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中,在论及道教在海外的传播时,曾谈到道教在朝鲜的传播情况,但其介绍十分简略。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道教在朝鲜曾广为传播,产生很大影响。了解道教在朝鲜的传播情况,对于中国道教界及道教史研究,亦不无裨益,故特撰此文,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佟洵 《中国道教》2004,(5):24-26
道教在东汉末年产生后,就开始在北京地区流传。当时该地区是太平道的传教区域。太平道的领袖是河北巨鹿人张角。《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当时北京地区属幽州,太平道影响到这里应当是没有疑问的。不过,由于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而很快失败,太平道也逐渐衰微直至最后销声匿迹,在北京地区没有留下什么影响。北魏(公元420—534年)统一北方后,统治阶级鲜卑族拓跋氏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消除汉人的反抗,便实…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道教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一些情况。认为,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道教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也具有诸教条糅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信仰者文化素质不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自法国马伯乐《道教与中国宗教》(Henri Maspero,Le Taoism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Edi-tions Galllimard,1971)中"六朝时期中国人宗教信仰中的道教"(Le Taoisme Dans L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Des Chinois A L’Epoque Des Six Dynasties)一章,第293页至330页。  相似文献   

5.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 (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6.
孙钢 《中国道教》2011,(1):24-27,46
一、崔致远与《桂苑笔耕集》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朝鲜新罗王朝末期时人,生于857年(新罗宪安王元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约卒于924年。他是其民族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文学之祖"之称。李氏朝鲜国湖南观察使洪奭周在其《校印桂苑笔耕集序》中写道  相似文献   

7.
崇尚巫鬼的道教与越南本土原始鬼神信仰极为契合。汉末,初创不久的道教便经由上层及民间等多重路径南传越南。六朝期间,入越的循吏、高道及奉道世家的涉道活动,尤其是著名道士兼道医董奉、葛洪等,入越弘道布教,有力地推动了道教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初具规模的民间道团组织的出现,堪称此间道教南传越南最为明显而又直接的发展成果。隋唐期间,入越道教不断受到上层社会的推崇而与越南本土信仰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越南化道教,道教南传越南亦因此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资料 ,至十五世纪中叶 ,朝鲜人已开始信奉文昌帝君。1 392年 ,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 ,建立李氏王朝 (1 392 - 1 91 0 ) ,以“朝鲜”为国号 ,制定了与明王朝和睦友善的邦交国策 ,积极输入汉文化 ,努力发展朝中睦邻关系 ,开创了两国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代。 1 393年 ,国都由开城迁往汉阳 (今汉城 ) ,随即在汉阳北部镇长坊 (今汉城三清祠 )新建崇奉道教的昭格殿。世祖十一年(1 4 65) ,昭格殿大肆扩建 ,升格为昭格署 ,成为官方机构。在昭格署的三清殿里 ,就供奉着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 )的神像 ,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等同居一殿…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英国学者巴雷特教授代表作《唐朝道教研究——中国历史上黄金时期的宗教与帝国》一书的第三部分,从宗教与政治的角度论证了武周之后中宗、睿宗以及玄宗时期的道教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着重从佛道地位的变化分析道教在中唐发展盛极一时,成为当时与儒家治世之道相抗衡的国之重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张琴 《中国宗教》2020,(4):64-65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向。至晚唐五代,以教外别传的南禅宗奇崛突起,此时的佛教中国化则呈现出十六罗汉信仰流行、禅宗门风多样及禅教圆融的特点,这些在诗僧兼画僧的贯休(832-912)及其罗汉画中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12.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自然”与“因缘”的辩论是思想理论层面争论的焦点。六朝道教用“自然”否定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同时又积极地吸收佛教的“因缘说”,但是仍不能克服“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隋唐道教通过吸收佛教的空观学说,整合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确立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这一说法后来成为道教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丽英 《管子学刊》2005,(4):111-113
岭南殊异的地理环境适合道教的生长和发展。一方面,岭南秀异的山川,为道教长生成仙提供了理想乐园;另一方面,岭南瑰奇的物产,满足道教炼服仙药的实践需要。汉晋之际,道教得以传人岭南,其地理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民间佛教信仰成为敦煌佛教的主流,广泛地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本文利用敦煌文献和石窟艺术资料,通过对敦煌民众佛教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在佛教中国本土化、社会化、民间化的大环境下,敦煌佛教信仰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兼容性,且带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中文化发展甚为辉煌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乃至达到高峰阶段。与佛教的禅宗、儒家的心性之学相似,道教文化精髓内丹学蕴含着大唐文化开放与包容的时代特征,这种文化的开放与融合精神主要体现在内丹学与佛、儒的融通,内丹学与道教外丹学的融通、内丹学与通俗质朴的时代文风的融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文言小说中的虎故事的形成和传播,与故事发生地的动物崇拜有密切关系,故事的要件也遵循巫术思维的基本原则。虎在人形与兽形之间的自由幻化、人性与兽性的双重性格特质,是以原始宗教动物崇拜“人虎同体”思维为基础的;以毛发、爪甲、衣物、鲜血等制作替罪物的观念,也是巫术的主要特点。虎故事的形成有一个民间传播的基础,从而也烙上了民间文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信灵 《中国道教》2002,(5):49-50
道教祖师讲道 ,阐教的目的 ,在于使众生由迷转悟 ,同登仙界 ,证取金仙大道。道教徒的行为 ,贵于依教奉行 ,依戒力行 ,因为学道就是学习了脱生死 ,度人度己的老子教法。一个人可以信奉道教 ,也可以不信 ,但离不开道的范畴。《道德经》云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是其证明。众生按老子教条实践笃行 ,就可以得道成仙。反道而行 ,则永劫沉沦。本文仅就老子所言“五戒”清规 ,谈谈道教与人生的关系。天生万物 ,唯人为灵 ,做人必备的条件 ,就是所谓人格。人格的标准 ,儒道释的解释各有不同。儒家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18.
S. K. Wertz 《亚洲哲学》2007,17(3):251-261
In verse twelve of the Tao Te Ching, Lao Tzu makes a curious claim about the five flavors; namely that they cause people not to taste or that they jade the palate. The five flavors are: sweet, sour, salt, bitter (these four are the elements of taste in the West, recognized by the science of taste) and spicy or hot as in ‘heat’ (or picante, not caliente). To the Western mind, the claim, ‘The five flavors cause them [persons] to not taste,’ is counterintuitive; on the contrary, the presence of the five flavors in a dish or in a meal would expand or enhance the senses and the palate, i.e., taste would be augmented by the five flavors. So what is the plausible meaning of the Taoistic claim?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look very briefly at the history of the doctrine of the five flavor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isine. Lao Tzu probably has Confucian feasts in mind in making such a claim, but other interpret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它的发展和演变,一方面与外来的佛教和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关系到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仅就道教对文学的影响这一课题而言,其涉猎范围极其广阔,且又有着相当的难度。但弄清楚这方面的情况,进而探求其中的规律,无论对于道教史的研究还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孙昌武先生的《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450千字,大32开,551页),针对唐代道教各方面发展臻于极盛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选择当时道教影响文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细密、透彻地阐发,可说是这一学术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