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校园这个“大林子”,这座“象牙塔“,荟萃着各色各样“鸟”的精华。那么何谓“自由鸟”?暂可不严密地定义为离群入隅的“隐居士”、不愿意受校规校纪约束的“逃亡者”及不屑于与“同学大众”为伍的“独行侠”。“自由鸟”自成一族  相似文献   

2.
“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表达了人们希望事情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振奋精神迈好第一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道业生活中没有迈好第一步的情况是常有的。这时候,是不是就“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梦化飞烟”了呢?现代青年道人以未学少见受挫,继而以悬梁刺股认真拚习的精神赢得好评。他们以雄辩的事实告诉我们:一步赶不上,并非步步赶不上!这里,首先要总结第一步失利的教训。对于弱者,这一步失利可能是一口毁灭的陷讲;对于强者来说,则是一盏引路的明灯。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  相似文献   

3.
莘莘学子,在被穷追猛打了数年之后,其中的一部分,终于艰难地挤过高考独木桥,走出了七月“黑色”的阳光,徜徉于自由、浪漫、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 在这里,没有了摸底考试的惶恐,没有了模拟考试的紧张.没有了七月大考的压力……但是,不是没有了考试。在大学教育中,考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手段。不管在哪个大学,至少每个学期的期末,都将有一次全面的考试。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很少著作象H.-G.加达默尔的《真理和方法》这部巨著那样,丰富了当代哲学内部的和哲学之外的讨论;也很少著作象加达默尔的这部著作那样,具有这么多具体的不明确性。人们围绕着《真理和方法》中所论述的许多主要概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至于他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其他概念,则没有引起争论,其价值也没有受到损害。意义和指称就属于这类概念下面的讨论力求探讨加达默尔的“意义”的意义和“指称”的指称。这里讨论的问题,有的是我同意的,有的是我要批评的。只有当“意义”或“指称”所指的东西具有比较普遍性的时  相似文献   

5.
“桂林山水甲天下”早已为世人所知,每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会为他的美丽风景所倾倒,感叹造物主对他的偏爱,造下了这么美丽的山水。 然而,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宗教文化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自然也会引起热爱自然,倾心自由的宗教人士的偏爱,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过无数的僧侣道士到这里建庙塑像,留下了隽永的吟唱。  相似文献   

6.
人们写文章,是为了立言,传授思想。(《写作》82年2期11页) 传授是“教”的意思,它和“传播”意思有点相近,但用法上差别颇大,绝不能混用。象这里的“传授思想”就叫人难以理解,因为我们可以传授知识,或者传授某种技术;然而思想是无法传授的。这里本来该用“传播”,但是现在人们写文章,又往往不止于传播思想这个目的。为了更客观些,可改成“人们写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7.
J.A.Herd  徐斌   《心理科学进展》1986,4(3):49-52
动脉压升高是应激情境下常见的行为反应的一部分,它促使人们作出心理因素参与动脉高血压的结论。然而,心理因素参与动脉高血压的假设用处不大,因为“应激”和“应激情境”等名词的定义不明确。因而,讨论对应激的心血管反应可促使人们去阐明“应激”。在一般应用中,“应激”是指一些不需要的或有害影响的心理效应。此外,任何人对这个名词的使用都牵涉到知觉的概念、含义及既往的经验。习惯上所用的“应激”一词没有科学的定义,我们也无法为我们所用的“应激”提出更详细的情况。因此,在这里有选择地集中关注影响动脉高血压的心理因素的生理与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在很多人心里大学是一个象牙塔,既有美丽的校园,宁静的图书馆,又能坐在阶梯教室听教授讲课,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然而,在荷兰却有一个连围墙都没有的大学,甚至离谱到没有教室,没有实验室。但非但没有门可罗雀,反而为世界各地的求学者所向往。这个"不靠谱"的大学,就  相似文献   

9.
共生的理念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前言最近十几年来 ,“共生”这个词语经常被人谈起 ,引发人们的讨论。围绕地球环境遭到破坏这个问题 ,其实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讨论“人与自然的共生” ,而冷战结束后深刻的民族纠纷则使“异民族的共生”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也就是说 ,由“人与自然的共生”开始 ,“异民族的共生”、“异文化的共生”、“男女的共生”、“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种种提法引起了人们的讨论。但是在欧美 ,人们并没有像日本人这么热心地关注“共生”。考虑到这一点 ,我们有必要思考“共生”与现代日本固有的问题之间的关联。“共生”是与现代社会的时代变革相…  相似文献   

