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仇     
说到爱与被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身感受。父母之爱、子女之爱、亲情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这些爱都包涵着人性中的真善美,融入着自然的情愫。在渴望爱的获得中,那一份期盼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在爱的施舍过程中,那种  相似文献   

2.
爱的絮语     
亲爱的,你已经睡了,可枕边的我,依旧醒着,醒着的我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爱需要流淌,爱需要温暖。我绝不会以沉默来冷战,沉默会让爱寂寞,冷战将使爱寒冷。只有在包容理解中,爱,才会奔流不息,温暖你我。爱也需要在补充中持续,在持续中厚实。为爱的锅里添米,给爱的炉里加柴,我们的爱才不会因匮乏而干涸,因干涸而板结爱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爱的变奏     
赖辉亮 《世界哲学》2009,(2):115-125
在西方文化史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形态中,对爱的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在希腊神话中,爱是以欲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自我欲望为中心的爱,它的特征表现为对外在对象的占有。在希腊哲学中,爱主要以智爱和灵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中心的爱,它表现为对外在世界的探求与自我灵魂的净化。在基督教中,爱是以圣爱的形式出现,它是一种以人的信仰为中心的爱,是一种超自然的爱,表现为爱上帝和爱众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爱是以情爱的形式出现,它从人的自然情感出发,因对方的可喜性质而欣赏,是一种欣赏式的爱。  相似文献   

4.
爱的絮语     
亲爱的,你已经睡了,可枕边的我,依旧醒着,醒着的我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爱需要流淌,爱需要温暖。我绝不会以沉默来冷战,沉默会让爱寂寞,冷战将使爱寒冷。只有在包容理解中,爱,才会奔流不息,温暖你我。爱也需要在补充中持续,在持续中厚实。为爱的锅里添米,给爱的炉里加柴,我们的爱才不会因匮乏而干涸,因干涸而板结爱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爱的絮语     
亲爱的,你已经睡了,可枕边的我,依旧醒着,醒着的我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爱需要流淌,爱需要温暖。我绝不会以沉默来冷战,沉默会让爱寂寞,冷战将使爱寒冷。只有在包容理解中,爱,才会奔流不息,温暖你我。爱也需要在补充中持续,在持续中厚实。为爱的锅里添米,给爱的炉里加柴,我们的爱才不会因匮乏而干涸,因干涸而板结爱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爱的教育》是一本意大利作家写的少儿读物,书中洋溢浓浓的爱: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一切需要爱护的人。上海一位中学副校长受到《爱的教育》的启发,多年来执着“爱”的信念,在一些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创立了“爱的教育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他们组织多种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展  相似文献   

7.
祷告箴言     
黄婧昉 《天风》2012,(2):63-63
1.只有当我完全降服于圣灵时.我才能活在神的旨意中。 2除非我屈膝祷告,否则我无法活在他的爱中。 3.祷告生活会使人爱基督、爱其他基督徒,并且爱不信主的人。  相似文献   

8.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爱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病理学的爱是自然意义上的爱,因为它不能被命令,因而不能够成为道德上的义务,而实践的爱作为道德意义上的爱是我们的一项德性义务。由于病理学的爱是感性的,所以人们能够对它有一种直观上的体验,但"什么是实践的爱"这一问题在康德那里并不清楚。之前的学者对实践的爱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有完全切中实践的爱的内涵。康德把实践的爱定义为善意的准则,而善意应当由行善的意志、善行和智性的愉悦三个部分构成,所以实践的爱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行善的意志去行善,并且在我们的善行中感到一种自我满足。  相似文献   

9.
    
沐恩 《天风》2001,(8):40
初恋情人的爱,是最纯洁的爱。这爱是不讲条件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这爱是不考虑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是只要被爱者幸福,而自己却能抛舍一切的爱。 圣经雅歌中告诉我们,我们爱上帝,就应如是的爱。我们爱上帝,时时思念,念念在心。雅歌中用了初恋情人思念良人,思念美丽的女子作譬喻,要求爱要爱得如此深沉,如此温柔,如此的惊心动魄。 主耶稣说:“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相似文献   

10.
如火之爱     
卢芳 《天风》2006,(2):34-36
所罗门的雅歌,被称为基督徒的恋歌。它用新郎新妇的爱来表明耶和华神与他的子民之间的爱。圣经中多处有类似的比喻,用爱情来表示基督与教会的爱,“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32)。有人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缺憾;没有爱,生命就毫无价值”,这是真实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母爱的怀抱中生活,在父爱的呵护下长大,在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手足之爱的环绕中成人,人的本性里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和渴望。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向往纯洁、幸福、美好的爱情。世上所有的爱中,男女之间纯洁忠贞的爱情是最崇高、  相似文献   

