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与现代性相连,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关,是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形成于近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既非一种历史的简单延续,也非政治意识形态的再现,而是社会公众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认同.这一情感认同的对象,便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或许应该说是"忠"伦理的长期影响,所以中国民族主义从形成始便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正是意图从"忠"伦理原本意义着手,考察"忠"伦理的演变过程,寻找出中国近代产生的民族主义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品牌战略化风行的当下,品牌依靠质量和信誉吸引着广大的消费群体,并集聚了一系列的品牌效应。随着卡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卡通形象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卡通一跃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大众文化之一。卡通形象作为品牌推广中独特的"主角",很好地诠释了所属品牌并扩大了该品牌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由卡通形象诞生的衍生品在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展现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3.
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的童年大多是和许多经典动画片和影视剧一起度过的。在中国卡通形象推广不力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间名为童声童戏的儿童玩具品牌店,为我们创造一次回归童年之旅,追忆童年那份最真、最纯的感觉。在品牌形象设计上,应该以两个自创的卡通形象为主,极富个性的故事书籍,以及一系列具有年代特色的玩具,及其包装的全新设计,体现80后思维独特、个性另类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卡通以图形说明了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独特性。想要表现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人物卡通造型,就要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囊括了中国从古至今各个朝代的宗教、思想、绘画、书法以及各个民族的习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通过将中国特色的传统人物形象这一元素应用到卡通形象中来进行再创造。卡通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简洁、夸张的卡通形象,深受大众喜爱与追捧。而这些形象中都蕴涵着拟人化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特征,卡通形象的亲切和生动也因此为大众所喜爱。  相似文献   

5.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油画中出现了大量卡通的儿童形象,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现象。解读其形象背后的意义,发现在当今物质化的社会现实中,卡通的儿童形象以其虚幻的亲近感无疑成为成人世界的一副安慰剂,言说了当代人的一种独特情绪。  相似文献   

7.
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木子美现身网络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开始,"网络红人"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对象."网络红人"的出现,既有客观的主体虚拟的原因,也有主体自身的角色变换及相关主体的评价失衡原因,因而"网络红人"的形成实际上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技术的产物,也是人与人之间新的伦理关系的产物,是新的利益关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Young编制的IAT量表从382名青少年中筛选出网络成瘾倾向者15名,非网络成瘾控制组被试18名,利用视觉搜索范式比较了两组被试对真人面孔和卡通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1)在注意快速定向阶段,当要求被试快速准确地从中性面孔矩阵中搜索高兴或者愤怒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搜索愤怒面孔更迅速,尤其表现为对卡通愤怒面孔的快速定向优势;(2)在注意的维持和脱离阶段,当在愤怒或高兴面孔矩阵中搜索中性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在更具威胁性的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最难脱离。结论:网络成瘾倾向者具有负性注意偏向特点,表现为对负性表情具有快速定向和解脱困难。且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卡通面孔注意定向更快而更难从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脱离,也说明了其注意偏向主要为对负性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经济网]"每月赚8.4万;每天赚2800元;每天只能用30元-50元车费;一定要节约,不能大手大脚;给我弟买一套房子,一辆车,以后建一座希望小学……"近日,重庆警方抓获一名小偷,竟在其出租屋墙上发现了一份"励志工作计划",一时间走红网络。在媒体批评其行为的同时,却也有不少网友对其点赞,称其为"最有梦想、有追求的小偷",将其荒谬的计划书视为"励志鸡汤"。[随感]勤俭节约、资助亲人、建希望小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普及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爆发存在着必然关联,但所谓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其实是无"范"可循,其症结不在网络普及,不在教育,也不在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的不完善等方面,而是属于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对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迅速崛起的网络社会改变了网民的行为方式,极易引发新的道德风险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主要包括网络责任感、网络羞耻感、网络正义感、网络移情四种基本道德情感。其中,网络移情包括网络认知移情和网络情感移情两个维度,网络羞耻感包括侵权羞耻、虚假羞耻和暴力羞耻三个维度,网络责任感涵盖网络他人责任感、网络自我控制力及网络自我责任感三个维度,网络正义感包括鄙视非正义和伸张正义两个维度。