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少人对“市场”的认识和动作不无偏颇的今天,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谈论和考察“市场”十分必要。而要阐述明白关于“市场”的各种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就是:“市场”在一个民族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图景中的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有“市场行为和文化行为”这个话题。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全人类以及各民族追求“更好的生活”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和。历史就是文化进步的时间轨迹。所以,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从宏观的历史活动的尺度和规模上来说,就是“文化行为”。“现代化”作为当代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2.
重思感性活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是康德和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共同出发点,但康德看到的是“活动的感性”,而马克思强调的是“感性的活动”。从表面来看,这只是词语的颠倒;从内在机理来看,却是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活动的感性”引申出科学知识与道德信仰的划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感性的活动”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彰显着实践活动涵摄认识活动的一体关系,其理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人对自然合理性态度的形而上学根据只能是“感性的活动”,它内在蕴含着“人应当怎样行动”的绝对道德律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凭借人的理性能力确立的改变世界所应遵循的普遍价值原则之一,对人的经验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范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境域很早以来村落庙宇众多。繁峙位于五台山佛教道场北麓,当地村落庙宇多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民众也频繁地进行佛教寺庙的修缮。在明清修庙碑刻记载中,凡参与修庙的民众皆被称为“善人”。从“善人”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修庙“善举”可见,对于当地佛教信仰而言,“善人”的称呼是佛教话语对民众修庙行为的认可,更是民众接近佛教的通行证;对于当地村落生活而言,“善人”群体的实质为民众,“善人”是沟通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纽带。“善人”称呼的泛化及“善人”的修庙行为,体现了明清五台山境域民间信仰佛教化与佛教信仰生活化的特征,有助于深入分析村落佛教信仰的内在意涵。  相似文献   

4.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刘永芳(河南大学教育系)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当某个人的行为是他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做出来的时候,在对它进行归因时人们倾向于使用“理由”这个词;当某个人的行为是潜意识地、被动地产生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原因”这个词...  相似文献   

5.
本从剖析中国人人际行为的两个显特性——重“人情”和“关系”——出发,探讨了这些普遍性的特性和官员群体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并简要提出了几点监控职务犯罪行为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生物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生物学,若绳之以传统观点和传统方法,则简直是意识异己者.但这些传统竟是无可非议的吗?将人的社会性同其生物性(自然性)割裂,只满足于历史的、社会的、阶级的分析,“理解你自己”,究竟能多少!人们又多想理解自己这个“类”呵,而已有的知识却不足以说明“人的心灵活动”,尤其是非逻辑规范的“人的心灵活动”,也不足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非常时期的“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生物学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原则,也许在方法论上为人的研究提供某些启示.社会人的种种问题,恐怕也得到基因、本能、无意识这些深层去探究.  相似文献   

7.
“暗示”在心理学上,指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人与人相互接触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使得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接受或符合另一个人的意志。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是指一方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让他人心领神会的过程。一个人“成熟”后,总会认为“我已...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随着“五讲四美”活动的广泛开展,“行为美”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用来检查自己和评价他人的一切行为的惯用语。1982年2月全国总工会等九单位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对于“行为美”的要求是:“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做到勤劳,友爱,守纪律,不损害集体利益,不破坏公物,不危  相似文献   

