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蔡志栋著《"圣人"的退场: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一书于2016年8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晚清以降,作为古典理想人格形象的"圣人"加速衰落。新的理想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和先秦思想的关系如何?仅仅是排斥吗?抑或藕断丝连?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家思考的重要问题。该书紧紧围绕中国现代思想家述及先秦诸子与中国现代自由人格的文本展开论述,兼顾时代和思潮,采取结构化、问题化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的道德内涵、理欲之辨、义利之辨、群己之辨等角度切入对道德自由的阐释,展示了"圣人"衰落过程中自由人格形象百家争艳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阮籍在精神上倾向于老庄,在艰苦的精神探索中形成了"至人""大人先生"式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回到现实中的阮籍为了寻求身心的自由和放达,以放诞的行为佯狂寓世,在困顿煎熬中形成率真、纯净与和谐的审美人格。阮籍的这种游刃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理想人格与审美人格之间的双重人格对后世文人人格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和蔡元培是中国倡导美育的先行者,都受到了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建立"完整人格"意义上的美育思想的影响,体现了早期美育思想的精髓。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的美育基本上是围绕艺术教育展开的,旨在培养学生在音乐、图画、手工等艺术科目上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这几乎将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美育,即便是在当下的一些美育工作者的心目中依然如此认为,这与最初王国维倡导的美育为塑造"完全之人格"的目标,以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都已有所偏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角度讨论周瑛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追求:一是真,包括哲学之真,科学之真,历史规律之真和认识之真,达到"感应之机在我"的实践自由;二是善,包括社会正义之善,个体生命之善和自我与他人相处和谐之善,达到"制物而不制于物"的道德自由;三是美,包括性情理之美,标格与风韵之美,意气神与精壮妙之美,最后达到"神与天游之真趣"的审美自由.这三种自由集于周瑛一身,成就了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6.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美的价值教育”的简称,是“全方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开设美育课程及进行美育实践,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美是一种心灵体操——谈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向低格调的大众影像文化及通俗文化认同的倾向。只有通过系统的美育,使之对美的追求深刻化、系统化和自觉化,才能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健康发展。大学生完美的形象主要由青春朝气、修养风度等方面组成。我们要把美育作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导大学生追求高水准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大学生达到内在人格美和外在形体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一种人生美学,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格的分裂,实现人格的完整和人性的复归,为人们储备一份平和自由的心绪,造就无数精神振奋向上、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从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9.
冯契先生的"自由"观念既是哲学范畴,也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自由人格、自由意志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由人格的问题离不开社会性存在这一前提,人的社会实践伴随着自由人格实现的历程。"权威主义"盛行或者出现"权威"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情况,往往会对人民群众形成自由独立人格产生消极的影响,应当予以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与异化"权威主义"盛行的社会有着明确界限。自由人格与自由社会是互为前提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性解放与社会凝聚力都得到保障的社会,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1 审美教育对医学创新人才品质培养的作用1 .1 美育塑造完美人格席勒曾明确地指出审美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并把理想的人格称为“优美的灵魂”。他说 :“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认识的教育 ,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 :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 ] 。”医学美育的塑造创造性人格功能首先表现为它作为高级的社会的情感活动 ,具有一种影响、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作用 ,而心理状态是审美过程向人格特征过渡的“中间环节”[2 ] 。美育通过“形象教育”、“移情作用”等环节 …  相似文献   

12.
一种理想的财产权理论,应当既可以充分地尊重私人财产权,以便维护个体自由;又可以考虑到财产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配,从而适当地兼顾社会平等。洛克等人所代表的自然(劳动)财产权立场强调了自由而忽视了平等;与之相反,费希特等人所代表的契约财产权立场则强调了平等而忽视了自由。针对上述困境,黑格尔试图依据"普遍人格"概念,构想出一种全新的人格财产权理论。它一方面借助普遍人格的"自我决定"能力,证成个体占有对象、确立排他性财产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依靠普遍人格的"主体间性"特征,阐明将他者纳入考虑、与他者分享财产的重要性,较好地兼顾了自由和平等两个方面,在自然权利与契约权利之外,开出了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 西汉中后期思想家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表达了他的两个理想,既要设计一个完美社会,也要追求一种理想人格。并且以道德将完美社会与理想人格连接起来,构造一个修身治国的完美学说。严君平的理想人格是体现道德的人,书中指出,圣人建道抱德。(卷九第二十四)上含道德之化,下包万民之心。(卷九第六)  相似文献   

14.
美学是教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美能导善,塑造完美人格;美能启智,培养创新思维;美能怡情,提升生活品味。美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造就一代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以为己     
正"学以为己"是指教育或学习的目的是追求个人道德生命的完美,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之学",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成就自己的人格,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与"为己之学"相对的是"为人之学",其目的则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而与自己的人格完善不相干,学习并不是出于完善自己人格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从道与人之关系角度出发,在《大宗师》中构建了一套实现人之自然本性的系统。通过预设真人这一理想人格,彰显人之自然本性及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再通过对常人修道之可能性与修道之过程的论述,实现常人向真人的转化;最后以道之化化解生之困境与死之必然性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庄子对人之内在自由的发掘与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美育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世纪的 10 0年里 ,国人对美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走了一段“之”字形的路程。世纪之初 ,教育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王国维和蔡元培 ,就大声疾呼 ,倡导美育 ,竭力主张把美育纳入教育方针。他们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塑造“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语 ) 1 ,养成“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语  相似文献   

18.
浅论聂绀弩杂文创作中的自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聂绀弩杂文的归纳分类阅读,从本真的自由、自由主义的体现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承以及独立人格的自由三方面阐释、分析其作品中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美育,即教师根据外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内外的美育成分对学生实施美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之中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使之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方自由主义者强调人在法律限度内的不受干涉的自由状态,而孟子则以自由自觉的道德本心和德性品质为基础提出了人在道德层面上不受干涉的自由状态,形成了独具儒家特色的自由理念。孟子的自由理念涵盖了四个维度的要义,从道德发生学和道德哲学的维度,孟子认为道德善性内含于人的本心,而人的本心是道德主体与道德本体的合一,因而人的行为只要是基于本心就无往而不是自由的;从道德修养的维度,孟子主张道德修养是"反求诸己"的内省和自修,它是对道德本心的自由自觉地扩充和发扬,体现出道德修养的主体自由状态;从道德行为的维度,孟子认为道德行为的自由并不是一种恣意放任的自由,而是一种以德和法为基础的自由,人在实现自身的自由的过程中要接受德与法的双重约束;从道德人格境界的维度,孟子摈弃了圣人人格的至上性、神秘性等特征,主张圣凡同一的普遍平等性,倡导"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自由理念,从而构筑了更加自由自觉的道德理想境界,赋予人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