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早在道教还未形成有形的宗教形式之前,在汉民族中,就已广泛地流传着神仙之说。道教继承了这种神仙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变成道教独有的神仙信仰体系,从而产生了反映这种神仙信仰的道教造像艺术和建筑艺术。这些精湛的造像艺术和规模宏伟的建筑,一直是中华氏族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为世人所赞叹。道教神仙信仰与造像艺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4.
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地理学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笫一,创教布道的需要。笫二,神仙信仰的必须。第三,修道成真的基础。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着先秦神仙家、秦汉方仙道及后来的道士们的上千年的实践经验、研究心得及科学成果。故从东汉张陵开创道教二十四治,到魏晋时期洞天福地说的问世,道教中人即十分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观察研究,从而构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道教地理学。  相似文献   

5.
前此曾论述葛洪神仙思想的现代意义,①此再论想谈其历史意义。葛洪的神仙论在道教神仙这个核心信仰方面,有重要的历史和理论意义。主要讨论神仙问题的《抱朴子内篇》,对其以前的神仙思想,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有一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曾存在一种特殊的皇帝祭祀制度,在地方县道或郡国设立皇帝庙进行祭祀,可称为地方皇帝庙制度。不同于太庙,地方皇帝庙的祭祀往往由地方长官主持,其性质应属于非血缘人鬼祭祀。先秦、秦汉非血缘人鬼祭祀的对象均为有功于民之人,秦汉地方皇帝庙则祭祀功德茂盛的皇帝,并打破非血缘人鬼祭祀的区域性限制。遍布全国的地方皇帝庙形成秦汉帝国的皇帝崇拜。  相似文献   

7.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在道教产生之前,神仙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当时的方士和神仙家一般只热衷于个人成仙,或者帮助帝王、贵族成仙,而对救度普通人没有多少兴趣。道教产生后,这种追求“自度”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一  相似文献   

8.
前言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它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道教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黄勇 《中国道教》2005,(2):30-32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在道教产生之前,神仙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道教产生后,这种追求“自度”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更为精致的、对成仙充满自信的“自力本愿”的神仙思想。作为一种旨在济世救民的宗教,为扩大宗教影响,于是,“他力本愿”,度人成仙的神仙思想开始流行起来。①六朝时期,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思想的灵宝派兴起后,度人成仙思想在道教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针对只重视个人修炼成仙思想的局限性,灵宝派指出:“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研究中国道教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葛洪是两晋南北朝道教创建革新时期的巨子。正如本书所指出的,他上继了秦汉方士神仙的传统,下开上清、灵宝两大教派,对上层神仙道教的创建和与之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研究葛洪是研究道教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1.
正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也是这一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被当作本主崇拜的神灵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道教神仙。另外,在迎本主等仪式活动中也融入了一些道教元素。道教已经扎根于白族的信仰生活。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远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滇僰"。白族信仰本主,本主的白语发音为"武增",意为"本境之主"或"我的主人",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在东汉中期形成之前,其早期道教思想诸如神仙信仰、鬼神崇拜、自然崇拜、方术巫术等都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些思想在堪称为汉文化“百科全书”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以其具体生动的长生不死、羽化升天、避鬼驱邪等画面形式,有着充分、形象的反映,成为诸多学者探讨早期道教思想形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故此,本文亦想试以早期道教思想在汉画中的反映为题略作浅挥,由于我们在道教方面的知识有限,用词不妥或存误之处,敬请道家斧正:一、神仙信仰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3.
尸解是秦汉时期比较独特的一种神仙方术,与养生类方技不同,它有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方式。这一特点导致汉人对尸解思想缘起的认识发生混乱。事实上,尸解是在战国时期死后复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方仙道的"形解销化"方术也有一定关联。战国的死后复生思想糅合了灵魂飞升与肉体不死两种观念,这一特征成为尸解在汉代及其后出现多种发生形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神仙信仰作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应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它的兴起,固然与此时医药学水平之提高、地理认知之拓展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肉体不死"思想的出现,则是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这一因素,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力探讨了道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仙信仰在战国时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太平广记》蛇类故事和龙类故事的记载,论述汉魏至隋唐时期民间对蛇的信仰情况,指出当时的蛇信仰正处于与龙信仰的混淆与渐渐析离时期。一方面蛇具有与龙相同的神圣性,另一方面蛇也开始遭到人们的嫌恶。龙蛇信仰的最终分离,使他们在民间信仰中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胡锐 《宗教学研究》2003,1(2):104-107
本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指出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官观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官观在神仙信仰、斋醮仪式以及官观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已经与前期道教有了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道教信仰中 ,神仙信仰是其核心内容。因为修道成仙是道教徒终生追求的目标 ,神仙是道教徒修道成仙的榜样 ,神仙事迹是道教徒实现成仙的楷模。由此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有利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劝善、济世、稳定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一、道教神仙信仰的劝善功能劝善是一切宗教的积极因素之一 ,它广泛而深入地融汇在神仙信仰之中。在道教神仙信仰里 ,劝善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精神旨趣。如果我们对由神仙信仰而引起的神话进行根本剖析 ,便会发现其真正的内在价值———社会伦理教化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 ,…  相似文献   

18.
战国、秦汉的神仙家有驳杂的渊源.大致可以分三方面:道家的真人思想;上古医术和养生思想;杂祀、巫术和数术.此外,神仙家的服食、导引、炼丹等实践富有不同于其渊源的特点,它们是后来道教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神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道教逐渐传播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本文通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神仙信仰典型事例的论析,说明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融摄,构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再论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兼与韩国学者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韩国学者提出的道教核心思想“神仙思想”系从“韩国传到中国”的论据,展开了道教成仙信仰形成的再讨论。首先论证了韩国“太白山”不是“三神山”,燕齐方士仅是中国古代神仙思想中的一支代表。其次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虽与古代中国神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还曾受到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发达的宗教观念及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养生实践等之深刻影响,这几方面的因素,缺一都不足以导致道教成仙信仰的建立。由此可知,韩国学者所说的神仙思想“首先传到同韩族疆域相近的大陆山东省、河北省,接着传到全中国”,是站不住脚的。结论是,道教乃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