9.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要彼此接触和交往。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散漫的、初步的群体性活动,通常在社会学里称作“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一种行为方式方面的一致性行动,一般指那些大型的、相对非组织起来的、时间上短暂的群众行为:它常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和短暂性等特点。由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关性增加,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相互作用日益扩大,加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各种集体行为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由“社会促进”作用引起的。有的是因为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刺激而产生的社会助长现象,如各种“热”、时髦、时狂等时尚的流行;有的是出于群体对一个人行为的作用,导致他放弃控制其行为的正常约束而去从事他个人从未想到会单独完成的行为,如盲目躁动、传闻甚至骚扰社会安定等初级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10.
理性 仁心 德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是人把握真理、实现目的的功能特性和能力 ;“仁心”是关于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内部平等关系和亲情关系的自我意识和类意识 ;德行是人的本之于理性与“仁心”相统一的德性的感性活动和感性行为。在新的世纪 ,为了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性主题 ,人们应该发展普遍的理性 ,培育普遍的“仁心” ,造就普遍的理性与普遍的“仁心”相统一的德性 ,并将这种德性贯彻、渗透于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 ,使之成为既符合普遍的事理、又符合普遍的“仁道”的德行 ,以营造、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繁荣因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11.
非理性"哲学范畴的内涵及二重性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非理性”范畴内涵的确定作为哲学范畴的“非理性”应是对意识、行为主体中种种非理性因素的综合反映,既包括未经大脑的主体行为,也包括虽经大脑,但未被主体自觉意识的精神现象和主体行为。具体说来,“非理性”哲学范畴的丰富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其一,就人类精神整体而言,“非理性”哲学范畴是对统一人格中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现象的反映。人格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我”不仅是逻辑思维的主体,即求知、理性的主体;而且又是情感、意志的主体。情感、意志以及相应的兴趣、性格等是主体精神活动中伴随理性化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尔迈力”在我们许多人的概念里是“善行”的意思。其实,它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真正的意思是“工作”、“行为”,如果在该词的后面加上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才具有“善行”的含义。“尔迈力”涵盖人一生的全部行为———无论其善恶。因而,我们不仅把洗大、小净、...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时常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到制约的。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各个领域发生影响。宗教信仰德,不但影响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还规范教徒的社会行为:宗教仪式则维护了宗教活动的基本规范、价值和宗教感情。佛教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提出“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等等,藉此陶冶教徒的人格,同时也主导着教徒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4.
组织形态学     
组织形态学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可能性组织观点:从客观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或者解组织的。这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如社会活动、认识活动、艺术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组织起来的经验的若干材料并可以从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日常用语中,“组织”(动词)、“组织”(名词)、“组织活动”,被赋予的含义都比较窄、比较专。  相似文献   

15.
1.从学生方面看,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利于解决学生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上的人格教育,关注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上的素质教育,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2.从教师方面看,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展开立美课堂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根本理念、价值诉求、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等要素。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愉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国荣 《哲学动态》2023,(2):5-12+126
“非常伦理”既与“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的一般伦理问题相联系,也关乎“日常”与“非常”之辨。“非常伦理”和“日常伦理”都关涉伦理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性与规范之间的统一。以“非常伦理”为关注之点,其意义不仅无法与一般的价值原则和普遍的道德规范相分离,而且涉及这些普遍原则的具体落实。在伦理学上,原则的普遍性和原则的落实,关乎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日用常行,还是日常生活之外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活领域,都需以普遍价值原则为引导。判断一种伦理原则的正当与否,不仅需要视其价值意义,而且应当同时关注其正面的价值意义是否得到具体落实。从行为过程和道德规范的互动来看,广义上的行为制约还关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权力还是权利,都既与日用常行相关又超乎日用常行之外。以伦理学为视域,人类不仅需要约束权力,而且应当约束权利。在更广的意义上,“非常伦理”中的“非常”关乎科技领域,“非常伦理”则相应地需要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活动既与人的日常存在相关,又不限于人的日用常行。通过对人体增强、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非常伦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性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本世纪中叶,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在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为大家公认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一这样看来,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动,也是前人生存活动的结果。个体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经落入某种文化环境中了,这是他无从选择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动并参与文化的创造的。支配人的行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于人的事物及其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必须转化为知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研究的方式是与传媒密切相关的;在当今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新传媒条件下,科研和工程技术活动中大量进行虚拟设计和创造,并且呈现出主体间性的交互关系。这种现象与传统的科研活动相去甚远,但却是科学研究一般规律在今天的特殊表现。德国传媒哲学运用“完成行为式”概念对当今传媒中科学研究活动和一般传媒活动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当今科研活动的本质特征。一、虚拟交互现象与传媒哲学的“完成行为式”概念德国传媒哲学(Medienphilosophie)的发展稍晚于英语国家,这也许是德国人过于注重思辨的缘故;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则发展迅速,至…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已进入了电子时代,社会制度、文化生态、人们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脑的广泛运用,致使“书法”这一古老的活动,日渐成为只是少数人从事、也只是少数人才能体认的行为。在此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书法,如果不想沦为夕阳艺术或只限于“票友”水平,就必须从别的艺术门类中吸取养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中提出了“主动理性”的概念。关于“主动理性是什么”以及“主动理性与人的理性是何种关系”的争论从古代的漫步学派延续至当代,从未停歇。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人的理性灵魂的内在部分,以阿芙罗蒂西亚的亚历山大为代表的解释认为主动理性是与人的灵魂和身体相分离的神圣实体,而当代的物理主义者认为主动理性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解释理性活动的理论预设。本文支持一种经过更新的“主动理性是神圣实体”的解释。它表明,《形而上学》十二卷第6—9章补充了《论灵魂》第三卷第5章的内容;主动理性不是形式和知识的全体,也不是理性活动的普遍动力原则,而是在作为宇宙的“原初动力因”和“最终目的因”的意义上“制造”了可思对象和人的理性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