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周兴 《现代哲学》2002,59(4):85-95
本文讨论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中的现象学。作者从题域和方法两个角度上探讨海德格尔这个时期的形式显示现象学。就题域来说,海德格尔试图突破胡塞尔现象学的“知识”或“理论”局限,深入到“前理论的”层面,即所谓前理论的“原始东西”;就方法来说,海德格尔沉思和实践了他所谓的“形式显示”的思路和言路,以此力求与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思想方法划界。作者认为,“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乃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前的现象学哲思的最富特色和创意的成分;而由于这种方法上的探索也影响到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因此一般而言,它也标志着海德格尔全部思想的现象学特质。  相似文献   

2.
通常所谓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均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叶秀山先生的《思·史·诗》正是研究人本主义思潮中的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演化逻辑的一部力作。该书副题为“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既为“研究”,则不同于一般的介绍,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一、《思·史·诗》在考查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时,十分注意同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相结合。研究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割断历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数次在其著作中谈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他的思想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但又在更多的地方申明他所理解的现象学从一开始就与胡塞尔的不同。理解这两点——海德格如何从胡塞尔那里得到解决“在的原义”问题的重要启发,以及他的“现象学存在论”在什么意义上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理解海德格的思想、尤其是其“严格性”的绝对必要的一步。本文旨在讲明第一点,即胡塞尔的现象学怎样激发了青年海德格关于“在”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意义与意向性──胡塞尔的意义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论1901年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的发表,正式揭开了现象学运动的序幕。此后随着旧术语的扬弃和新概念的引人,《逻辑研究》之后的现象学或多或少已经偏离了胡塞尔最初的设想。但是在众多的现象学术语中,“意义”(Bedeutung)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aet)这两个概念却贯穿了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始终。由此引发出来的几个重要问题是,在其思想的不同阶段,“意义”概念有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意义”?它同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关系何在?这二者又怎样体现出现象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本文…  相似文献   

6.
高申春 《心理科学》2011,34(4):1006-1011
本文在阐明詹姆斯心理学的出发点、并考察其心理学思想的探索和突破的基础上指出,詹姆斯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历程无疑经历了一个根本的转向;又结合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比较认为,转向之后的詹姆斯的心理学思想的潜在意义,只有借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框架和概念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和进一步的发展。文章最后还暗示了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现象学转向对于理解并构建心理学的学科同一性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在1930年为《观念I》英文版所写的“后记”中,通过回顾他20多年来在现象学领域的研究,重申了他对哲学概念的理解。他说:“在我看来,哲学按照其观念应当是一门普遍的和在彻底意义上的科学,它是出自最终的奠基,或者同样可以说,出自最终的自己负责的科学,因此在这样一门科学中,并没有任何述谓的  相似文献   

8.
神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上帝的问题.从现象学的视域出发探讨神学的问题,不是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处理神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断的悬置过程中,使得神学从各种偏见和先见中解放出来,让神学的问题自身来显现自身.现象学神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思考上帝如何在其自身之中显现自身.海德格尔、列维纳斯、马里翁、克尔凯郭尔和奥古斯丁的现象学神学思想,以...  相似文献   

9.
孙斌  张艳芬 《现代哲学》2003,(1):124-128,134
本文试图从“对象”和“看”这两个概念出发来讨论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在此讨论中,维特根斯坦有关“对象”和“看”的论述被置于其前后期思想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文章首先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在“对象”这个概念上所面临的困难与错误,这种困难与错误构成了对其前期图像论语言观的挑战。接着,文章考察了维特根斯坦对图画所做的分析,认为图画的要点不在于它所指称的对象,而在于它如何被看,而如何被看实际上是“看”这个词的如何被使用。在此考察中,其后期游戏论的语言观得到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海德格尔思想主导词Ereign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德格尔思想及其主导词Ereignis中存在着一个“显现、看、知”三者共属一体的基本结构,其中“看”居于关联“显现”与“知”的核心位置。这种结构既是由他的“实际生活经验”的“显示形式”的现象学方法决定的,也源于他对希腊人之存在经验的洞察: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处,存在以一种存在与存在者相区分的二重性的方式运作着。因而,在阐释Ereignis时,海德格尔几乎处处都在强调这个词中固有的“看”的因素。但这里的“看”应做广义的解释,它可以对应贯穿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词语Vernehmen(有“审听”、“颖悟”、“觉知”等多种译法),意为“对存在的领会”。这种意义上的“看”标志着Ereignis中与“存在”互相“共属”的“人”的一维,它既关涉作为Ereignen的“成”(或“有”、“在”)之“如何”,也划定了“成”(或“有”、“在”)的界限。关注“如何”是现象学的重要特征,强调“界限”则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重要特征——有限性思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Er—eignis才配称作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的思想主导词。基于此,笔者建议将Ereignis译为“会成”或“自会成”,这里的“会”既是“看”又是“领会”。  相似文献   

