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个人应该明白个人是绝对有限的;个人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功都是离不开因缘的! 佛说:他说过的法只是“爪中土”,他未说的法则是“大地土”。作为凡夫来说,一生修学,竭力参悟,尚且很难得到正果。有谁能自以为是智者呢?愚夫罢了! “无明是佛成道处”,知道自己的“无明”,虚心修学,好话、坏话都能入耳化道,这样才能不断转愚成智,去除三毒。  相似文献   

2.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常说。究竟怎么样才能算是“自知”呢?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仅能“知足”,也能“知不足”。  相似文献   

3.
看重自己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拿破仑曾给你忠告:做你自己的主人。人是万物之灵,更应该“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4.
说服不是使对方简单地接受,它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本文提出医患沟通中说服的概念,简要分析说服的特点及优势,并且初步构建医患沟通中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基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影响医患沟通说服效果的要素,主要包括谁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在什么情境下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说服技能的临床应用策略,并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以期提高医生说服的能力,提高患方的治疗依从性等。  相似文献   

5.
"情"与"智"概念的相关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情”与“智”的研究成果,指出,“情”与“智”是相互依赖,相互整合的关系。“智”对“情”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合理控制利用“情”也有利于“智”的发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用整体论的思想进行考察,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才能实现布鲁姆所提倡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智圆而神行方而通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不少趣闻,他的怪僻行为之一就是爱穿旧衣服。成名前,有人劝他买新衣服,以便进入上流社会。爱因斯坦答说:“我籍籍无名,即便穿得容好,也没有人认识我”。成名后,有人又劝他穿新衣服。打扮一下模样。爱因斯坦仍回道:“现在,即使人穿得再破,也有人认识我了”。科学家生性固执。其实他的思维极其灵变。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我行我素”。古人告诫说:“智欲圆而行欲方”。以淮南子·主术训》)智圆而神,行方而通,爱因斯坦的成功正在此,这也是一切科学家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思维的灵变,可以…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的故事,尽人皆知。大山挡住了愚公的去路,和愚公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在这种对立关系中.一方是大山,一方是愚公.愚公要打破这种关系,于是按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采取了移山之法.显然.用这种方法来摆脱被山阻挡的困境十分吃力.如果愚公变换一下思考的方位,不以大山为思考的立足点,而是从自身考虑,即不是使山离开自己,而是举家搬迁,使自己远离大山.那么,还种对立的局面就很容易被打破了.可是,愚公之愚,就在于他思维僵化,固守常规,不知道变换思考的方位。“够形换位”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  相似文献   

8.
“家里盛不下心灵的东西。”朋友赵金禾在来信中说。他是劝我有些事在妻子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不要跟她发脾气。他说自己心灵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真正支撑,而支撑自己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特别是,不能强求每一个人理解。他比我长17岁,是过来人了,又是颇有名气的作家,他的这个说法想来是有道理的。我承认我对妻子要求的太多,我总想人有了家总不应该再有孤独吧。现在看来,人有了家还有孤独是很正常的事。我有时想我找个什么样的女人成家,家里才能让我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呢?而且说什么都有人听,笑什么都有人懂,哭什么都有人一起流泪。我把跟我接触过的所有女人都想遭了,可我一点也拿不准会有哪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9.
人都说劝别人容易,劝自己难,这个道理千真万确。作为常人,在别人想不开的时候,都会随口而出地说些宽慰对方的话,告诉人家应该怎样想开、怎样化解、怎样放下,简直就是脱口而出、张口就来,真是容易得很,就像吃糖豆一样。  相似文献   

10.
王化平 《孔子研究》2023,(5):44-51+158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使知之”句若含有“民愚”之义,则与之矛盾。因此,此章反映了孔子基于民智与人性的深刻治国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一以贯之,既无“民愚”背景,也无“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1.
8 7=?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一个书生和一个愚汉为此争论起来。书生说肯定等于15,愚汉却硬说一定等于16。两个闹到了县衙,请县令明断。县令大喝一声,将书生推出打了五十大板。书生大声喊冤,骂县令混蛋。县令回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你与愚汉相争,与他一般见识,岂不该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在做任何事时,事先具有准备和预见是成败的关键。而要具有正确的预见,就必须具备超前的思维。所谓超前思维,就是运用一种高智能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获得常人不能得知的信息,从而提前作出正确决策,取得事业成功的思维活动。有人说,能预知三天之后发展变化的人,是聪明的人;而能预知三年之后发展变化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只有想在他人前面,才能做在他人前面。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里,只有“超前”,才能把握时机;只有超前,才能获得发展;只…  相似文献   

