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取向是个体对宏观文化观念的内化,包括垂直和水平维度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其中垂直维度强调等级关系和竞争,水平维度强调平等。自我客体化是指相较于自我的其他方面个体更看重自身外部特征。研究旨在探讨文化取向与自我客体化的关系以及显性自恋在其间的中介机制。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垂直个人主义与自我客体化正相关,垂直集体主义、水平个人主义和水平集体主义与自我客体化负相关;(2)垂直个人主义和垂直集体主义通过显性自恋的部分中介效应对自我客体化产生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除外部环境外,个人层面的特点也会影响自我客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表明有效的知识分享有利于组织任务的完成,而人的因素是影响知识分享的核心和难点。该研究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第二版(简称CPAI-2),探讨中国背景下与文化相关的人格特质(人情、面子)如何影响个体知识分享行为(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研究结果发现:(1)人情和面子可以显著预测知识分享行为,并通过自我效能和社会价值间接的影响知识分享行为;(2)上述中介作用在知识收集和知识贡献两个维度上表现为不一致的特点。研究结果说明,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促进知识分享行为,需要考虑人情、面子等传统人格特质;同时,促进组织成员的知识收集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应该使用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交流使得个体自我构念表现出动态性特征。现有研究从聚合文化的视角出发,表明自我构念动态性表现在认知、动机和情绪三个层面。文化的动态建构和文化的情境认知理论为自我构念动态性提供了理论解释。自我构念的动态性受到个体多元文化经历、文化认同、非本质主义观念和文化智力的影响。现有研究暗示出自我构念动态性具有神经和潜在的生物基础。未来研究应对自我构念的动态性特征进行心理、神经和生物层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自我正面偏见是指对大多数个体来说, 其自我相关信息与正性情绪效价联系紧密, 个体倾向于把正面结果或特质归因于自我内部稳定的人格特征, 而认为负面结果或特质与自己的人格特征不相关。本项目从自我正面偏见的文化相对论与文化普遍论之争出发, 采用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试图证实集体主义文化下自我正面偏见的存在, 并对照外显自我正面偏见, 考察内隐层面上的自我正面偏见及其可变性, 探索抑郁个体的内隐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改善, 了解其大脑神经基础, 揭示内隐自我正面偏见的性质与特征, 验证和完善自我相关信息与情绪信息的功能加工层次模型。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从内隐层面上了解自我与情绪的复杂关系, 而且还将对其神经基础做出重要探索, 更深入地解读中国人的自我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文化影响自我解释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解释是指个体如何思考自我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下, 东西方人分属于典型的相依性-独立性自我解释:自我参照任务中, 东亚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如母亲)均表征于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 西方人的自我和重要他人分表征于不同脑区; 偶发任务和词-音不一致任务中, 相依性自我解释程度分别调节P3和N400的活动; 文化启动任务中, 双文化被试可通达相应的自我解释。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和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对此进行了阐释。未来应研究中国人的关系自我, 尤其是探索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小棉 《心理科学》2000,23(1):117-118
人生是一个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也适应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个体能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个体进而改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前提。心理辅导担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的任务,因此需要对个体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因素及其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据此选择恰当的辅导策略。1个体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因素 个体的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作为个体意识的一个方面,体现为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适应主要与个体的自我认…  相似文献   

7.
作为典型的标识符号名字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识别功能,随着互联网对人际互动方式的影响更加突出,名字作为交往初期人际互动的重要信息,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回顾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对名字的研究,可以发现名字既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又能反映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偏好。在个体水平上,名字通过影响名字主人的自我认同或通过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在群体水平上,名字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可以探讨社会的文化变迁规律。以往研究多是基于西方文化中的人名展开,然而中国人的名字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这一点值得心理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未来心理学应开展更多本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名字的实证研究,比如利用人名的演变更迭探究中国人独立性的代际变迁或是探究男性化/女性化名字与个体求职和网上约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的国度,对普通中国人而言,如何处理好“人情”关系是日常交往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建立在“人情”关系基础上的“人情”伦理,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伦理文化的特质。由于复杂的“人情”伦理关系网络的存在,在今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王亚杉 《世界哲学》2023,(3):135-145
现代性社会在“祛魅”的过程中逐渐兴起,人类走出了由神灵鬼魔支配的力量,重新确定了源于自我本身的理想和共同体背景下的道德秩序。如何平衡个体对正义的捍卫和真实自我体验的追求与共同体中社会身份和伦理目标的认同成为现代多元文化主义社会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以霍耐特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同以泰勒为首的北美学者在此问题上产生了较大分歧,但均未能形成承认理论中个体和共同体的有机结合。通过梳理承认理论的逻辑谱系后发现,存在一个全新的模型来论证承认理论的道德—伦理和本真—自主维度,它们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中对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产生影响,最终促使个体在共同体中达到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从而向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靠近。  相似文献   

10.
