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考察了53名4岁儿童及其父母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完成拼图任务的智力游戏情境中儿童与其父母交往的行为特征和互动类型。结果发现:(1)在儿童4岁时,在家庭自由游戏情境中母亲的各种行为均显著多于父亲的各种行为,这表明在游戏过程中,母亲是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在拼图游戏情境中,除了父亲和母亲在商量和交流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之外,母亲的其他行为显著多于父亲的其他行为。儿童在这两个游戏情境中均表现出较多的顺从行为。(2)在自由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包括四种:父母交流-儿童不交流型、母亲高控-儿童顺从型、父亲控制-儿童不顺从型和母亲不交流-儿童交流型。拼图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有四种:父母放任-儿童独立型、父母控制-儿童顺从型、母子交流型和父亲控制-儿童顺从型。  相似文献   

2.
经济态度和行为存在从父母向孩子的代际传递现象, 经济态度代际传递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包括金钱态度、风险态度、互惠态度和消费态度, 经济行为代际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行为、捐赠行为和储蓄行为三个方面。除了遗传路径, 其代际传递有两条社会化路径: 孩子对父母的观察学习和亲子互动, 其中亲子互动包含亲子沟通和财务教养两个层面, 亲子沟通强调语言层面的互动, 而财务教养强调行为层面的互动, 但是财务教养的研究仅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入的剖析。未来需要加强中国文化和现实背景下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 并深入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38名学步儿童及其母亲的观察研究,分析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亲子互动中,母亲的言语策略多于身体策略。(2)母亲的模糊言语显著地正向预测儿童的反抗,母亲的远处身体指导显著地正向预测消极不顺从。(3)母亲的反应性与明晰言语、模糊言语、积极身体指导和远处身体指导正相关,与严厉言语和消极身体指导负相关。(4)儿童反应性负向预测消极不顺从和拒绝/协商行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庭中的亲子互动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的方法对53名中国4岁儿童在家庭自由游戏和拼图游戏小与父母的交往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在这些儿童7岁时任实验室里的行为抑制性进行了录像观察,从而考察了在家庭自然环境中的亲子互动行为与儿童行为抑制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以上家庭录像的两个情境中,随着年龄的变化,母亲的控制行为越多,儿童抑制倾向的发展速度越快,作抑制倾向发展得越慢;儿童顺从行为越多,儿童的非抑制倾向发展得越慢,抑制倾向发展得越快。父母之间的情感表达越亲密,父亲在身体上对儿童的积极情感越多,儿童的非抑制倾向发展得越快。  相似文献   

5.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父母低头行为是指父母照顾或与孩子交流时,过分关注与使用手机而忽视孩子的行为。梳理相关研究发现,父母低头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交流质量、增加意外伤害风险、损伤人际交往能力、导致问题行为增多。现有研究采用取代假说、多任务操作理论以及依恋理论对影响过程进行解释。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探讨儿童对父母手机使用行为的看法以及移动设备对亲子互动可能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该文研究从亲子沟通的特点(如沟通内容、频率、主动性、沟通问题等),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沟通对象、青少年年龄、家庭环境等),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尊、学业、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犯罪等问题行为)的关系、亲子沟通的研究方法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环境交互的视角,本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以507名学前儿童为被试(M年龄=4.83岁, SD=0.90岁),分别采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关系量表、高敏感儿童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亲社会分问卷测量了亲子关系、儿童的SPS和亲社会行为,采集唾液样本进行基因位点的分型。研究结果发现,亲子冲突、SPS与COMTVal158Met多态性的三重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显著。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儿童中,高SPS儿童比低SPS儿童在低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高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儿童中,亲子冲突与SPS的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具有高气质敏感性和高基因敏感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亲子冲突的影响,这为深入理解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家庭环境交互影响儿童发展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
选取716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考察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揭示父母教养行为与亲子沟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沟通、教养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的接纳/参与、严厉/监督维度以及亲子沟通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3)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具有跨性别、城乡和年级等同性。因此,既应关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青少年学业适应的直接关系,也应重视亲子互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内外家庭对幼儿心理理论影响的研究,可将家庭微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包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兄弟姐妹数量类型)、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依恋类型、教养方式、情绪表达和亲子游戏)和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合作冲突和假装游戏)。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模型可假设为: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数量类型影响着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中的各变量均通过心理状态术语使用这一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该模型需要实证研究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