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胜经》全称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据《经录》记载,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一称《胜经》一卷,北凉中天竺国三藏昙无谶译;第二种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文帝时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泽;第三种称《胜夫人会》,是唐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第119卷。此经原本是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二年(435年)由天竺带来.后应丹阳尹何尚之请,于元嘉十三年八日在丹阳译出。《胜经》一卷,不足九千字,但它包容的大乘佛教的义理却是十分丰富的,这正如意观“序”中所讲:“《胜经》者.盖方广之要略……  相似文献   

2.
古籍中多有“见微知著”之载,每每读来,颇受启发。今于学术研究之中,亦多见“见微知著”之例,思索起来,更有其感。集记于兹,作为管见。何谓“见微知著”?汉·班固《白虎通义·情性节》载:“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宋·苏洵《辩奸论》亦载:“惟天下之静者,能见微而知著”。查《现代汉语巨典》和《中华成语大词典》等典籍,释日:见微知著,即“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前典);“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亘知发展白趋势(后典).宜采,见田知著,6任会来连指一种对卖烟的预见往感推测能…  相似文献   

3.
肖越 《法音》2004,(9):27-34
三、阿弥陀经变相此幅曼陀罗也是豪尔德·史特多尔特(HaroldStewart)先生三十年前在京都购入的,该图为长128厘米、宽58厘米的真丝挂轴作品。曼陀罗的作者用绝佳的手笔和鲜艳的色彩生动地再现了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与《佛说阿弥陀经》的梗概,图中的极彩部分更以纯金为饰。如此华美庄严的“阿弥陀经变相图”至今仍罕为世人所知。保存曼陀罗的箱子上印有“一八六七年之色彩”的字样,据此推断该图大约创作于一百四十年前。曼陀罗的顶部正中用金粉书有“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八字。这里所谓的“变相”,是指用“开权显实”的善巧手法,将鸠摩…  相似文献   

4.
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一书中于《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条下注曰: 跻僖公者,亨祀之位升僖公于闵公之上也。闵公与僖公为兄弟,《鲁世家》 谓闵为兄,僖为弟;《汉书·五行志》则谓僖是闵之庶兄。无论谁为兄谁为弟, 僖公入继闵公,依当时礼制,闵公固当在上。《鲁语上》记此事云:“夏公弗忌 为宗,蒸,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 其次为穆,何常之有?’有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 之亲疏也。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  相似文献   

5.
论老聃之“道”与“自然无为”张钦一、“道”与“自然”《道德经》五千言,言“道”之处凡七十三见,试图解决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宇宙源起与运化规律的问题;二是社会问题;三是人生问题(即个我的身心问题)。其“道”的使用在不同的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陈鼓应先生在...  相似文献   

6.
敬礼大尊者燃灯·吉祥智师徒传承诸师!此中释《菩提道灯论》有四义:一名义;二翻译敬礼;三文义;四结尾义。甲一,名义。处语:婆底巴塔扎的榜,汉语:菩提道灯论。甲二,翻译敬礼。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菩萨。甲三,文义分三;乙一,趣入论门分二:丙一,供赞敬礼三世一切佛.及彼正法与众僧。丙二,立誓造论应贤弟子菩提光,劝请善显觉道灯。乙二,所人论体分二:丙一,略示三士道由下中及上,应知有三士,当书彼等相,各各之差别。丙二,广释分二;丁一,择三士道之次第分三:戊一,释下士道之次第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但求自利益,知…  相似文献   