10.
我将要讨论的有关维特根斯坦现象学的这个疑难,看上去只是历史问题。它涉及到最近出版的一部他的遗著《哲学评论》。这个疑难的来源在于,“现象学”一词在这里首次明确而又反复地出现在已出版的维氏著作中。这个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事实,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何在?由于去请教维氏本人已为时过晚,因而不可能结论性地解答这一问题。但这个令人气馁的事实并非是回避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巩伟 《美与时代》2004,(9):73-74
美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审美教育的切入点是艺术教育;没有音乐的大学不能称其为大学,我们应让大学校园弥漫着音乐的“床前明月光”。  相似文献   

12.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反对“先天的”即是“必然的”①,认为存在着“先天的(apriori)偶然真理”,并发挥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SO节关于巴黎米尺的一段说法来予以证明②。然而克里普克的“先天的偶然真理”却并非真正地是一个“先天的”同时又是“偶然的”真理。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米尺作为一米标准的详细分析来揭示克里普党的错误,指出他并没有像他所声称的那样否定先天的即是必然的这一说法。1.“先天的偶然真理”是什么意思克里普克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这段话:“有一个东西,人们既不能说它…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厦门住了几天,发现这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慢节奏”。第一是“走得慢”,第二是“喝得慢”,第三是“吃得慢”。没有车马的喧哗,没有人声的鼎沸。悠扬在人们耳边的,只是涛声、乌声和琴声、  相似文献   

14.
一虚无常常让我们联想到否定。但是,我们从一开始便必须强调,无论虚无和否定是多么的相似,走向虚无与走向否定绝不是一回事。走向否定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可以在“S不是p”这样的否定陈述中见到它的显现,也可以在逻辑学的“非”中见到它的身影,甚至还可以在各种行为和情感比如“违反”、“厌恶”、“弃绝”、“禁止”和“缺失”等等中,更切身地感受到否定的力量①。然而,走向虚无却并非这么轻而易举。在语言中,我们只能不无矛盾地说:“有虚无”(There is noth-ing),或“存在着的虚无”(the nothing that is);在数学和逻辑学中,正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已经讲了很长很长时间。可是,人们很少去认真追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这个“历史”究竟意指什么;人们误以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仅仅就是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之意,就这样.这个似乎无需证明的“常识”就无思性地以误传误了这么多年。我发现,如果不带先见地面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也就是说,从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来看,马克思在哲学总体上确定的这个“历史”并非单单是一种狭义的社会历史领域,同时还具有一种更重要的哲学本体性规定。这也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是…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无神论》创刊五周年了。 对于本刊,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然而本刊没有大庆,也没有小庆,只有这一篇小文,权作一瓣心香,献给关心本刊的人们。 五年来,我国科学无神论的事业在不断发展,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在不断前进。虽然,“发展”和“前进”都还不能尽如人意,然而和五年前特异功能横行、法轮功猖獗的状况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法轮功被摧毁了,特异功能的热潮也随之灰飞烟灭。人们照  相似文献   

17.
逻辑(这里指的是传统的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性。思维与语言(这里指自然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的思维活动以及思维成果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既然是这样,逻辑就不可能撇开表达思维的语言去研究“赤裸裸”的思维形式。而语言总是有其语境的。任何一种语言中的一个同、一句话表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天风》2001,(6):8
在撒种的比喻中,主耶稣把这个世界比作一块田地,是神亲自耕种的一块田地。在本处保罗把自己和亚波罗比作与神同工的,教会是一块田地。哥林多前书3章9节说:“你们是神所耕种的田地。”这里的“你们”,指的是众信徒。然而,弟兄姊妹想过没有,这里的“你们”岂是单指着众信徒吗? 每一位神的工人都是神所耕种的田地。你现在为神  相似文献   

19.
有的人勤劳而又偏好于节俭,成为基本积累主体;有的人懒惰而又偏好于消费,沦为赤贫。于是便有了“资本雇佣劳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经这样告诉我们资本和资本主义的起源。本文要分析的却是另一种“不合常规”的情形:一个勤劳而又节俭的群众,共同作为集体财产的积累主体,没有上述意义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在已经完全实现了产品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以公共产权为基础的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组织。这里允许存在私有制,然而在稳定高效的公共财产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面前,私有制却自惭形秽,难以立足;这里是农村,却没有中国式的与小…  相似文献   

20.
我是天津人,1969年5月随着知青下乡的人流,来到内蒙古喀喇沁旗。千里有缘来相会,已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有人问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回答:“在我心中有一位从未见过的但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大师——智然和尚。”大伙听后哈哈大笑,有人说:“你也想出家?那大嫂怎么办?”我说:“出家?恐怕我不够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