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佛教石刻中的传统儒家孝道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对于传统儒家的种种攻击,采取了曲折自卫、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即是以孝道为载体的。理论以唐代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宋代契嵩的《孝论》的出炉为标志,而实践层面则要首推大足石刻造像对孝道的形象、生动的阐发。大足石刻对孝道思想形象的刻划,对佛教的中国化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驯 《天风》2015,(2):28-29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孝道精神是其中之优秀者。本文称"孝道精神"而不称"孝道传统",是因为孝道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性",是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发扬下去的,而孝道传统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有些已经不能直接效法。因而本文定义中国孝道作为中国人的优秀文化精神性,而不是鼓励人们去模仿某种孝道故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时代性和进步特色的,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中去直接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业露华孝,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为,它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孝也是中国佛教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前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生前曾多次讲解《佛说父母恩重难报...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2,(7):63-64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刘舒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7日晚应邀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做题为"中国佛教与文化自信"的讲座。学诚法师围绕中国佛教与文化自信,从五个方面来阐释:中国佛教的兴衰与展望;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中国文化的内容和自信;中国佛教在近现代的意义和自信;中国佛教推进现代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中,印光大师注重对佛教与孝道关系的阐释,发展了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印光大师的佛教教育方法既是对历代祖师大德融合儒家孝道与佛教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佛教复兴运动的积极响应。印光大师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探索佛教教育和自身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青 《法音》2020,(3):63-66
知识分子要学一点佛教、读一点佛书,这不仅仅因为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与儒教是中国古典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不了解中国的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因为缺乏佛教知识会使我们的学者、作家、知识分子(有时候还是"大知识分子")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祖庭"起源于儒家尊祖敬宗的浓厚观念,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隋唐以来,随着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祖统法脉意识的日益高涨,中国汉传佛教自唐中叶开始使用"祖堂"一词,北宋时开始采用"祖庭"一词,并逐渐赋予其多重的内涵和厚重的价值意义,使其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突出标识。我国古代教内外学人对此已有自觉的认同和表达,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道家文化及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共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历代高僧运用老庄等本土文化阐释佛典,经"格义佛教""学派佛教"和"宗派佛教"等过程,使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儒家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由人兴,亦由人行。新昌佛教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的地位凸显,也是以历代高僧大德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2.
我讲得题目是《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五台山的研究》,现分两部分来讲, 一、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为借鉴,看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佛教在印度,从古至今并非是一个最大的板流。  相似文献   

13.
以报恩为理论根基,佛教孝道始终保持着自己宗教伦理的基本特色,从而在孝道内涵、孝道境界以及行孝方式上与儒家孝道发生了歧异.总体上看,佛教孝道的慈悲、平等精神,与儒家孝道对尊卑上下等级秩序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佛教孝道浓厚的出世、宗教色彩,也与儒家孝道世俗、人间的面貌大相径庭,并由此而成为对儒家孝道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佛教创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佛教传入中国,全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中国佛教徒在弘扬佛教中充分吸收与改造外来佛教,又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做了创造性地发挥,撰写大量经书,建造大量寺院,创立中国宗派,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  相似文献   

15.
益西 《佛教文化》2013,(1):72-74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诞生了“塔”、“石窟”等许多新的建筑样式。同样,中国文化也对原本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千百年的相互影响中,形成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佛教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智文 《中国宗教》2017,(2):42-43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增强,自然也需要中国佛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佛教既来自于传统,又立足于当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的社会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海外相关地区的佛教信仰体系展开不同形式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在倡导国际文化新秩序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过去是、将来还会是中国文化的润滑剂,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并且给出了理论的说明。为什么佛教是一种文化?佛教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功能,究竟如何表现?本文旨在立足当代中国,讨论佛教的文化价值。一、"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难题什么是"文化"?实际上存在不同语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典籍与现代西方文献里,该词有不同的内涵。然而,这两层不同的内涵同时蕴含在我们现在所谓的"文化"概念里。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许效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5-37
关于佛教中国化的思考与探讨,已经成为政界、学界和教界的共同热门话题。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的演变,就是不断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动态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表现为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切合,又表现为佛教的组织形式及社会活动方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