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考点工作人员为了保证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场四周安静,在通往考场的道路旁贴了这样一幅标语:“研究生考试,禁止通行。”有的考生见了感到左右为难。考生为什么感到为难?问题出在这幅标语的概念不明确。照通常的理解,“研究生”这个概念是指“在大学研究院(部、班)或科学研究机构学习的学生。”那些参加招生考试的考生在应考的时候还没有成为研究生,怎么能说是“研究生考试”呢? 文章在“考试”这个概念前应加上“招生”二字加以限制,使之成为“研究生招生考试”。同样在“通行”前应加上“车辆和其他行人”加以限制,使之改为“禁止车辆和其他行人”。否则,禁止什么通行就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美”,究竟属于科学认识范畴,还是属于艺术鉴赏范畴?究竟是一个由事实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还是一个由价值判断而产生的词或概念?Aesthetics(通译“美学”,宜译“审美学”)象实证科学一样去研究物理实体的量、质、能或构成,还是作为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去研究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美的本质方面的争论之所以旷日持久,大都是由于争论各方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所以,任何严肃的美学或审美学研究,似乎都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美的探索的首要课题。可惜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甚少,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在《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1983年第1辑上发表了题为《“美”的词源学研究》的文章,则对“美”这个词作了词源学上的考察,试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一部名为《绿化树》的小说,塑造了一位名叫马樱花的妇女形象,而“马樱花”一词又可指一种可爱的树木,据说,其别名又叫“绿化树”。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小说命名的由来。这大概也是符合作者的意图的。作者在《绿化树》这部小说的最后到主人公章永麟查阅《辞海》中“马樱花”条,并将其全部抄录,而该条最后一句就是:“又为绿化树”。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马樱花”和“绿化树”是否同一种树的两个名称?是否同一概念? 赵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绿化树不单指一种树》  相似文献   

5.
我刊近期就“物质”概念展开的讨论揭示了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的关于物质的内容和定义的观点(参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载《哲学科学》1989年第12期;1990年第2期)。看来,应当承认,哲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大相胫庭是合情合理的。思想上的停滞状态(一潭死水)反而是不正常的。什么是“第一性的”:是物质还是世界观?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注意。物质概念并不给人先验东西,个人的世界观并不是从它开始形成的,而且远不是在每一个个人的世界观中都有这个概念。但是,如果已经有了,那么它首先表现为独立认识世界的结果。这就是说,在个人  相似文献   

6.
取缔“法轮功”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反邪教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一次重大胜利。 李洪志杜撰了“法轮大法”新有神论。发展“法轮功”非法组织。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坐大成势,在全国各地设立了39个辅导总站,1900多个辅导站、28000多个练功点,形成了以李洪志为教主、有一套精神控制术、自上而下严密的邪教组织。“法轮大法”新有神论是一种烈性的精神毒品。盲目修炼它的修炼者,身心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许多痴迷者付出了沉重代价。 “法轮功”出笼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抵制和揭露。根据群众反映,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6年7月24日发出了查禁和收缴《转法轮》等五种图书的通知;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于1996年11月28日做出《关于注销“法轮功”直属功法的决定》;吉林省和长春市气功科学研究会于1997年1月18日做出“三不准”决定。 李洪志和“法轮功”不顾这些决定,我行我素,从而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对。从1997年1月至1999年4月,全国有几十家新闻媒体报导了因修炼“法轮大法”走火入魔、精神失常、致人死亡的典型案例。李洪志煽动修炼者不惜掉脑袋,聚众闹事,“除魔护法”,非法围攻新闻单位、党政机关达300多起,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4·25”事件。 “4·25”事件后,各地区各部门对李洪志和“法轮功”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搞清了它的性质、危害及非法违法活动。1999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通知》,民政部做出了《关于取缔“法轮大法”研究会的决定》,公安部发出六条《通告》。同年7月29日.公安部发布了对李洪志的通缉令。一场依法取缔“法轮功”非法组织、查处“法轮功”违法犯罪活动、揭批李洪志歪理  相似文献   

7.
“教师”表示什么概念?——“‘教师’这个概念是一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概念和正概念。”这是《普通逻辑》的回答。(见该书一九八二年版第24页)但是这样的回答未必是确切的。因为“教师”这一语词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非集合概念。比如,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一判断中。“教师”就是一个集合概念。然而,这种脱离概念的论域判别概念种类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逻辑著作中,诸如不顾论域地断定“书”、“山”、“人”是非集合概念的做法,是不  相似文献   