11.
李鹏 《学海》2006,2(1):137-142
马克思哲学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的思辨现象学思想的互释表明:思辨现象学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回归实践的倾向,但在现实意义上却没有实现这种指归;思辨现象学在纲领、直观、世界、实践等方面脱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理式地指向哲学逻辑的根据;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实践还原与实践直观对哲学逻辑的前提发问的根本转换而扬弃了思辨现象学的缺陷,赋予现象学以现实的存在学和历史学的纬度,确立了一种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具有本真“同一性”的科学实践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国际学界对哥德尔思想遗产的研究一般聚焦如下三个主题:哥德尔与数学基础、哥德尔的可计算性理论和哥德尔的哲学。新近特别受到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哥德尔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其他思想的关联。例如,一些学者正在发掘哥德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考察哥德尔的著作中是否有受过胡塞尔影响的有案可查的证据。因为,哥德尔曾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规划,哥德尔认为这个规划的实施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关。我认为,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哥德尔与胡塞尔思想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但通过哥德尔手稿、通信等提供的线索,从他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一般对象是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胡塞尔从逻辑学不是一门实在性的科学而是一门观念性的(Ideal)科学的理解出发,认为逻辑学是关于含义本身以及含义规律的科学。而含义的统一本质上是理论的和观念的统一。因此,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通过对近现代一般对象问题上的概念论和唯名论的否定性批判和对观念对象的现象学描述分析,认为一般对象或观念对象就是种类的观念统一。一、一般与个体及其历史考察一般或普遍(Allgemeines;Allgemeinheit)也可以称为“共相”或“种类”;其对应概念是“个体”或“殊相”(个体…  相似文献   

14.
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与基督教已经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二者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作为现象学的基督教是一种源-现象学。生命现象学理论与基督教教义可以相互阐发: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可以通过现象学的理论得以合理解释,同时,现象学的一般原则和策略也能够通过基督教所隐秘的内涵得以很好的阐明,因此基督教与生命现象学的契合性,有力论证了基督教的现象学意蕴以及它源初的现象性。尽管如此,亨利生命现象学还是体现出了与基督教的差异:关于生命的起源,亨利的基督教现象学与传统的基督教思想坚持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即现象学的“生成论”和基督教的“创世论”。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此提出并尝试论证以下三个命题:其一,应当区分佛教因明中与为他比量相关的“遮诠”方法以及可以运用在整个量论领域的“遮遣”方法。具体地说,“遮诠”只是“遮遣”的一种,即专指运用于概念语言领域的遮遣方法。其二,现象学本质直观思想的提出,消解了量论中现量与比量的严格区分,并可以导致对感知、思维、判断、推理、自相、共相、概念、语词等范畴的重新理解。其三,表诠一遮诠方法、连同整个因明,在中国佛教史上乃至在整个佛教史上始终发展不兴,很大原因在于它们被人为地限定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16.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17.
简论胡塞尔的意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论范畴内,康德的理性批判开创了认识论的真正反思时代,但他的提问水平还没有满足彻底前提批判的要求,不是在意识存在中寻找观念建构的根据,而是把意识看成自我的认识工具和作用对象,在逻辑层面上确立自我的认识机能。其缺点暴露在“统觉”描述和范畴的“先验演绎”困难上,不能说明一种逻辑机能何以构造对象和何以切中存在对象。胡塞尔的现象学在直接的意识构成中探索认识活动的原理,力求克服康德理性批判的困难。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考似乎陷入泥沼,终其一生未能真正展开现象学哲学建构。尽管前后经历了描述心理学、描述的本质心理学和…  相似文献   

18.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伦理学”本质上并非独立于“意识现象学”的现象学分支,而是现象学自身的内在发展与完成,构成现象学运动的灵魂与旨归。“伦理现象学”实际上伴随着“现象学运动”的始终,因此,它绝非胡塞尔“回到生活世界”之后的产物,更准确地说,它是驱使胡塞尔从意识现象学回到生活世界的指引。没有伦理意识,胡塞尔不可能提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的现象学之任务。在伦理学上,胡塞尔的独创性贡献在于,他不仅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意志现象学,而且运用先验的“发生现象学方法”创立了人格伦理现象学。伦理现象学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方主流的伦理学运动。70年代之后实践哲学的复兴与伦理现象学密切相关,哲学一方面转向政治哲学,以正义伦理为核心,一方面转向应用伦理学,而应用伦理学早期的主将也无非就是深受现象学熏陶的存在论现象学的学生们。现象学伦理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它真正构造了20世纪的时代精神,而且真正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意向和意志的展开与升华,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如此需要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最为根本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宋文良 《哲学分析》2024,(1):88-100+197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