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2.
李锋  刘睿 《中国道教》2004,(1):33-36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的比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的比喻分为五类进行剖析:一、“母”、“子”喻这类比喻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拟人化类比造成的隐喻。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1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4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  相似文献   

3.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4.
老子思想与《内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万物负阴而抱阳”与人体阴阳平衡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以下引该书只注明章次)“冲气”是指阴阳二气相互涌摇融合。老子这句话说明了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的和合构成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中国哲学史中的“天下一气”、“生死一气”的思想皆由此而出。《内经》直接把这一思想引入了中医学。《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二气的作用当作天地万物的总规…  相似文献   

5.
一在今本《老子》中,直接论述有无关系的命题有两个,即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和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这两个命题之间显然是存在矛盾的。对此,前辈学者亦曾有所省察和质疑,如马叙伦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乃《淮南》语羼入者。第二章明言有无之相生,义正与首章‘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合,则安得此复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耶?”(马叙伦,第396页)但由于当时还缺乏确凿的史料依据,这种质疑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则为这种质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今本《老子》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  相似文献   

6.
“元始天尊”是道教所造的最高神,一般认为出现于六朝.有人认为元始天尊来自中国民族固有的“天”和“帝”之信仰,这种说法似乎是可以成立的.但为什么在天尊之前要用“元始”来命名呢?“元始”是两个同义字的重叠,“元者端也,端亦始之义。”道教用“元始”来命名其最高神,首先是它继承老子“道”的“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以及“道生一、一生二、……”等思想;同时和汉代形形色色的宇宙本源说亦有关,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元者为万物之本……乃在乎天地之前”,“元者,始也”等论述.一般  相似文献   

7.
一、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相似文献   

8.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9.
“以水喻人”的学说及其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以水论道以水作为譬喻阐发哲学范畴道的含义始于老子。他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又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老子以为水最接近道 ,与道最为相似 ,主要取其两个特征 ,一是处下 (“处众人之所恶”) ,一是柔弱。从老子起 ,以水论道成为道家传统 ,庄子和稷下道家都赋予水哲学意味。而《淮南子·原道训》有一段水的赞歌 ,充分发挥了老子以水论道的思想 ,引录如下 :天下之物 ,莫柔弱于水 ,然而大不可极 ,深不可测 ,修极于无穷 …  相似文献   

10.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11.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  相似文献   

1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老子未进行解说,而引起古今学者注解它们,其注解也有异议,特别是对于“三生万物”的注解,其分歧很大,分歧的焦点是对其中的“三” 的涵义之注解.关于“三生万物” 中的“三” 之注解,常见的有三种:(1)三,“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2)三,“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3)三,天地人为.这三种注解,何者符合老子的原意,必须辨析.我认为注解(1)和(2)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三生万物”,并可提出两个疑点:(一)倘若把“三”释为“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状态”或“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  相似文献   

13.
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讲了“道”是什么,它是怎样运作的?又讲了圣人应怎样遵循“道”的原则去治天下。前者是个科学精神问题;后者是个人文精神问题。 先谈科学精神。 一、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是自己动作、变化,并自己按正途发展的。“万物并作”(十六章),“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而万物的并作、自化、自正等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叫做“道”。  相似文献   

15.
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有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学说。就易卦而言,他认为乾坤二卦是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化日新”,没有“起灭”,无始无终。他把日新之化概括两种形式:一是“内成”,即在事物内部的质和量的渐变,二是“外生”,即由一种事物发展为另一种事物的质变。指出“推陈致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抵抗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对“道”的诠释“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在老子哲学逻辑结构中有生成论、本体论二重含义。生成论意义上的“道”似万物之宗 ,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天地万物之为天地万物之根据。关于宇宙生成论之“道” ,亦即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 ,老子提出道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似万物之宗”的思想。此种生成之“道” ,指先天地而生且混沌未分的实体性存在。这里说“实体性存在”而不说“具体性存在” ,宜作辨析。具体性存在是已经生成之物 ,此具体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实体…  相似文献   

17.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18.
《太一生水》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对简文笺注的基础上所作研究札记,讨论了三个问题:1.指出先秦只作 “大”不作“大”。大、一析言之皆为道体之名,“大一”作为同义复词,郎道之名号。“大一”又与“小一” 相对成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应是老子关尹“太一”学说的重要内容。 2.《太一生水》有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的叙述,今存《■冠子》其《泰鸿》等篇所论“神明”,颇与简文 合拍。“神明”作为源于道、生于天地的精气,在万物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通合万类的作用。严遵《老子 指归》对“神明”说有重要发展。3.《太一生水》并不具备水是天地万物本原的观念。简文之“水”乃大 虚之水,天地之包幕,太一之津液,为由无而有的过渡准备了环境和条件,战国以来形成了浑天说,与 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以浑天说观之,太一所生之水,当为天表之水。太一隐于其中,以时环周而行, 故能生天成地,变化阴阳万物,终而复始。  相似文献   

19.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公布了北京大学所藏汉简《老子》(以下简称北大汉简《老子》)三支简的照片,其中《老子》(一)可以和今本《老子》第一章相对应:道可道,非恒道殹①擅?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哲学理论众所熟悉,其“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的宇宙万物演化生成论,是朴素唯物而辩证的本体论,也愈益被哲学界所肯定。然而,老子的逻辑理论,似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并引起足够重视,它在中国逻辑学史上的研究似乎仍是一薄弱环节。为抛砖引玉,本文浅尝探讨之,就正于大家。一、“大道无名”、“始制有名”──“名、无名”的逻辑生成发展论《老子》五千言,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