"人情"一词是中国社会一种极其普遍的概念,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交往方式,因此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人情含义的演变、人情产生的原因、人情的特点以及人情的运作法则等方面回顾过去人们对于中国本土化人情所做的研究,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本土现象,加深对中国人社会行为方式的了解,把握中国人人际交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佐斌  张阳阳 《心理科学》2006,29(1):239-24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增强行为是否有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西方心理学家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强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证明东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展望了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静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914-925
物质主义的经典研究分别从人格、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的角度界定和理解物质主义的相关现象。自我概念一直是贯穿物质主义研究的线索, 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试图以它为理论基点统摄与整合已有研究。相关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者对自我的评价较低, 表现为低自尊、权变性自尊; 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表现为自我概念不清晰、外显-内隐自尊分离、以及自我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最近出现的两个综合理论——物质主义的自我逃离理论与物质主义的认同目标追求理论提出, 物质主义是个体将物质拥有作为逃避自我的方式或满足自我认同动机的手段。这两个理论弥补了现有物质主义研究缺乏整合性理论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超越单纯的物质主义者自我匮乏的思路, 从而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人情作为一个本土概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每个人所熟知。本文从人情的社会文化背景开始讨论,欲通过对一则影视作品个案的描述,进一步展现出人情交往中的欠与报,以及关系、面子因素与其的联系和从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也期望反映出人情社会中的一些日常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3):68-73
立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政治现象。它通常以德性论的伦理样式塑造着人的志业追求和精神生活。然而,个体德性论视阈中的立志只是在与自我相涉层面,关联着我们做人的观念,一旦扩及更广大的社会和人类意义上的事业追求和精神生活,往往遭遇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故澄清立志之为德性的本质,还需拓展其文化政治意义。儒家有千年一贯的立志德性传统,其德性诠释的逻辑是"以‘心’‘之’‘道’而成‘德’"。然而,其自己本位的个体德性论局限亦颇为明显。故欲超越传统德性论诠释,就需要将立志的个体德性论视角与时代总体性文化政治意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毛泽东的立志范例提供了经典诠释。立志的文化政治意义在于:立志活动只有超越个体德性论视角,才能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阈限,将个人志业的追求和人类解放的事业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考察,列维纳斯构建了一种以绝对的责任和爱为基础的好客伦理。这种好客伦理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解构,它包含了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的伦理品质。这种好客伦理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奠定基础。人类的和平不能通过战争与建立帝国来实现,只能通过个体的面对面的伦理的善来实现。由个体间伦理的善延伸到族群、国家关系,才能构建和平的世界。好客伦理告诉我们:新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应该是伦理,责任与爱是个体、民族、国家之间差异而和平地共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研究发现: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与自我加工有关的MPFC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化人类主义主张通过运用基因修饰技术或生物机械工程等手段,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生物性的限制以实现个体的增强——包括身体、智能和心理等能力的增强,其思想前提包括个体身份的非连续性、身体和心灵的工具化和财产化、对完美身体的追求等。通过阐明一种人格论的人本主义的观点,即人是具身的存在、是道德共同体中的成员、是具有尊严的存在,转化人类主义对人的理解被证明是自相矛盾的、非整体性的、物理主义的和脱离社会关系的。关于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身体之于人格人的关系上,存在着客观的、规范性的认识,转化人类主义的观点与这种认识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9.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MPFC等有关自我加工的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多元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多元之间的关系却是“热点”问题所在。虽然,我们有“美美与共”“多元一体”“多元通和”的文化整合传统,但现代社会对文化群体的归类正在影响着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关系。宗教身份的社会归类处于社会诸结构的多个层面之中,宗教认同的自我归类则受到多元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的影响。在现代与传统相交织、多种利益存在张力的中国,当我们去研究多元文化关系的时候,围绕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的身份边界的建构,更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A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