13.
“让生命开花”是巴金的人生箴言.他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灿烂的人生之花,并把这句箴言留给了我们思考.人的生命,是潜力无限的富矿,每个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让生命的花开在事业上;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只有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人类的命运上,才能在群体绵延中得到个人的永生.人之高贵在于有灵魂,有了灵魂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算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而使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14.
方形模式“在周长等值的四边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这个数学命题,启迪了人的一种特殊的“方形”思维模式。人才自身的发展,依“方形”而求得完美。这正如拿破仑打的比方:军事家的智与勇犹如矩形的长与宽。最称职的统帅应该是其智谋和勇敢等量地向前发展,构成完美的正方形。由此可以推论,一个科学工作者,其专业知识与进取精神应该等量发展;一个演员,其基本功与表演技巧应该等量发展;一个工人,其文化水平与技能素质应该等量发展。“方形”思维的模式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必须强调“方形”思维。产品效益,是由数量与质…  相似文献   

15.
幽默是以智慧为基础的,缺少智慧,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的人.是不会有幽默感的。如一则小幽默写道:“四岁的儿子常常与妈妈争电视机频道,妈妈一生气说:“干脆把电视机切成两半,咱俩一人一半。儿子想了想说。“好!,我要带开关的那一半。”“为什么呢少妈妈问。“我好投台听。”jL予回答。这个JJ、幽默让人忍俊不已。一般的习惯思维都是)L于求母亲不能切。但儿子说要带开关的那一半.就突破了常规思维,母亲也就可能转怒为笑,气也就消下去了。还有一则小幽默:有人向邻居提出:“请您把唱机借我一晚上好吗?“当然可以,您要…  相似文献   

16.
事奉     
单信 《天风》1994,(10)
在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中,“事奉”一词译作“崇拜”,有时又译作“服事”。这说明“事奉”就是敬拜服事神(“事”有时也写成“侍”)。 “事奉”既然是一种敬拜,那么他服事的对象应该是专一的,圣经从来没有说要“事奉人”。相反,耶稣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又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  相似文献   

17.
斯人 《天风》2003,(8):U002-U002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这个人听完耶稣的回答以后.忧忧愁愁地走了。留下一个背影,满有怜悯的主耶稣有何感受呢?他会对自己的服事结果满意吗?他会轻易让一个灵魂更加孤寂和漂泊吗?  相似文献   

18.
人的思维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应当呈曲线型的。人不应当偏执于追求“思维捷径”,迷信“自古华山一条道”,而应该重视走迂回的曲线,“条条道路通罗马”, 迂回进取。虽然看起来步子慢了,实际上却大大加快了成功的速度。具备灵活的头脑,就须养成迂回思考的习惯,这里,介绍几种迂回进攻的战术。 欲进先退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将狗和鸡关在围墙内.前面是一道铁丝网,后面是空道。铁丝网外放一盆饲料,鸡看见马上想冲过去,但被阻拦,急得乱叫乱撞;而狗先是盯着看,然后转身绕过围墙.跑到铁丝网外面便吃到了食。 人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公孙龙是战国中期以“离坚白”著称的名家代表人物。庄子称公孙龙“困百家之智,穷众口之辩”(《庄子·天下》)。《汉书·艺文志》注中引刘向别录说:当时有毛公者,“与公孙龙并游平原君家,亦论坚白同异,以为可以治天下。”然而,后有人认为公孙龙是“割裂各种感官之间以及感觉和理论思维之间的联系”,说他“否认各种感官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恩格斯这里的“理论思维”指的是“辩证思维”)要想认识心理活动的真谛,使这种认识符合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只有从辩证唯物认识论出发,才可立足于高起点。当然,作为一个人,由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