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的关系,以及性格优势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心理和谐问卷和性格优势问卷对3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积极养育方式、性格优势两者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性格优势的预测贡献率约为积极养育方式的1.9倍;(2)性格优势在积极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075%.  相似文献   

2.
城乡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勤 《心理学探新》2009,29(4):77-82
通过调查689名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概念,考察不同地域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女生比农村女生感受到父母更多的温暖理解和过度保护、更少的偏爱,而城乡男大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上没有差异;城市大学生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而这种差异在女大学生中尤其明显。父母温暖理解对子女的自我概念有正向影响,而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对子女自我概念有负向影响;城市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主要受父亲养育方式影响,而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同时受父亲和母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法对57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分别考察父母养育方式的蒙汉族差异以及成人依恋模式在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困扰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蒙古族父母给子女的关爱和自主性都显著高于汉族;(2)汉族的成人依恋模式在父母过度保护与心理困扰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蒙古族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不明显,但母亲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可以预测个体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父母亲的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可以预测个体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576名大学生,对其施测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心理困扰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分别考察了父母养育方式的蒙汉族差异以及成人依恋模式在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困扰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 蒙古族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给孩子的自主性要显著高于汉族;(2) 汉族的成人依恋模式在父母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压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蒙古族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不明显,但母亲的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会导致个体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父亲的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会影响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母亲的过度保护和父亲的冷漠拒绝会影响个体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EMBU和SCL-90对某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和过渡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父母对男大学生惩罚、严厉,过分于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P〈0.01);结论父母对大学生的养育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钱铭怡  肖广兰 《心理科学》1998,21(6):553-555
1引言近几年,在各国心理学家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研究基础上,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注重父母养育方式对正常群体影响的细致分析。梁家国等将青少年被试按SCL—90各因子得分抽取高低分两组,对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认为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由于该项研究未讨论被试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对此项相关关系进行进一步考察。另一方面,目前尚未见到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它一些心理学因素的相关研究。例如,父母养育方式对个体的…  相似文献   

7.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整体情感与幸福指数量表对765名大学生施测,考察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与父亲关爱相比,大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母亲关爱;与女生相比,男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过度保护;(2)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母亲关爱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关爱的影响,而父、母养育方式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4)与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相比,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5)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本追踪研究旨在考察父母养育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方式是否存在差异。被试为364名。6个月时, 父母报告各自的养育压力;24个月时, 父母报告各自的养育方式;48个月时, 父母分别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 母亲养育压力可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学前期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父亲的养育方式在其养育压力与学前期儿童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母亲早期养育压力可直接影响学前期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而父亲养育压力完全通过其养育方式影响学前期儿童的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 且严厉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和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测验,测量了311名初高中生及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格与创造性,并对其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父母温暖、理解与其子女创造性倾向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和母亲拒绝否认与其子女创造性倾向显著正相关;(2)开放性和外倾性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性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探讨了教养方式、人格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李祚山 《心理科学》2001,24(4):445-448
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96名初中生进行测量,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是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对人焦虑;性别因素只在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养育方式上的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父母的拒绝、否认等因素上表现出了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子女比较,在恐怖倾向以及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离异、下岗等因素,只有母亲的职业状况因素对心理健康构成了影响;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将使学生的焦虑增加,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将使学生的焦虑减少。  相似文献   

11.
通过3年追踪研究,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474名学前儿童努力控制发展变化的轨迹, 以及初始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的影响。多水平分析的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的努力控制呈线性增长, 其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努力控制初始水平较高的儿童, 其增长速度也较快。(2)初始的父母鼓励与接纳对儿童努力控制的最后发展水平有促进作用, 而父母的拒绝与惩罚则起反作用。(3)父亲鼓励与接纳能加速儿童努力控制的平均增长速率, 而母亲鼓励与接纳则会延缓其平均增长速率。(4)初始的父亲养育方式可分别解释儿童努力控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10%和2%的变异, 初始的母亲养育方式可分别解释其14%和3%的变异, 父母养育方式累计可分别解释其19%和10%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关系,运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对河西学院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值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心理资本的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韧性和希望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文理科大学生在韧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总体均值及各因子的均值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在就业能力各因子上,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上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p0.05)。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显著相关,且大学生心理资本各因子对就业能力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积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父母养育目标存在着普遍的文化差异。在理论上,对养育目标文化差异的解释呈现出从群体水平到个体水平、从单维到双维的发展趋势。在研究上,除了对文化差异理论的检验之外,养育目标对于各文化群体的养育方式、养育策略,以及子代发展的影响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结构化问卷法和开放式列举法是养育目标文化差异研究最常用的两种测量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现有研究存在着过度概括、忽略子女一方的角色和作用等问题,需要将来的研究加以改进和解决  相似文献   

14.
双生子及子代研究(TOSS)收集了909对双生子及他(她)们的配偶和他(她)们的青少年子女的数据。设计该项目是为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遗传与环境是如何影响双生子父母的养育方式的?2)遗传与环境是如何影响成年人的家庭关系的?3)家庭关系是如何影响成年人的心理调适的?由于此研究包括了双生子及其子女,该设计可以与其他研究相比较来具体地分析遗传与环境的关联。此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厘清遗传与环境在养育方式和家庭关系中的型态,同时也澄清了父母亲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他(她)们的养育方式,以及父母的个体特征是如何帮助解释了遗传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此研究今后将进一步分析遗传与环境的关联与互动,以及候选基因与环境的关联与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最佳适配理论、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模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气质、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最佳适配理论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素质-压力模型强调在不利父母养育条件下,具有"风险"气质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而对"弹性"气质的儿童影响不大。差别易感模型则认为儿童"易感"的气质特质在良好的抚养条件下表现得"更好",而在不利的抚养环境中表现得"更差"。围绕三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细分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从气质与积极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养育过程中父母角色分工的差异,以及气质与养育方式动态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指出了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主要结合该领域研究的传统结论与最新进展,从母爱丧失、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式等角度阐述了影响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养育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吗?养育倦怠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养育倦怠指的是由于父母角色和长期的养育压力而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具体包括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极度耗竭感、与子女的情感疏远和父母角色的低效能感。学者们采用风险-资源平衡模型来对养育倦怠进行解释,并围绕其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澄清养育倦怠的概念内涵,发展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重视养育倦怠与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关注文化因素在养育倦怠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养育倦怠指的是由于父母角色和长期的养育压力而导致的一组负性症状,具体包括与父母角色相关的极度耗竭感、与子女的情感疏远和父母角色的低效能感。学者们采用风险-资源平衡模型来对养育倦怠进行解释,并围绕其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澄清养育倦怠的概念内涵,发展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重视养育倦怠与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充分关注文化因素在养育倦怠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父母养育倦怠量表、关系评估量表、父母共同教养的关系感知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对416对中小学生父母进行施测,以探讨父母养育倦怠与亲子关系的关系及婚姻质量和共同教养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的养育倦怠明显高于母亲的养育倦怠水平。(2)父亲和母亲的养育倦怠可以分别显著预测自身的亲子关系,两者之间都显著负相关。(3)父亲婚姻质量在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母亲婚姻质量在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部分中介作用不显著。(4)父亲的婚姻质量和共同教养在父亲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母亲的婚姻质量和共同教养在母亲养育倦怠和亲子关系之间也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