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今年第8期刊登了查汝强同志的题为《是发展还是取消自然辩证法?》的答辩文章,编者并加了一个按语,意图是:希望能超越个别作者之间就个别文章所进行的往复驳难,吁请广大科学和哲学工作者对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这个根本性问题展开讨论。刊物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有的报刊还愿为此腾出版面开辟专栏。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至于有些作者对本刊的意图持有特殊的理解,也是在所难免的,随着讨论的展开,将会得到澄清。在这里,我们还想重复几句虽然是一般性的却也不无用处的话:为保证学术讨论顺利开展,应力求排除非学术性的考虑与手段干扰学术讨论;我们需要的是开展由不同学术观点形成的不同学派之争,而要避免门户之见;尤其是在涉及到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问题讨论时,需要容许相互对对方领域的问题、材料和结论进行自己的解释,尊重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并注意将这种相互解释以及因而发生的影响,跟来自外部的非学术手段的干涉,如政治或行政手段的干涉区别开来;讨论要采取探索真理的态度和使用充分说理的方法,而不要在讨论尚未开展之前就预先宣布对方是属于应当批判的,也不要以自己的观点为准则向别的学科颁布法令。这是创造正常的学术气氛,使讨论富有成果的一些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达到我们上次说过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目的的基本条件。在论述这个问题以前,必须指出,影响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社会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等等,哲学只是其中一种,甚至不是主要的一种因素。影响每个科学工作者获得科学技术成果的原因也很多,社会环境、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刻苦精神、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哲学思想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同样很难说是主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哲学是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个因素在某些领域里还会起着主要作用。为什么呢?这得从科学理论(假设)的内在结构谈起。  相似文献   

2.
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研究信息经济学的英国剑桥大学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威廉·维克里教授;之后,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授予了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对西方信息经济学研究作出的贡献。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时,传统学科也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领域问鼎诺贝尔奖,比如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和罗伊·格劳伯,他们的成就是:区分烛光与激光的发现使未来的手机信号更清楚。与信息领域相关的光学、…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兼对“科学终结”论的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科学和哲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古代的统一、近代的分离和现代的高度综合三大阶段。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科学和哲学高度综合——科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科学化的产物,它在古代开始萌芽,在近代尤其是近代后期开始出现,到现代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拟对该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试探性分析,并对当前学术界出现的“科学的终结”之观点提出质疑。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教。一、科学问题的哲学解的内涵及其典型案例分析简言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在一定知识背景条件下,科学主体对某个科学问题在从科学的角度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的“祛利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否受利益驱动?受什么利益的驱动?这些利益之间有没有冲突?这些问题经常被科学共同体成员有意无意地回避。因为长期以来,“无利益性”被认为是科学的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希望相信,科学家应该是“无私利”的,他们只“为科学而科学”,只是出于好奇心而从事科学研究。那么,科学或科学家真的与利益无涉吗?应该如何理解科学的“祛利性”(disinterestedness)?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研究的同时,又把注意力转向突变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有些报刊杂志即旋称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老三论”,而将突变论(CatastropheTheory)、耗散结构理论(DislsipativeStructure)和协同学(Syrergertics)称为“新三论”或“CDS 三论”。对此,有关专家,特别是专门研究耗散结构、协同学和突变论的科学家,认为“老三论”、“新三论”的提法并不科学。我国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钱学森教授,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7,(5):134-140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他们的伦理学不仅建立在他们借以清理、审定"神话神学"的"理性神学"基础上,而且以他们所追求的"知识"为基础。后面这一点一直规定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的思考。不过,在苏格拉底-柏拉图这里,这种"知识"被严格区别于日常经验中的知识,他们把后者称为"意见"。他们心目中的真知识,也即被他们当作伦理学之基础来探究的那种知识,实际上被当作一种"全视角"或"无视角"的"知识"来理解和追求。虽然以这种知识为基础的伦理学在确立伦理规范这一工作上并无所成,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希腊人正是在追寻这种"全视角知识"的努力中确立了科学,从而把人类带上了以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概念去展开、理解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科玄论战”是中国思想界第一次系统反思西方科学精神以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尝试,但这场论战也间接导致了“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在此背景下,赵纪彬以“行先知后”为理论基石,并由此展开了双向的批判。一方面,他站在与玄学派相近的立场上,批评科学主义对“知”有限性的忽视,只停留于“有限的主观思想”;另一方面,他又以思想史为抓手,批判了玄学派可能通向的两种错误实践哲学进路,指出其共同的问题是忽视了现代实践和认识得以立足的“有限知识”结构。经过双重的批判,赵纪彬将自己的实践哲学确立为“基于有限知识的实践”,这也为超越“科学”与“玄学”之对立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8.
论利奥塔的“科学游戏”与“合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学、叙事与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一个重大发明。他发现游戏是理解语言与真实世界的一个更好的思维模型 ,便一反其前期思想中语言和真实世界的“图像”关系 ,提出了与“生活形式”紧密相联的“语言游戏”概念。他认为“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作语言游戏”① ,而且“语言游戏一词的使用意在突出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 ,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② 。这一理论为后现代主义者提供了理论平台 ,利奥塔 (JeanFrancoisLyotard ,1 92 4- 1 998)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理…  相似文献   