8.
孔子论君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论语》中,“君子”是孔子(及弟子和时人)谈论最多的一个概念。全书中,论及“君子”者计86章,加上一章中的重出,总计为121次(以朱熹的《论语集注》为据)。孔子“君子”概念含义实质是什么?他何以在自己言论中把“君子”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他提出这一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概念“■■P”是否是“P”?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邢运中撰文对此提出了“二难”。(《概念“■■P”是否是“P”(我讲<形式逻辑>的二难之二)》,《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年第4期)我认为,邢的第二个“二难”是其第一个“二难”的孪生兄弟,两个“二难”形式不同,实质  相似文献   

10.
在判断中,“(?)P”作为负判断的否定,等值于判断“P”;在概念中,“(?)P”作为负概念的否定,是否也是概念“P”呢?这是我讲授《形式逻辑》的第二个二难。(第一个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一期)。因为不管(?)P是P.还是(?)P不是P,都会使人陷入二难的境地。先看(?)P不是P: 在概念中,(?)P若不是P,就会和一些教材的论述相矛盾。苏天辅著《形式逻辑》列出戾换法的公式是:SAP→SEP→PES→PAS→SIP→SOP 在这里,结论“SOP”本来应该是“SOP”,而结论的谓项变成了“P”,显然,苏天辅老师认为,在概念中,“(?)P”就是“P”;  相似文献   

11.
常峥嵘 《法音》2006,(2):24-27
《成唯识论》所表达的唯识思想中有一个“俱时因果”观念。也即是说,《成唯识论》认为因与果是同时存在的,这与常识和其它哲学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本文认为,这种主张有其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上海的《文汇报》(98年3月27日)以“这名女婴真的该死吗?”为题刊出一则报道,说的是四川大邑县一个刚出世的女婴(足月),因为出生时脐带缠颈窒息,父母担心日后痴呆,便向医院签字同意“放弃”。3月20日上午,一位老大爷将已在阳台上放了  相似文献   

13.
在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著作研究中,多元决定和结构因果性这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通过考察阿尔都塞对这两个概念在理解马克思的“方法论”上的价值和应用的论述,来解释这两个概念。但这种研究方法并不认为在《资本论》或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实际上有一种具体的或明确的方法论。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中是否有方法论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的马克思方法论的探讨,这些概念都是重要的。本文的任务之一就是表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贡献和“理论革命”不能简单地用方法论来描绘。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相似文献   

14.
启事     
本刊2002年第6期“商家竞争十大策略”一文中由于我们在编辑工作的失误,缺少了“策略之七“,承蒙一些读者指出错误,特此向广大读者致歉,并对指错读者表示感谢。启事$《思维与智慧》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文献资料上看,作为独立概念出现的“气”是从《孟子》的“浩然之气”开始的,但是作为一般用词,“气”字在《孟子》之前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比如,《论语》中就有四处提到了“气”字。也许是由于《论语》中的“气”还...  相似文献   

16.
有关“人文精神”的一场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已成为不少杂志议论的热点。 这场讨论最早是由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发表的《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引起的。随后《读书》、《文汇报》、《东方》、《传统与现代》等杂志很快作出了反映,刊登相同的讨论或评论文章,把人文精神的“追思”推向了一个高潮。现将讨论中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概述如下。 (一)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张汝伦等人认为,当今社会的急剧世俗化,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以及普遍价值的失范和原有意识形态下的理想与信仰的丧失,不仅造成了人文学术的  相似文献   

17.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类。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n 1893—1947)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者,其名作《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巨著。曼海姆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名字,虽偶尔有个别文章述及,但却是误解多于了解。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先是由四种意识形态概念表达出来的,即“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普遍的意识形态概念”。 所谓“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个人表达的观念或陈述,而且人们对这种观念或陈述表示怀疑。所谓“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其中特  相似文献   

19.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种民”,这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概念。何谓“种民”?如果从字面意思看,“种民”应当是民的一种分类,属于民的一种称呼。《太平经》关于“民”的说法有很多,如人民、万民、兆民、生民、国民、凡民等,这些关于民的称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1 什么是科学精神一般认为 ,哥白尼 15 4 3年公开出版《天体运行论》 ,创立了太阳系学说 ,标志着控制自然科学冲破神学桎梏而诞生。1896年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首次采用“科学”一词。然而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精神 ?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惟一的界定。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科学定义为 :“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与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 ,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 ,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1] 《中国百科大辞典》则定义为 :“以概念、范畴、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