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辯証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的一元論原則出發,在哲学思想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給于了心理的起源及其本質以唯一科学的說明,指出了心理是高度組織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現实的反映。唯心主义由于把心理同大脑割裂开来,因此不仅不能比較正确地解决这个問題,甚至还不能提出这个問题。唯心主义在原則上不能站在自然科学和人类实践的立场上,于是从根本上否認心理同大脑有任何联系,否認心理是大脑的产物。換句話说,对哲学基本問題的唯心主义解决,完全排斥科学地提出关于心理和邏輯思維的起源問題,从而堵塞住了科学地解决这个問題的道路。唯心主义剩下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把意識加以神化,加以歪曲。这样一来,唯心主义就向僧侣主义和反动派伸出手来,为那些关于心理、意識、思維的本質的謬論作辯护,说什么心理、意識、思維能够从自身中創造出世界来等等。  相似文献   

2.
一問题的提出在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文献中,外間世界、人腦与意識間的关系問題早就得到了徹底唯物主义的解决?榻Y起来这就是;1、外間世界是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的;2、意識不是独立的实体,它是特别复杂的物質——人腦——的产物,是外間世界作用于人腦(首先是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3、意識是外間世界的映象。外界存在着一朵花,它不是什么“感觉的复合”,不是什么“意識的体現”,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苏联“哲学問題”和“苏維埃教育学”兩雜志,近几年來曾發表許多文章討論有关意識的一些問题。下面是在討論中的一部分簡略意見: 第一是意识是物質的,还是非物質的?在这个問題的討論中有三种不同意見:①認为心理現象,意識是物質的,客观的。理由是,現实存在的一切事物,按其本性来說都是物質的;思維是物質存  相似文献   

4.
解答应用題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四則运算及其各种概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識和技能解决实际問題的能力,同时是培养学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应用題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 影响学生解題能力的因素甚多,如語文水平、运算技能、理解能力……等等。据了解,学生解題时最大困难是不善于分析題意,不能針对題目要求选择适当运算方法,有时卽使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苏联哲学家討論的問題主要的有邏輯問題、意識問題、物質同空間和时間的相互关系問题、实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矛盾問題、社会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相互关系問题,基礎和上层  相似文献   

6.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7.
王甦  任仁眉 《心理学报》1961,6(2):11-23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在現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对存在的关系問題,它如何解决,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界綫。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貭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是物貭长期发展的結果,是派生的。因此,研究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对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論,它涉及到广泛的科学领域,只有在馬克思主义指导下,心理学联合人类学、考古学、語言学、历史学以及其它許多学科,进行綜合性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现代科学对于这个問題已经积累了相当重要的資料和科学論据。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报》1959,3(2):65-66
江苏心理学界最近召开了为期七天的心理学問题討論会。对当前爭論的几个問題作了进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一、关于心理学的对象問題 与会者都不同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的“心理学主要应該研究物貭怎样思維”的提法,曹日昌提出心理学的任务是“和生理学联合研究大脑的活动,探究外界刺激轉化为意識的事  相似文献   

9.
龚耀先 《心理学报》1965,10(1):78-86
問題 思維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个重要症状。不少学者曾对此作过許多观察和研究,也提出了各种看法,但至今仍无一个公认的結論。例如,最早布魯尔(E. Bleuler,1911)提出这种病人的思維特点是“联想松弛”,其后又有人提出是“具体性”或“过于抽象”等。 关于“具体性”的問題有許多不同的提法,例如,皮亚杰(J. Piaget)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維是儿童期自我中心的思維和成人邏輯思維間的“中站”;維果特斯基(A.  相似文献   

10.
本文談了两个問題:一个是关于思維机器問題,一个关于所謂“交感心理学(传心术)”的問題。关于第一个問題,作者对目前反对創造思維机器的可能性的五个論据进行了反駁。作者认为,虽然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心理都是在生物的、神經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决不意味着通过別的途径創造就不可能。控制論的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于,它动搖了神人同形說和蛋白质与生命之間联系的唯一性的观念。作者还认为,意識和思維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技术上仍是可以复制的。作者坚决认为,在原則上不能否认能够創造名符其实的思維机器。作者向人們声称:如果人需要控制性装置具有主观性,能意識其存在,那么也能把这类装置創造出来;如果沒有需要就不必模拟。他还說,創造活动并不是人的“私有物”、“垄断权”,机器也是能够創造的。关于第二个問題,作者认为,交感心理学是神經活动生理学的一个正在形成的部門,它研究在相隔一定距离的条件下对人发生思想影响的可能性和基础。长期以来,人們都认为所謂“交感心理”、“传心现象”是一种神秘論,根本不存在。作者却认定它有实在性,反对流行的“偏见”,并要求进一步研究。作者还說,这意味着人們在交往方式上将发生一个巨大的变革。在作者看来,思想先于言語。在“传心感化”中传递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意象”。“意象”的意义不需要言語,不依賴言語的发展。因此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沒有詞、沒有言語,在相隔一定距离之下是可以传递的。  相似文献   

11.
12.
Free word associations of low level retardates (I.Q., 48) and higher level (I.Q., 67) retardates were examined for evidence of normal adult word association structures (idiodynamic associative sets). Such structures were found in both groups. The low level group, however, evidenced a factor structure different from that typical of normal adults. From a semantic point of view, associations of the low level group were more “concrete” than those of the higher level group. From a syntactic point of view, the lower level group lagged well behind the higher level group on the so-called “syntactic-paradigmatic” shift.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2)青少年在整体人际素质及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等各维度上的年级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整体人际素质与人际交往、人际调控维度得分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人际知觉维度得分随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In his, ‘Descartes' Ontology of Thought’, Alan Nelson presents, on Descartes' behalf, a compositional theor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according to which the content of any mental representation is either simple or is entirely constituted by a combination of innate simples. Here the simples are our ideas of God, thought, extension, and union. My objection will be that it is simply ludicrous to think that any four simples are adequate to the task of combining to constitute all of human thought, and that the simples God, thought, extension, and union are particularly ill suited to it.  相似文献   

18.
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研究探讨3—5岁儿童对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认识的发展过程.借助图片和玩具结合四种作业任务,对191名儿童进行了实验和短期追踪实验。结果表明:3岁儿童尚不能对心理状态作出认识,4岁半左右是儿童认识心理状态的转折期,到5岁末能完全把握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在四项作业任务中,儿童通过的先后次序为他人误念判断和他人未知判断、现象一实在区分、表征变换.这一方面与儿童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验的情景和材料有关.  相似文献   

19.
心算活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  李德明 《心理学报》1999,32(1):111-117
心算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之一,心算活动具有明显的问题大小效应,其加工过程与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存在密切关第。此外,对心算的加工机制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今后心算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