9.
一部科学哲学史就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的对科学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进行探讨的历史。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追寻有意义的问题出发探讨命题和命题系统,将问题合法性程度由绝对合法变成相对合法,将科学发展看作合法问题累积式的渐进过程。波普尔在问题的动态演进中把握问题合法性,把科学进步看成一种经过证伪环节的问题突现式增生过程。拉卡托斯的问题转换理论是对波普尔四段图式的精致化处理,较好地说明了问题及其发展的合法性。库恩更为全面地描述了问题的合法发展,通过常规问题、经验反常问题和革命性问题刻画了合法问题阶段性的累积特征和革命性的非累积特征。劳丹依托研究传统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通过问题的合法转换描述和规范科学进步,为开放和自由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历史描述和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德语的Wissenschaft具有更广泛的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小科学)、社会科学(中间科学)和人文科学(大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的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作为大科学的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和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即人的哲学,体现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方向红 《学海》2012,(4):141-148
莱布尼茨对单子作出了一系列堪称天才的区分和论断:将知觉与统觉、灵魂和精神区分开来,把研究的触角延伸至意识之前和记忆之先的领域;认定单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其知觉活动;指出单子的活动具有自身的"目的理由法则"。但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思想仍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疑难。这些困难主要包括:意识如何能穿透未被意识到的知觉?单子为什么向更高的类进行转换而不是随意地展开变化?如果不诉诸上帝,我们该如何回答知觉与物体、灵魂与躯体的一致性问题以及单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沟通的问题。胡塞尔在继承莱布尼茨单子论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意向性理论为单子寻找到"身体"和"世界"这两个"出口",让单子之间实现了"意向搭接"和"彼此唤醒",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莱布尼茨留下来的疑难,把单子论推向一个新的、更加严格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科学世界观”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用来显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科学世界观”几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标志着一个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坚持、维护和发展的哲学形态。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听到一些异样的声音: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批判中,科学世界观总是批判的激进锋芒的“靶子”;持现象学立场的人,一般都指责那些试图构造科学世界观的哲学是没有根基的和不科学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内部,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科学世界观,而是现实生…  相似文献   

13.
知识论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的定义。但"知识就是被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定义却遭到了"盖梯尔问题"的打击。普兰丁格致力于知识论大厦的推倒重建,建立起了以"保证"为核心的知识论体系,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盖梯尔问题"。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启发,但也存在其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不断演进,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在自然科学中的方法论地位越来越受到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重视。科学隐喻不仅以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语言被广泛使用,而且以一种“超逻辑思维”的研究方法处处可见,所以,可以说科学隐喻是科学语言和研究方法的高度统一,是语言形式和思维形式的高度融合,是一种“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本文探讨隐喻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表现形态,从方法论和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科学隐喻的显著特征,是对“科学隐喻”的进一步补充和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似乎证实了宗教和神秘主义在很久以前所揭示和阐发的东西。但由于科学本质上只提供受造物的信息,故其本身并不创造一种世界观,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宗教。  相似文献   

16.
此文原载1985年6月江苏《明镜》杂志第一辑,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江苏省新华书店发行。文章内容为: 一组美国科学家对“都灵襄尸布”进行研究的全过程。该文由四川省广安县邹度天教友推荐,本刊转载于此,供各地神长教友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陈独秀1919年1月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 反对本志的人“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是先秦圣贤思想的精华。流传至今、数量极少的先秦古籍中,至少有三处详细记载了史伯、晏婴和孔子对“和而不同”的谈论。周太史史伯从当时周幽王的“去和而取同”,预言了周的衰败。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以,圣王治国,在任用大臣上要选取敢直言不同意见的人士(《国语·郑语》)。齐国正卿晏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  相似文献   

19.
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说明”的研究走向郑祥福(浙江师范大学)科学说明,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领域。从亨普尔和奥本海姆开始到现在,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科学说明的观点,彼此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之后,这个问题更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20.
8月10日的《科学时报》评注了一篇奇文:《“法轮功”功理——超常的科学》(以下简称《超文》)。《超文》的倾向与《迷信是人的一种思维态度》类似。该文引经据典,认为法轮功是“超常的科学”、“法轮大法”是“超常的唯物论”。该文概念混淆、逻辑不通,简直是荒诞不经。值得注意的是,该作者是一位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员,不能不让人感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影响之广、毒害之深。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但还是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