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成伟 《美与时代》2007,(8):99-100
面对世界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突起,电子音乐的出现,我们的民族声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族声乐的走向该往哪里?我们的民族歌唱艺术首先应放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努力吸取营养,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强化民族属性,也应驰骋于全人类文化的大环境中与不同的声乐流派碰撞、交融,使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2.
刘杰 《美与时代》2007,(2):74-76
艺术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它是需要艺术地提炼和巧妙地运用的.在从事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较好地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歌唱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郑秋晨 《心理学报》2014,46(9):1223-1231
本项研究基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感知具有范畴性这一结论(Wang, 1976), 以普通话中6个单元音(/a//?//F//i//u//y/, 即拼音a、o、e、i、u、ü)阴平(T1)到阳平(T2)调的连续统(continuum)为实验语料, 用专业语音学软件Praat合成连续统语音样本, 对20名平均年龄为22.90岁的普通话母语者进行声调感知实验, 即让被试对所听刺激进行T1或T2的二选一鉴别测试(identification test), 从而探究单元音的内在音高(intrinsic pitch)与声调感知边界(boundary)的关系。本文借鉴Wang (1976)和Peng等(2010)对元音/i/声调连续统的合成方法, 使声调感知研究拓展到普通话中除/i/之外的其他5个单元音, 对以上两项研究起到一定的对照作用。研究发现, 元音会对T1到T2的声调范畴感知边界位置产生影响, 低元音/a/的内在音高较低, 其边界位置亦始终低于其他元音,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证明, 内在音高会对感知边界产生影响, 从而支持了Ohala和Eukel (1976)的“舌位拉伸”假说。  相似文献   

4.
声乐研究是人体科学范畴中的一门音响科学。简而言之,就是在人的身体中“制造”一件“乐器”。这件“乐器”在制造过程中离不开物理学、心理学和有关的生理学知识。为“制造”这一美好的“乐器”,必须充分认识人声的发声特点,发现美好声音形成的规律,研究人在发声过程中内在的潜力。人的这种内在的潜在动力(即歌唱心理)又将直接影响着歌唱器官,即歌唱生理。这就是研究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关系的主要目的。什么是歌唱生理?我们说:声乐与器乐的最大区别,主要是器乐所用的“乐器”是件身外之“物”,任何一种乐器的构造、形状、大小、各种比例都…  相似文献   

5.
论"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在歌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在声乐教学中要把语言放在首要的位置进行观照,并认为掌握语言规律是解决歌唱“咬字、吐字”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避重就轻”对于科学的发声和艺术的歌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的“重”是指片面强调重机理的发声方法;“轻”是指适当运用轻机理的发声方法。“避重就轻”是指在正确有效的气息支持下使轻机理与重机理达到动态平衡。通过对卡鲁索与吉利不同的歌唱方法和艺术命运的比较,使我们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语言作为歌唱的载体无可争议也不可改变,从美声唱法的形成来看语言也是重要基础之一。而在当代声乐的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元音式扩展"依然是所有声乐学习者们练声立美最主要的形式和方法,但大家往往又会陷入练声与歌唱"两张皮"的矛盾中而不知所措。想要摆脱困局,就必须回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中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8.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怯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务 《美与时代》2006,(12):77-79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怯场是一个较常见而又较难解决的歌唱心理问题。本文围绕怯场在声乐表演中的各种表现、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诸方面展开论述,以期给处于怯场困境中的歌者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卞敏 《学海》2004,3(4):50-55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恩格斯在谈及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时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① 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中进行变革的实质 ,是使辩证法与唯物论、自然观与历史观得到完整的统一 ,而“自然”与“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核心范畴。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来看 ,马克思在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以后 ,把创立新哲学的突破口选在解开“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3×6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了编码方式和视素可见性对听觉障碍学生唇读汉语元音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编码方式和视素可见性共同交互作用于唇读汉语元音识别过程,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都表现显著,视素可见性和编码方式在识别效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视素可见性在唇读汉语元音识别中的作用显著,语音编码在唇读汉语元音识别中发挥着中间调节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河南语境--"文化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登伟  王华 《美与时代》2006,1(3):41-43
全球化是无法逃避的“过程化”现实,“中原城市群崛起”及其在河南语境激起的积极反应,“文化潮”在河南涌动,“两个概念三个出路”作为能指文本游戏期望在这一“过程化”态势中“多元发散”,超越“二元对立”并碰撞河南语境之全球化潜能,从而使豫文化潮真正搭上全球化的列车,进入磁悬浮式飞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心理调节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感觉与知觉在教学中的作用。二、思维和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三、情感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马腊费奥迪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伊·卡·那查连柯也曾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 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心理学将其划分为心理过程(含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影响声乐教学的心理因素很多,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两方面谈谈心理调节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表现和创造着“动态”艺术形象,有些还成为历久常新的题材。中国画、雕塑、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处处体现和追求着“动”的魅力,对“动”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美学标准、艺术境界。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健康发展的动态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人们的生活不只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和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形态,人们更加关注在使用过程中与产品的交流、对产品的感受和富有个性化的重新创造。通过产品结构和要素的动态化,把“动态”的观念引入产品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包含着声乐的源流。音乐起源于劳动,而音乐的最早形态又是声乐。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解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直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也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因此语言是声乐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要准确表达歌曲的词意,咬字吐字必须准确清晰。生活中,很多歌手由于不注重咬字吐字,造成“台上闹哄哄,台下听不清”,表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咬字吐字的训练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么,实践中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根据声母韵母在唱歌中咬字吐字时着力点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五音”“四呼”“收声”等吐字咬字规律。笔者结合自己数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这些传统…  相似文献   

17.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18.
"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的命题,学界已有的几种观点都是立足于它的功用加以分析和阐释。如果我们进一步对该命题中的基本概念作细致的辨析,可以发现,在帛书中具备“生法”功能的不是“道”,而是包含着周期性法则(四时)和对立性法则(阴阳)的“天道”或天地之道。这一点可从该书以“天道”充当治国活动根本依据的有关设定中得到证明。“道”借助于“天道”来派生“法”,进而也被设定为治国活动的根本依据之一,体现着帛书在转向为治之思的路向上,既要突破老子的局限,又要坚持道家基本立场的矛盾。这一矛盾还表现在其后的黄老学者或著作关于为治理则的不同抉择上。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一直以来沿用的就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和课程设置上都严重限制和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一名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声乐教学有着较多的了解和体会,从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变革等方面论述了声乐教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顺天应人”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指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和生活。“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观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建筑观方面。无论是顺天还是应人,目的都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这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现代生态建筑学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