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学与哲学》1998年第10期刊登了王国富同志的一篇题为《应从辩证认识论高度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文章(以下简称辩证一文)。王国富同志这种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精神令人钦佩,关于界说的评价笔者已发表文章阐述过[1,2],在此不想重复;但笔者认为辩证一文并不辩证,其概念混乱不清,推理错误,辩证的结果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并且辩证一文完全没有领会弗洛伊德理论的精髓。辩证一文说:“我又将意识合并到社会化心理中,因为意识是社会化的产物,这样体现了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这个词我避而不用,还主要因为这个词实在不‘通俗…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科技博览》编辑部负责同志: 贵刊1999年第4期登载的何祚庥文章《我不赞成青少年练气功》,我们看到后,认为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一)该文违反了国务院1990年确定的关于人体科学工作“不宣传、不批判、不争论”的方针。在党中央一再强调安定团结的形势下,该文公然违背这一精神,挑起  相似文献   

3.
《科学画报)2006年第3期发表记者程忠炎访谈文章,题为《心灵是什么》。我们没有拜读过沈教授别的论著,仅对此发表点滴不同的认识。 我们认为心灵即灵魂,而灵魂就是意识,而意识是思维运动的产物,而思维是脑物质运动综合反映出来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探讨辩证矛盾的结构的文章。本刊已经发表了两篇有关这个问题的译文(参见本刊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和一九六五年第八期С.Г.鲍尔赫夫的《关于辩证矛盾的结构问题》)。作者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中一般采用的那种把矛盾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差别,②差别转变对立,即发展了的矛盾,③矛盾的解决)是根据马克思在《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一个思想来的,但是对这个思想作了不正确的理解,因而在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中,“双重的有区别的存在”和“矛盾”(马克思语)都不见了。作者认为马克思在那部手稿中表述的矛盾的结构“显然是同黑格尔的图式相似的”(黑格尔的“本质篇”),但究竟相似到什么程度?联系这个问题,作者在本文中对辩证矛盾及其结构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三部分,分别地谈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是如何理解辩证矛盾及其结构的。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请见本文第28页。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罗森塔尔在他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一书中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在阐述矛盾的结构时,都没有谈到矛盾的内在水平和外在水平、每个矛盾发展的特点等重要问题。而这个缺点已被发现。例如Ф.Ф.维亚克列夫的著作和文章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作者也不完全同意维亚克列夫的看法,认为他把对立面统一的意义夸大了。  相似文献   

5.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对意识的几点个人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对意识问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我已把这些看法写成一篇初步的文章登载在《心理学探新》创刊号上,这里不去重复论述,只把一些主要论点列举如下,但也有所补充,供读者参考。一、意识的实质1.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而言的,也就是人的认识活动。2.意识不是一种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具体的心理活动事实。所以对它不能只抽象地加以  相似文献   

7.
《现代哲学》1998年第4期发表了朱宝信先生的《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诸形式》的文章(下称“朱文”),该文指出:“哲学改革近二十年来,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值得一提的成果是: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传统提法牢固地位受到了动摇,哲学基本问题的可变易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论者赞同。”和“朱文”的这种看法截然相反,笔者认为,哲学改革近二十年中最大的失误,哲学的贫困、落后,就表现在哲学界不少人对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由原来的没有弄懂(突出的表现是不解释思维和存在在总体上是什么关系,并把思维与存在同…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发端于学派的形成之初,而贯穿在学派思想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早在1930年霍克海默就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的就职演说中,就把文化与心理意识的关系问题列为了“社会哲学”的首要研究任务。稍后,洛文塔尔在《社会研究杂志》第一期《文学的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中,作者黄顺基、刘大椿和李辉同志认为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不同意。本文针对黄顺基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黄文)中的两点主要理由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的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与实践的关系,对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内省意识心理学,把心理看成一种特殊的、自我封闭的内部过程,脱离开实践孤立地研究心理。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排除心理而孤立地研究行为。他们都不知道心理  相似文献   

12.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于2006年9月7日在《社会科学报》发表了《当前主要任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文(下文简称“拙文”)。《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上发表了王锐生先生的一篇商榷文章,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结束了吗?》(下文简称“结束”)。我用心读了数遍后,深感获益极大,很多我原来没有涉及到的问题,“结束”一文都提出来了,并且做了正确解答。但我经反复研读后,又觉得“结束”一文并没有提出使我放弃原来观点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13.
《国内哲学动态》79年第四期、第八期和80年第二期共发表了三篇论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推动。韩学本同志的《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念及其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力图把马克思的异化观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以来苏联和东欧哲学家对马克思异化观的评价。但我们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异化思想,在内容上和  相似文献   

14.
一般苏联心理学家都认为,苏联心理学是在同关于“心理、意识”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对“心理、意识”既要克服唯心论的理解,又要克服种种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谢·列·鲁宾斯坦(1889—1960)在其《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1934)一文中首先十分明确地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报》1966,10(1):3-12
<正> 1959—1960年心理学界讨论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时,曹日昌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谈了研究动物心理的意义,强调生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必须深入了解意识活动的普遍规律;对研究方法强调使用实验法和自然科学技术。我们认为以上问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今主要就曹日昌同志《心理学研究什么?》一文中有关人的意识活动特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刊于1984年第12期发表了孙凯飞同志的《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一文,提出当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辩证法的规律”,“把唯物辩证法规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我们收到了一些讨论文章,并在1985年第4期发表了张华夏同志《论唯物辩证法与一般系统论的关系》一文,作者认为系统论中有五条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将唯物辩证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了促进这一讨论,本刊设了“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关系问题讨论”专栏,还于同年第9期发表了《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综述》,简介了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看法。 从哲学界和科技界对系统论与辩证法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看,意见还很不一致,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什么样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现代系统论等横断学科提出的带普遍性的规律是否就是这样的规律?论述系统规律是辩证法规律的同志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系统规律是普遍规律,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之中。那么是否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规律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等等。这说明,关于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问题,还有必要深入展开讨论,以使各种不同看法的同志进一步交换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法律价值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否可以说一切法律都是有价值的?有些同志对此持否定态度,理由是:不能把哲学价值论关于价值的普遍定义直接套用于法律价值,主张以“主体需要的性质”来规定价值关系是否成立及价值的有无。他们说:“不合理的需求关系只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而不能成为价值关系”,“以不合理的需要为根据制定的法律也许有用,但决没有价值”(见《中外法学》1991年第2期第10、11页)。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价值关系和价值的定义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18.
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欧美等国的心理学者要求具体探讨脑物质怎样产生心理意识,我们不但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更加切实、深入地探讨。因为心理意识既是脑物质的产物,人就必然要求知道脑物质究竟是用怎样的活动产生心理意识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列宁一接触到心理学,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4年,列宁热情鼓励心理学家“摈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迳直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4页)1908年,列宁在反对唯心论时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十四卷,  相似文献   

19.
《哲学问题》1992年第2期上刊登了C.и.雅科夫连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论自然界中的组织作用和破坏(随机的)作用,该期还登载了B.и.阿尔申诺夫和я.и.斯维尔斯基的文章《从涵义的读出到涵义的产生》。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后一篇文章大概是前一篇文章的评论。但我以为,这篇文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评论作用,因为这篇论涵义的有趣  相似文献   

20.
这个问题是从一篇题为《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一点质疑》的文章提出来的(以下简称“普文”)。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对心理论述的科学概括,从而提出,“心理是脑的机能”或“心理是脑的属性”这个哲学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