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问题在学校集体中,儿童间建立友谊关系和形成不友好关系的认知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不仅在实践上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儿童间友谊关系和不友好关系的比较正确的知识,而且在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领域里,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七十年代中期,心理学者对儿童友谊关系的认知基础问题发生了兴趣,开始进行专门的研究。比格鲁和赛尔曼在1975—77年间采用问卷法,收集了儿童间形成友谊关系的认知因素的大量资料。1978年,科尼和赛尔曼又从这些资料中概括出一个儿童友谊观的发展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2.
儿童友谊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友谊认识发展研究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境不利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有许多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时会遭遇一定的困难,并使得建立起的友谊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特点,不同理论流派、研究对于他们遭遇友谊困难的原因的解释,以及与同伴积极、亲密的友谊对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论述过友谊,亚里士多德把友谊分成三类:一类是出于实用的目的选择朋友,一类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而建立的友谊,第三类是出于对朋友优点的羡慕和尊敬而建立的友谊。这种分类是否适宜于儿童呢?交友和保持友谊是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友谊在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帮助儿童学习社会化技巧,促进社会性比较,以及使得幼儿得到团体的归属感。然而早期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被忽略,直到1970年代才再度出现一些相关研究。笔者通过对有关学前儿童友谊研究的梳理,从学前儿童友谊概念,学前儿童友谊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整理出关于学前儿童友谊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6.
现在,心理学界对儿童友谊的理解进展迅速.社会学习传统派和认识发展传统流派各自的方法已经为儿童友谊的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两派的合作将预示着贡献更大.但是仍有许多重要问题还在两派联合研究之外.这些问题之一是关于社会认知的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考虑这些系统的差异成了关键,特别是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要取得成功的友谊就必须进一步考虑这些差异,过细地协调同伴关系.注意到这些差异可能与发展水平和社会技能的水平完全无关是很重要的.让我们来观察两种情况.其中儿童所遇到的社会问题或者不能令人满意的关系,并非产生于不成熟或缺乏技能,而是由于两种差异:其一是群体差异(例如性别或种族群体),它产生于其他细微差异,如标准,目的和希望等。其二是儿童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它产生于儿童对自己的社会交往失败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日常生活承诺问题的两难故事对小学低年级儿童作个别随访,探查了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儿童有关社会-道德思维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各发展水平既是连续的,也各有质的特点,从而形成层次等级结构系统。与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不同,我国儿童在较低发展水平上已显示出对他人利益的关心和责任感。本研究还对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友谊关系社会认知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方富熹  方格 《心理学报》1994,27(1):44-50
该研究以友谊许诺为主题的故事分别对冰岛(雷克雅未克市)和中国(北京市)的7岁和9岁小学儿童作个别随访,探查儿童在友谊矛盾冲突情景中是如何作出行动决定选择及道德评价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文化及年龄变量对儿童有关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小学3、4年级的285名儿童进行了3年追踪调查,分析了儿童分别与男、女生互选友谊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探讨了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分别对两类互选友谊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的男、女生互选友谊数在3年时间内都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并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儿童与同性互选友谊数显著多于他们与异性的互选友谊数,男生与女生互选友谊数的增加速度比女生与女生互选友谊数增加速度慢,儿童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越多,他/她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就越少,表明了性别隔离现象的存在。(2)在控制了关系攻击的影响后,儿童的外部攻击对他们在各时间点测得的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对他们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影响不显著;在控制了外部攻击的影响后,儿童的关系攻击对他们在各时间点测得的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他们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儿童互选友谊数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抑郁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小学3到4年级847名儿童进行了18个月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的研究设计,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时间点的友谊质量和抑郁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2)早期的友谊质量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抑郁,早期的抑郁也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友谊质量,且相对于友谊质量对抑郁的积极作用,抑郁对儿童友谊质量的瓦解作用更为突出;(3)童年中晚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的双向作用关系具有跨性别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一位外国哲学家曾这样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问题是仅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如何交友,怎样认识和看待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本身确是一个道德问题。不仅友谊的缔结,需要道德的指导,而且友谊的发展和巩固还要靠道德来维系。反过来,友谊产生以后又会对道德发生影响,真正的友谊会促进人们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儿童对友谊关系中的道德推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以友谊许诺为主题的两难故事分别对冰岛(雷克雅未克市)和中国(北京市)7~15岁的儿童做个别访谈,比较研究了东西方文化儿童在友谊矛盾冲突情景中是如何做出行动决定选择和道德评价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文化及与年龄相联系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有关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以771名小学3、4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友谊质量问卷、孤独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了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友谊质量无法持续稳定地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但孤独感可以持续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发展;(2)童年期儿童的应对方式既可以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纵向发展,也可以显著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结论: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共同变化关系,两者的发展轨迹均受第三因素——应对方式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戴斌荣  彭美 《心理科学》2021,44(6):1361-1368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144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社会适应性;亲子沟通、社会支持分别通过影响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而间接地影响社会适应性。应格外重视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及自我意识,同时加强亲子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在花  许燕 《心理科学》2003,26(2):236-239
采用问卷法对2-6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研究发现,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显著偏低,孤独感显著偏高;性别对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影响显著,孤独感受年龄影响显著,另外,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6 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1)考察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2)探讨儿童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研究采用结构访谈法,被试为来自北京市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6岁、8岁、10岁、12岁和15岁儿童共100名(每个年龄组20名,男女各半)。结果发现:(1)6—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由5个维度组成,即: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亲密交往。(2)对6—15岁儿童,友谊特性中的5个维度的重要性次序为: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亲密交往。(3)从发展上来看,对友谊特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很大年龄差异。6—8岁儿童只能认识到友谊特性中一些外在的、行为的特征;以后才能逐渐认识到那些内在的、情感性的特征。但是,原来那些外在的特征并没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被取代,而是与内在的、情感性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在认识中逐渐深化。(4)小学六年级儿童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上表现出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冲突解决上,女生的认知水平高于男生。此外,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互相欣赏方面,男生的认识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海琴  周宗奎 《心理科学》2004,27(1):143-144
以城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5名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团体施测的方式,探讨儿童亲子依恋与其友谊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儿童友谊质量方面,父、母均有影响,在友谊的数量,如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亲子依恋特质的两成分(信赖、亲近)对儿童友谊质量的积极特征和冲突水平有相对不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8.
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以承诺为主题的两难推理故事探查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结果表明,儿童的有关发展制约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和调节友谊关系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并表现出阶段结构的发展模式,我国儿童的发展具有某种跨文化的普遍性,也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儿童选言推理能力发展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对儿童选言推理能力发展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选言推理是其中一个前提为选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对这个选言判断的一部分选言肢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演绎推理。选言判断分不相容选言判断和相容选言判断两种。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事  相似文献   

20.
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571名3-6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童年中期儿童社交退缩类型、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交退缩儿童的孤独感随年级的升高都是呈现的下降趋势,安静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低于活跃退缩型儿童。在互选朋友数量、友谊质量的陪伴和娱乐维度以及亲密与交流维度上不同社交退缩类型的儿童存在差异。友谊在活跃退缩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