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联想     
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科学、宗教、神话、语言、艺术等,无一不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类创造文化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与外化.能够创造和运用符号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和文化相联结的中介,可以说整个人类文化的世界都是由人所创造的符号共同构成的.艺术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意味的特殊的符号形式.苏珊·朗格认为主观世界呈现出来的无数形式以及无限多变的感情生活,都是无法用一般的语言符号来描述和论述的,但它们却可以在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在这里,艺术形式与情感生活、生命体验,艺术语言与文化世界能够达到最直接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2001年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民主制度的最重要也是讨论最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保护它的成员免遭这种制度中的意识形态的伤害.必须正确地看待所有的意识形态.人们必须把它们当作神话故事来看待,它们能告诉人很多有趣的事,但也包含了很多谬误和令人生厌的谎言.当人们按照某一观点行动时,他们的态度也应该像密探一样,为了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获得成功而采纳它的信仰并在细枝末节上按照这些信仰去做,但并不全盘接受.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信仰,适用于基督教上帝的存在这一信仰,适用于所有的人生来平等的信仰,也适用于科学.那么,这是否是一种陌生和荒谬的态度呢?科学当然总是处在与权威主义和迷信战斗的前沿.相对于宗教信仰而言,我们有了越来越大的思想自由,这应当归功于科学;人类从古代的僵硬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也应当归功于科学.今天,这些思维方式仅仅是一些糟糕的  相似文献   

3.
绘画艺术经过岁月的长河流淌到今天,进入21世纪,而此时的油画,甚至所有的架上绘画忽然处在一种“下岗”的争吵中。事实上,一切新的艺术样式的出现,并不是对原有艺术的取代,而应该是对原有艺术的拓展。在如此宽容的时代,没完没了地讨论这种话题是无聊的。自从黑格尔提出“艺术的终结”以来,无数的学者、文人一次次宣告某种艺术已经或者正在消亡。从更宏大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形态都不能是永恒的,我们能作到的仅仅是在自己生存的这段时光中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自己的热爱。我一直认为,绘画并没有完全过时,只是像装置、观念…  相似文献   

4.
当人的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就想起了音乐,当情感到了极限的时候就用声音来发泄.无论是动听还是刺耳,都是自己情感的表现,如果想把这种情感打动周围的人,就要把你的歌声唱得悦耳动听,这就是歌唱艺术。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何物,哪怕是旧品、废品,将它们换个位置去思考与利用,都有可能变成有用的甚至是珍贵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具有艺术价值。如何重新定位这些物品,发现其艺术价值,最后落脚到去感受创造这种小事物的艺术魅力,成为艺术家们新的关注点。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诠释"废品"这一概念,运用艺术化的形式将它们从人们口中的"垃圾"变成一件件让人惊叹的艺术品,让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物品,实现了它们在艺术上的价值。而在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尝试着去发现、思考并利用这些物品,去创造它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今天,如果人们要克服社会共同体有被从根本上摧毀的危险,克服日益增多的暴力行为,克服对人类真正的存在和对人类基本权利的蔑视,那么人道主义和人性提出的问题就必然是至关重要的。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在精神生活中,人对他人、对自身的尊严和对人类的尊严所应承担的义务,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否定。如果我们仅仅从纯粹形式上的唯理智论的角度以及从纯粹数学地、机械地解释现实的角度来分析事物,那么,即使这种分析会得到惊人的结果,但是,由于这只涉及现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证明世界是人类理性可理解的。一般来讲,这个以理性理解为目的的企图都具有一个与科学史还有技术和哲学史紧密相关的历史。但即便有一种要把这个历史与西方历史混淆起来的倾向,如果不考虑以下两点也是有失全面的:首先,要考虑其他文化区域的贡献;其次,除了概念体系的特殊性之外,还要考虑文化尤其是科学知识的基本“传播”。  相似文献   

8.
人类出于天性,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最善于模仿,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亚里士多德揭示了艺术模仿的创造特质,他认为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成为另一种形式。艺术模仿不只是对实在世界进行简单的复制和抄录,而是在自然事物基础上的自由创造。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自然。于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就不是教训,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有时候,妄想会是我们自身的杂质,只有让妄想沉淀下来,感官的纯粹才能被开启。艺术没有是非对错,也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然而当绘画被赋予了哲学的思考,情感的表达也变得有理可循。绘画使人意识到单纯用视觉观察到的东西有待考究,它鼓励我们用身体去感知。绘画表现的方式也有很多,文章据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爱国在先     
兴文 《天风》2000,(11)
也许有人会说,爱国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广大的基督教信徒五十年来在三自爱国运动的教育下,在爱国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信徒为国家作出了许多贡献,不少信徒被评上先进、模范。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每一个信徒都对爱国不存在问题了。譬如有的弟兄姐妹对“爱国爱教”的提法不以为然,认为我们信教的人应该说“爱教爱国”。如果这仅仅是一个次序的问题,倒也不必多加议论,因为当我们说“父母”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机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200年前,创造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的观念开始占据欧洲人的思想。法国大革命表明,全部社会关系的辞汇和整个社会制度几乎可在一夜之间倾覆,由于这种先例,乌托邦政治学成为知识分子的主流倾向而不是罕有立场。乌托邦政治学抛弃了上帝意志和人类本性的问题,并试图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形式。几乎与此同时,浪漫派诗人揭示出艺术不再是摹仿,而是艺术家的自我创造这一观念所导致的后果。诗人们为艺术争得了文化地盘,这种地盘传统上由宗教和哲学所占据,在启蒙运动中则由科学所把持。浪漫派诗人开启先河的努力一开始便赋予自身的主张以合理性,小  相似文献   