11.
仲霞 《世界哲学》2017,(3):13-19
爱成就了哲学的起源,却又在西方哲学史中被逐渐遗忘,马里翁意欲重构爱的现象学。爱具有优先性地位,它先于思与存在,是更伟大的理性。爱不能被对象化,给予性是研究爱的可行性道路,爱成为自由被给予的礼物,喜欢去爱的决定将自我标志为爱洛斯者。爱赋予他者以优先性,他者的凝视对其自身不可见,它呼唤我的凝视,在相互凝视的平衡中勾勒出爱的定义,爱成为不可见凝视的交错。最终爱是肉的相遇。我从他者那里接受我的肉,这是自身给予性的彻底化。我现象化他者的肉,使他者作为面容成为可见,这是他者之肉的现象化。爱甚至无需自我而自动开启爱洛斯化进程,这是对形而上学自我概念的修正。不过马里翁的爱的现象学在开拓之余,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对其加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2.
罗博学 《天风》2005,(2):53-53
面对"爱"这个问题,许多人在疑惑,许多人在思索,许多人在行动,许多人在无言地付出。"你们要彼此相爱,这就是我的命令"。"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我们希望每个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能在充满爱的世界中成长。因为有爱,我们自信;因为有爱,我们幸福;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因为有爱,我们才能对得起上帝对我们人类无条件的关怀和养育。在人海如潮的大街上,当我们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残疾人在酷暑严冬中行乞,我们会主动奉献,不在乎多少,只在乎心意,这是一种爱;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或怀抱婴儿的妇女而至,我们会自觉让座,这也是爱;父母从  相似文献   

13.
水之韵     
有形之物,何为至美?水矣!水之爱,乃大爱。爱自然,爱生命,爱广袤的土地,爱深邃的海洋,爱身边的一切。在爱中展示美好心灵,在爱中哺育世间万物。春种秋收,离不开水的灌溉,草木滋长,得益于水的滋润,人的生命,靠水来维系,万紫千红,靠水做底蕴。菩萨手托净瓶,轻拂杨柳枝,将圣洁的净水洒向人间,沐浴人类干涸的心灵,那是人类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爱戴,对水的崇拜,对水的依恋。大爱无形,大音稀声,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将爱的琼浆玉液洒遍每一角落,以仁爱之心普度众生。  相似文献   

14.
水之韵     
有形之物,何为至美?水矣!水之爱,乃大爱。爱自然,爱生命,爱广袤的土地,爱深邃的海洋,爱身边的一切。在爱中展示美好心灵,在爱中哺育世间万物。春种秋收,离不开水的灌溉,草木滋长,得益于水的滋润,人的生命,靠水来维系,万紫千红,靠水做底蕴。菩萨手托净瓶,轻拂杨柳枝,将圣洁的净水洒向人间,沐浴人类干涸的心灵,那是人类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爱戴,对水的崇拜,对水的依恋。大爱无形,大音稀声,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将爱的琼浆玉液洒遍每一角落,以仁爱之心普度众生。  相似文献   

15.
灵性     
灵性冯骥才●感动别人是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心灵中最好的一部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在现实中告别的,都在回忆中相聚。障碍我们认识一件事物的,往往不是相反而是相似的东西。人生最强劲的力量都是你...  相似文献   

16.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的道理可以总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天主教的法律即天主十诫,可以总结为一个字,仍然是爱。 天主十诫的总纲为:上爱天主,下爱世人,即爱主爱人。 圣若望宗徒说:“天主是爱”。天主因为爱才创造了宇宙和人类,人是天主的肖像。所以,爱在天主教会中是至为重要的。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天主教的爱德观。  相似文献   

18.
师爱,是最美的抒情曲——这爱从小驻我心,因我生长在教师之家;这爱伴我十几年的学习之路,一路充满着老师的爱;这爱让我无悔的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想播散爱的种子;这曲子在黑板与粉笔的共同飞舞中,在老师的声声叮咛、无微呵护中,让多少位良师深深地印在莘莘学子心中啊!  相似文献   

19.
接受,也是爱     
衣娜 《天风》2013,8(8):17
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被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爱人如己"和"彼此相爱",却很少接受爱的教导,仿佛接受爱只存在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不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付出爱,给爱一个寄托;同时,也需要接受爱,来满足心灵的需要,让爱传递下去。圣经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耶稣虽然是施爱者,但却肯接受人的爱来表达他对人的接纳。还记得,一个有罪的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在耶稣脚前哭,用泪水湿了他的脚,用头发擦干,用嘴亲耶稣的脚  相似文献   

20.
陈企瑞 《天风》2013,2(2):13-15
圣父、圣子、圣灵三一的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约翰一书》4章8节告诉我们:“上帝就是爱。”说明圣父、圣子、圣灵本身就是爱,并且在爱中合而为一,相爱相契。奥古斯丁(Augustin)把圣父、圣子、圣灵分别类比为爱者、被爱者、爱的关系,因为爱,三个位格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类与自然都是上帝所创造,因着爱,得蒙三一上帝的眷顾,也因着爱,所有被造物在三一上帝的创造、救赎、护佑中得以更新而变化。三一上帝爱人也爱自然,因此,基督徒不仅要爱上帝和爱人,也要爱上帝所造的自然。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大气与水圈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居住安全。前不久有新闻报道,我国某县部分餐饮部门为谋取暴利,不惜残杀国家珍稀动物——猕猴。人们时常听闻与生态环保有关的负面新闻,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