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正>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杂阿含经·无我说》我以为我们可以这样渐入《杂阿含经》的无我说:先观无、观我而及无我,再从五蕴观人无我,从缘起观法无我,最后观"断"——于无我及至涅槃寂静。  相似文献   

2.
《大般涅槃经》通过破斥各种“假我”及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之实有性,力主“无我”论,认为“无我”并非断灭而与“假我”一体不二;指出不存在轮回主体,轮回是就众生的烦恼、业果及五蕴身心活动之相续流转而言,且烦恼、业果亦空而无定相;涅槃只是熄灭各种烦恼、业,而净化了的心灵或精神境界,以“无我”为特质。  相似文献   

3.
无我唯法论在法相唯识学中与万法唯识论同样重要。瑜伽行派经论继承阿含经五蕴非我说;通过分析诸蕴所显所依我事,不再限于有情主体而明确法无我义;并以“依相立法”的方法确立的无我后所唯之圆成实相所显清净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2011,43(2):213-220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 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 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 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蕴"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蕴"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五蕴"。  相似文献   

8.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杂阿含经&#183;无我说》  相似文献   

9.
佛学是一门启迪心灵和觉悟人生智慧的学问,佛教哲学观以缘起论为基础,认为一切事物自性为空,以"诸法无常"解释事物无不变的实体,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佛教人生哲学观以"无我"观、四谛、因果报应论为主要内容,从独特的角度深入阐释人生的本质、痛苦与烦恼的原因以及摆脱烦恼的方法,强调通过自我修持而非借助于外力。佛教认为抑郁症的烦恼也是因"无明"而无法认识缘起论从而执著于"实我"与"假我"。认识"无我",体悟"诸行无常",做到"破我执",能正视人生遭遇的逆境和挫折,帮助抑郁症患者通往解救心灵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掌握它的基本定律。佛教的基本定律是什么?龙树在《中论》里已有答复:“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学佛者懂得这一道理,即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现在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请海内的善知识指教。一、性空无我律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都是缘生缘灭,无有自性,无有实我(我是主宰义,自在义),故曰性空无我。它是佛教探讨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则,也是佛教的本体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佛教缘起观的基本内容及缘起观对傣医学的影响.从生命观、疾病现、防治观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四塔五蕴"复合、离散的原因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诸多实质内涵,以及"四塔五蕴"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对健康和疾病进行了理性阐述,为傣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此下抉择人无我。此一颂显何故破我。萨迦耶见,如初地中释,即是我见。六地菩萨有智慧者,见贪嗔痴慢等烦恼,及其引生生死中三苦八苦无量诸苫之过患,皆由我见而起。由有我故,自他分别,趋乐避苦,利己损人。若无我执,则举世皆成大阿罗汉矣。既知我执为系缚之因,即知欲求解脱,应以此为下手处所,对治目标。然此我执,既非色法,不可椎之令破,如碎瓶瓮,亦不可拔之令出,如剜针刺。我执唯是自心,自心云何可以去除耶?以是之故,必须观察我执如何生起,然后能知对治之法。如知人必饮食,始能长养,断其饮食,彼自然不能生存。长养我执者,即其所缘之我,“我”为彼我执所缘之境,是彼所依。若能破我,坏其所依,我执即灭。故修行人,第一先破我。然佛亦不说毕竟无我,唯说非实有我。我若实  相似文献   

13.
朱熹论"命"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7,(3):107-109,125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把"命"分为"气之命"和"理之命",并且认为"理之命"操之在我,而"气之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不能为的,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罕言命"。  相似文献   

14.
佛教以"无我"观念区别于其它宗教,通过提倡"无我"消除人们对两种自我的执着人我与法我,最终实现人的"真我",而把世间公认的人格我称为"假我".  相似文献   

15.
<正> 《金光明经》有云:"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在须弥世界中,佛法之"清凉法水"浇灭的是人们心中的五蕴炽火;在现世生活中,佛门高僧身体力行,为遭受旱灾的人们送去生命之水,解救大家于苦厄。  相似文献   

16.
分析性心灵哲学中新生的关于自我的"索引词方案"不太关心有关自我的本体论、形而上学问题,至少不是一开始就切入这些问题。它试图通过对作为索引词的"我"的研究,最终澄清这个领域过去常陷入混乱的原因。尽管许多论者都倡导和坚持"索引词方案",但其内部差别很大,存在着"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笔者认为,"我"的用法很多,每种用法只要诚实地加以运用,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真实所指。哲学应关注的是它的两种指称:一是每个人对之有直觉的、同一不变、且贯穿一生的我;二是从这种自我中抽象出的作为一个最一般哲学范畴的自我。这种自我尽管不能是传统实我论所说的小人式实在,但有其特殊的本体论地位和作为整体性模块而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93,(3)
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本无高下,随众生心妄见高下,而高下悉皆无性。达此无性,名为无上菩提,非别有少法可得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善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以)诸善法,惟  相似文献   

18.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9.
"无我"论     
《金刚经》中佛陀对他的大弟子须菩提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人因为执着有自己,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为  相似文献   

20.
释净智 《法音》2021,(10):8-12
"诸法无我"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断除我执、证得无我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不过,"我执"是个极为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宗派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我执"相关的烦恼,常见的就有我见、我慢、我欲、我随眠、我想倒、我心倒、我见倒等;从义门分别,又可以分为见所断、修所断,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等.这些概念既相互关联,又有着微妙差异.若对此缺乏足够的洞察,则很难了解我执断除的过程.本文拟通过《差摩经》中的故事,以及不同宗派的诠释,揭示我执断除的渐进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