通过对533名网民进行问卷测试,检验相关指标适合度,网络道德情感量表呈现出较好信度和效度,能够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与网络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以往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成因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并检验了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作用机制的三个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自尊、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均与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有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困扰对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而自尊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困扰和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地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是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形成机制中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青少年网民已是第一大用户群体。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却成了让人忧心的问题,据我们多项研究的结果,其比例约为5.40%;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分离—个体化过程、虚拟自我、自我认同、依恋关系、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生活压力等与其互联网服务偏好、"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也编制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内容分析,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个负面影响,网络成瘾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令人堪忧现象,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和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现场实验方法,探索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干预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通过该模式辅导训练,实验组大学生在网络成瘾、自尊、感情与社会孤独、认知情绪调节等方面都得到显著的改善.这表明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模式对矫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8,(2):82-89
"后真相"的本质是情感与信念优于事实真相,甚至屏蔽和取代事实真相。基于个人情感和信念的网络意识形态诉求与纷争具有了新形式、新内容、新特征。在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并固化的情况下,意识形态的诉求与纷争已经成为重要趋向。网络意识形态的诉求与纷争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超稳定性;既具有平面性,又具有纵向性。网络上存在着多少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之间就有多少诉求与纷争,这对政治发展既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影响。基于个人情感和信念的网络意识形态诉求与纷争使公权力逐渐变得文明化、理性化、法治化、公平化、透明化,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动态性、包容性、开放性和整合性,同时也使公权力行使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透视“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子十二乐坊"(以下均简称"乐坊")是目前国内知名度最高的一支流行民乐组合,从2003年走红至今,"乐坊"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并将中国流行民乐带到世界各地。目前,"乐坊"正在努力争取获得"格莱美"奖。她们之所以成功,正是顺应了当下大众审美需求,融合了前人成果并加入自身特色。可以说"乐坊"的走红是中国民乐流行化成功的阶段性成果,符合时代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美育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之一.美育是情感教育,其功能是"怡情养性".教师在美育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心灵育化、情感滋养、求知激发和形象示范等方面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季中扬  李静 《学海》2014,(6):37-41
城乡文化共同体是维系城乡居民相互认同的文化纽带,包括共享的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形象、文化记忆等,其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为人们在情感上所认同,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建构城乡文化共同体可以破解社会排斥,有效化解来自乡村的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危机,促进新兴城市文化尽可能吸纳、包容乡土文化,包括乡土社会的文化观念、民间信仰,以及可以转化为现代视觉经验的文化符码与民间艺术形象,从而建构一种和而不同的新型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浅析死刑认同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贤才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23-26,89
我国民众普遍认同死刑,这种"死刑认同"具有三种心理情绪根源:死亡情结、社会情感以及正义报复感。死刑认同实质上是国民的一种个人情绪和社会情感的表达和要求。取消死刑是必然趋势,但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0.
窦炎 《美与时代》2005,(11):58-60
目前对"象征"一词尚无明确定义,诸多象征理论也是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种象征方式为人们普遍使用,也是最能够被明确认同的,就是比附性象征.比附性象征是指用形象来喻指某种观念或意义,其表达内容是明确肯定的.实质上,这个形象是概念符号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与其它类型符号相似,引发符号认知活动.严格地说,这类象征既属于象征范畴,也属于符号范畴."比附性象征的表达内容是确定的、明晰的,在这里,形象实际上与概念符号类似,是认识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起到符号的作用.比附性象征的意义的获得主要依靠主体联想与想象."(1)由于标志设计中比附性象征所借用的方式不同,人们在对形象的认识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具象形象及其象征机制,抽象形象及其象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