11.
智识生活不仅限于思想,在我们的内心还有更多的东西。所有科学只能以思想来运作,因此必须遵循我们的思维规律。但是,在它所专心致力于的所有对象中,尤其在它预设为前提的一切最高原理中,它将发现总有一些东西,即便在理智上已经完全理解了,却仍然不可能以一种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加以穷尽。"天赋观念"仅仅意味着心灵的性质是如此形成的:在合适的经验唤醒它的思维之际,那时并且仅仅在那时,思想必定正确无误地在心灵中展开它自身。最初提供给我们心灵的东西并非是那些以其自身内容来表达实在的观念,而是普遍的基本原则,所有实在的相互关系必须根据这些普遍的基本原则来加以判断。无论我们的观念从何而来,以及它们如何从心理上在我们之内形成它们自身,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它们,不论我们是在拥有它们时与其共同止步于此,还是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其做出判断,以确保我们的理性与它本身以及既定事实完全和谐一致,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实现的目标。我从来都毫不迟疑地主张要预设一种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从一个共同来源中引出实存的所有个体殊相。我认为,哲学能做的实际上仅仅在于努力构造一种集体性的世界图像。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3)
艺术每因各民族间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以艺术丧亡艺术的事情。不是吗?罗马希腊虽亡,罗马希腊人的艺术,却为东西各国的艺坛所尊崇推仰。这正是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所以凡有他自己的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不容你以武力或资本等的势力来屈服与排斥;而且当各民族的艺术相接触的时候,辄发生互相吸引,互相提携的作用。这在东西各国的文化史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自经典力学诞生之日起直至20世纪初,对宇宙的科学认识主要带有一种物理性质。有机生命、人和人的智慧仅仅作为次要的、某种程度上附带的、纯粹世俗的因而也是宇宙范围内的偶然现象被纳入世界科学图景之中。机械论垮台之后有机生命  相似文献   

15.
人的知觉来实现的。人们活在世界上会接触或看到各种事物,理解的,不理解的,都存在他们自身的美。这些事物需要人们发现他们的美。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含义,就不能理解它们,欣赏它们。所以,在艺术创造中,要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发现并理解作品中的美。  相似文献   

16.
一,恩格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劳动创造人”的思想? 长期以来,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据。因此,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首先从对恩格斯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开始。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思想,是从解决人类起源问题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这一论断能够而且已经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的起源问题。这种观点主要反映在以前  相似文献   

17.
一人们说,现代是美学贫乏的时代。艺术的无政府状态是现代特有的时代背景,当我们从艺术的表现方式上来观察现代艺术时,就会看到:从印象主义开始的现代艺术逐渐脱离了古典主义的思想。例如,从印象派的绘画来看,画家现在避免按其本来面目再现自然形态,而是依照色彩理论,采取象镶嵌工艺品那样在画面上配置纯粹的感觉要素——光点的手法。这种印象主义的原理,脱离以实在的自然为对象的观点,从纯粹的视觉效果这一观点出发,抽象地构成绘画。如果把这种向抽象发展的方向推到极点,就会出现“客体”(objet)这  相似文献   

18.
一在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时候,必须从一定的方法论要求出发。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过去社会形态的矛盾的质的特点。在社会中有着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起作用的矛盾。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它们都有特殊的表现。例如,不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都出现过同样一些矛盾,但是,它们有着根本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发展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一种方式,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这种矛盾则表现为另一种方式。如果不作这种区别,如果在分析矛盾时不考虑到这种区别,便不能揭示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9.
论冷漠现象     
“如果全部历史都不过是人类不断排除困难的命运史,那么,他们现在所遵循的道路是什么呢?”就有关人类的定义而言,所谓人们并不仅仅像在生与死之间奔波那样过自己的生活、而是当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时候还要寻求意义这样一种观点,几乎是一种平淡无奇的种差(differentia)。在寻求意义的过程中,人们所承担的任务与某个童话人物的任务是非常相似的:“走到哪里我并不知道,得到什么我并不知道。”人们在并不知道走向哪里的情况下不断前行,在由各种无法预见的可能性组成的语义领域中不断排除困难、艰难度日。构成有关走这条路还是走另一条路的韵…  相似文献   

20.
快乐     
印度哲人奥修在《生命的真意》一书中写道:“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每一样东西。当你看着一朵花、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的快乐是玫瑰花创造的。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当你快乐的时候,玫瑰花也感到快乐……如果你爱玫瑰花丛,它就会长得更快,它就会开出更大的花来,因为有人在关心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