论。  相似文献   

19.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笔者认为人伦关系的道德境界可大体分成以下四种类型:“损人利己”型、“先己后人”型、“先人后己”型、“毫不利己”型。人们的这些不同的道德境界,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发展变化的趋向。承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人伦关系处于不同的境界,分析这种境界的表现特点、实质、根源和变化的条件等,正是为了要改变人们的思想,使其逐步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