7.
医道汇通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道的内涵与外延、阴阳和谐观、忧患意识、体道方式与方仙道色彩。黄元御的个人经历以及大量“循道解医”的著述,赋予其鲜明的“道医”本色。黄氏医道汇通思想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探析:生成论、养生论、言意象关系。黄元御通过“道德”来“解(释)医”,代表作《道德悬解》;又通过“易道”来“(法)象医”,代表作《周易悬象》。这种研究路径可谓“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先驱与践行者;而其恢弘大道、振我国医之精神,无疑值得新时代“道医”“医道”深入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8.
读"南诏德化碑"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的云南大理太和城之《南诏德化碑》,早载入《云南通志》,继收入《金石萃编》,复补正于《八琼室金石补正》,孙太初先生更作《南诏德化碑笺证》,详审史部。 碑文所云,以儒家忠孝义礼,贯穿始终。然而,究其宗教内涵,犹有未尽。笔者浅陋,令将所识,述之如下。 碑云:阁罗凤“始乎王在储府,道隆三善;住即重离,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宇人之术……”。则知阁罗凤作王储之时,即已信仰佛教。“道隆三善”。“三善”者,三善道也。依佛教六道轮回之说,人作善举,可转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谓三善道。如作恶业,则转生…  相似文献   

9.
书讯     
《虚气相即》,丁为祥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30万字。 该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五章集中解析张载《正蒙》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在 架构,其 重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从汉到宋儒学不同视角的演进以及《正蒙》中“三太 ”(太和、太虚与太极)不同指谓的比较,揭示出太虚这一天之定名与“无动摇”的“至一” ——宇宙本体,并通过体用不二、虚气相即——本然与实然的双向统一,揭示张载本体论与 宇宙论并建的格局;第二,通过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以及《易》《庸》《论》《孟》中性与 诚的比较,不仅揭示了张载双重人性对孟、告…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成定论。然史、汉、通鉴记此事相异。董氏对策不在建元;建元尊儒发自御史大夫赵绾;《汉书》移秦“丞相绾奏”黜李斯奏议补建元元年;司马光移董策建元元年,始成此说。汉武尊儒未罢百家,而是“兼容并包”,“霸王道杂之”,以醇儒传经,能者为治。汉武删《今上本记》;杨恽等多人缮补《史记》;刘歆为刘氏中兴崇汉武,尊古文、神秘《周礼》,是易王绾奏议为卫绾奏议始作俑者。司马光以《通鉴》说宋神宗更化易政,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其伪造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基本动机。  相似文献   

11.
杨海文 《孔子研究》2023,(1):62-76+158
《孟子·离娄下》第20章具有厚重的道统论内涵。从具体内容看,前四句言说禹、汤、文王、武王,后两句言说周公;从思辨环节看,各句分别呈现禹的好恶之辨、汤的操纵之辨、文王的缓急之辨、武王的亲疏之辨、周公的兼施之辨与思行之辨;从核心观点看,“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四事”指禹、汤、文王、武王的事业,入出之辨妙于一盛之辨,周公在孔子之前可谓集大成;从基本精神看,此章与前一章、后二章均为儒家道统论的重要篇什,并与一般所说揭橥道统论先声的《孟子》末章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上篇(《锦囊妙计从何来》,本刊1995第3期)我们从五光十色的高招奇谋中总结出LAL-1智慧术(符号LAL-1:A为难题,L为变化方法,L-1为反交。)本篇则是向读者请君展示;《易经久《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中国智慧瑰宝均可归结于LAL’智慧术。如此既可说明LAL-1智慧术的丰富内蕴、深厚基础,又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如何运用LAL-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易经》与LAL-1《易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实《易经》正是一部智慧之经。因为“易”者“变”也,《易》讲三易:交易、不易、访易,《…  相似文献   

13.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狭义上特指 佛祖释迦牟尼的遗体、遗骨。释迦牟尼时代,印度风行火葬,据唐初法琳《破邪论》中说:“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身。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其色红白,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每有光明神验。”又据《法苑珠林》记载,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一是发舍利,其色黑;一是肉舍利,其色赤。《处胎经》又将舍利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后世在广义上把德行超卓的高僧大德去世后荼毗(火化义)所得的质地坚硬的结晶颗粒也叫舍利。佛教界认为,舍利是戒定慧无染功德熏修而成,是修行到一…  相似文献   

14.
佛学从缘起法则出发,阐明业力因果,强调善恶有报、业唯心造,对宿命论等不符合缘起法则的“异论”邪见,进行了破斥批判。《增一阿含经》说世间有三种邪见,信之者即使德行无亏,也必然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这三种邪见是:一、认为人的苦乐贵贱等际遇纯粹由前定的宿命论;二、认为人的命运都由神的安排之神意论;三、认为人的命运纯由机会运气决定的机运论。《杂阿含经》卷三载佛驳斥这三种外道之说为邪见。此类邪见,佛典中归之于“邪因论”。──其所认决定人命运的原因,是错误的、片面的、不正确的。据佛经讲,此类邪见,是当时印度…  相似文献   

15.
出入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行及返归的各种禁忌是古代数术的重要组成部份。云梦秦简《日书》中有“归行”、“岁忌”、“到室”、“禹须臾”等等,《论衡·辨崇》云:涂上之暴尸,未必出于往亡,室中之槟柩,未必还以归忌。《周易》卦爻辞中涉及“出入”、“往来”的内容极多,当取自古代的“出入占”。例如《周易·贲》云:“亨,小利有攸往。”《周易·剥》云:“不利有攸往。”《周易·益》云:“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古代交通不便,山川险阻,困难重重,旅行实非易事,《周易·咸》九四云:“懂懂往来,朋从尔恩。”虞翻注:“之外为往。”往是出行,入是未归…  相似文献   

16.
一德 《中国道教》2003,(1):34-34
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郑志平、潘一德道长主编的《茅山道教文集》一书,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02年10月出版发行。全书约16万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茅山上清派奉行的《三茅经》、《黄庭经》等浅注;第二部分为道经传奇故事,设经文提要,灵验记述;第三部分为论……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对“物”的透视。青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在对象性的物中发现主体性的劳动活动与异化关系;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认识周遭之物,并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认识人的现实性;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关系出发提出了对“物”的全新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认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物的感性存在,又透视了物看不见的存在,即物何以成为物、活动何以生产物的过程,此双重透视的科学认识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董仲舒感应时代课题,重新解释《春秋》,成功地建立起新的儒学理论体系,与他能创立新的解释方法论有直接关系。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这种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一、名号论—探索名号以解释词语;二、辞指论—剖析辞指以解释表达式;三、事例论—通释事例以进行心理解释。三者相互贯通、相互发明,构成了董仲舒《春秋》解释的基本模式;而与毛亨《诗诂训传》创立的“诂一训一传”解释模式原理相通,特色各异,互相竞争,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析《淮南子》关于“权”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直接引用了孔子论“权”之言,并使其与探究治道之旨相合,将“权”列为圣人治国理民之要术,强调统治者应当具备权衡意识,掌握权变方法。其书阐论了“权衡人事”的立场与方法,表明了对“圣人行权”的设计与期待。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中叶儒者在亡国之痛中藉由回归传统经典,从事新的研究工作。他们注意到原属于道教的思想学说阑入儒学,尤其集中于易学之中,兹事体大,必须将儒道之间的界线划分清楚。此即本文所称“儒道之辨”。胡渭《易图明辨》一直被视为当时最具代表性、最能穷溯本末的一部易学著作。本文除前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易图明辨》写作背景、胡渭生平及其进入儒道之辨论辩的历程;2.分析《易图明辨》的整体撰著方法;3.分析《易图明辨》对易图源流发展中三个重要问题所作的分判;4.分析“儒道之辨”中“破”、“立”及“补”三个历程,以见《易图明辨》一书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结论认为,在“儒道之辨”的第一阶段,学者直接攻击北宋以降的易图之学,着意于“破”而非“立”;胡渭《易图明辨》标识了第二个阶段,为历代易图种种相关的学说寻觅其各自的源流归属,在这基础上再行评价,亦即重在“立”而非“破”。第一、第二阶段所未解决的关于朱子易图思想的问题,历经王懋及纪昀等学者的辨正,重在补充,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