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拙作《<牧民>为管仲遗著考证》(《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对《牧民》篇为管仲所作,从该篇内容上提出两个积极证据,即该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所谓积极的证据,即立的方面,立此篇及“经言”各篇为管仲所作的证据;所谓“消极”的证据,即破的方面,破它们不是管仲的证据。在那篇文章的末尾写道:“罗根泽先生判定《牧民》为战国政治思想家所作,实质上没有什么‘证据’。而且,否认《牧民》为管仲遗著的人,似乎都未提出硬‘证据’。”胡家聪先生的《从“经言”各篇看田齐法家管理国家的学说》提出几条证据,笔者认为都是靠不住的。(上面所说胡家聪先生的文章发表在《管子研究》第一辑,以下所引胡先生文字皆见此文)  相似文献   

2.
《管子》一书以法家著作为主体,尤其是其中“以法治国”的理论系统,集中、丰富,值得深入探讨。笔者撰写的《从“经言”看田齐法家管理国家的学说》(见《管子研究》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已论证过《管子》中的法家学说应是田齐变法改革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3.
现存《管子》一书部分篇章被认为属于法家系统著作。一些学者认为《管子》是齐法家的代表,甚至认为《管子》以齐法家政治思想为主导,其特点是"法教并重",强调《管子》法家与商、申、韩等为代表的三晋法家思想有别。而另一些学者则将《管子》中的一些篇章与三晋法家同等看待。事实上,《管子》中的法家作品应分属不同的两派,一派体现出"法教并重"的特点,可用"齐法家"概念概括;而《法禁》《重令》《法法》《任法》《明法》《明法解》《正世》等7篇则并不体现"法教并重"观念,应属于三晋法家一派。  相似文献   

4.
《管子》的第一篇《牧民》,我们认为是管仲的遗著。主要证据有三,述之如下。《牧民解》是《牧民》为管仲所作的证据之一《管子》书的编者,在《经言》、《外言》、《内言》和《杂篇》之后立了一个栏目叫作《管子解》,共有五篇,即《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版法解》、  相似文献   

5.
杨柳 《管子学刊》2008,(1):13-16
《管子》作为“齐法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的法家思想融进了当时多家学说对法的认识,反映了齐国变法时期的政治实践以及战国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特点,在我国法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对法的渊源的探索,开辟了思想融合的趋势,这种思想上的包容精神影响了我国后世许多重要文化和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法”是黄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文子》则是黄老学派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因此研究《文子》中“法”的思想,有利于加深对黄老,尤其是《文子》思想的认识。我们认为《文子》中的“法”与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传统的法家中的“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子》中的“法”不仅具备了“法与时变”、“一断于法”等法家的共性特点,而且还具有“自正”、法宽刑缓等个性特征。《文子》中的“法”具有的法家的共性特征是因为它吸收了传统法家的部分思想,它具有“自正”及法宽刑缓等个性特征则是由于《文子》中的“法”是建立在“人性平”的…  相似文献   

7.
《外言》以下与"法"相关的资料可以分为两部分,《牧民篇》以下的《经言》诸篇的法思想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令必行"为中心的符合实际应用的朴素阶段;第二类是在道法折衷的立场上对"法"进行自觉的反省;第三类是在韩非式的法至上的立场上强调客观法。《管子》法思想具有现实折衷性因而属于道法折衷的一派,但也受到了韩非的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教,然而儒、道、佛三教这种格局,又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统一中国后,天子衰微、诸侯力政的局面改变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想文化亦出现百家归一统之势.首先是自商鞅变法以来“为秦开帝业”的法家学说当令,“言无二贵,法不两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实践法家的文化专制思想,焚《诗》、《书》,明法令,将统一的秦政和“言无二贵”的法家学说  相似文献   

9.
《性自命出》作为儒学文献虽为诸多学者认同,然而亦有将之归结为与道家或法家思想更有相通之处者。依笔者之浅见,否认《性自命出》的儒家学派性质多出于对其中性、情两个重要范畴的误解。本文拟从深入辨析《性自命出》的性情论为基点,一方面纵向探索《性自命出》与孔子的学术关联,另一方面横向剖析它与道家、法家的思想分歧,旨在说明,就《性自命出》不离孔门之宗而又异于道、法之旨而言,它当属于儒家文献而无疑。  相似文献   

10.
从“经言”诸篇看《管子》的法思想[日]谷中信一,路英勇,孙清顺译所谓法思想,是指那些为了形成和维持国家、共同体的秩序,期待其发挥行之有效作用的有关实在法的或自然法的社会诸规范的思想。这与可以获得相同效用的具有作为道德的、伦理的规范之特征的"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管子》德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书是齐法家的代表作品,与三晋法家鼓吹严刑酷法不同的是,它除了主张法治之外,对道德教化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儒家德治思想的认同。对《管子》中的德治思想的内容及相应的德治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将有利于对《管子》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彭新武 《孔子研究》2023,(1):14-25+157
法家以“一断于法”的理性精神,通过因功赏爵、察能授官的制度设计,打破了传统“别亲疏,殊贵贱”的礼治秩序,促成了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大一统”的奠基,其历史功绩是不容否认的。秦朝的灭亡,主因在于其施政方式,而不能简单归咎于法家思想。在法家那里,整肃社会秩序的关键在于确立一个客观、公正的价值准则,而儒家的教化之道缺乏必然性,“有法之常”作为治国的基本准则是道德所不能取代的。尽管在后世“儒法合流”的过程中法家学说日渐为儒教所吞噬,但其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和富强之道,以及“一断于法”的价值诉求等,在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当然,中国要真正走上富强之路,从根本上取决于民众内在潜力的充分发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民众不应只是国家富强的工具,国家富强应以民众权益为前提;唯有真正实现“唯法为治”,才能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诸多篇章受到《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不仅体现为其对《老子》语句的直接引用或化用,也体现为《韩非子》诸篇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对《老子》的文本给予例证和诠释,从而使得《老子》所阐述的抽象原理下贯于现实政治层面。在道物结构方面,《韩非子》否定了万物先天和谐的“自然”状态,由此,它否认了统治者的普遍贤能,洞察到“臣”的政治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韩非子》强调“臣道”应“顺上之所为”,从而将“下必有为为天下用”的“臣道有为”思想诠释为“臣道无为”。在《韩非子》中,作为“臣道无为”标准的“法”与“术”,一方面脱离了《老子》的“智”的范畴,成为了具有神圣意义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又与“无为”关联,成为君主“无不为”的治理手段。《韩非子》对《老子》的诠释,不仅体现了法家哲学对“臣道”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臣道”观念在战国中晚期的凸显。  相似文献   

14.
严复的法家观与其政治思想之间存在关联。严复的法家观,以辛亥革命为界,可分为前期法家观与后期法家观。前期法家观,主要批判法家学说的专制属性;同时又承认法家推动中国社会由宗法社会向军国社会转变的历史功绩。严复的前期法家观,实则孟德斯鸠的"民权""自由"观念以及社会进化论两种西方观念的产物。严复的后期法家观主张共和政体不适合于中国国情,认定中国的出路在于法家,认为法家有救败之用。他对共和政体之于中国国情进行批判反思,寻求法家思想资源以解决现实困境。严复的富强思路依然在法家的富强理论框架之内,具有国家主义倾向;他强调法家学说加强中央集权的学说、强调法家人物的政治能力、强调法家综核名实的法治观念,强调法家之于移风易俗以及惩治贪腐方面的积极功能,核心意识在于政治秩序以及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5.
上博竹书《三德》与《天子建州》均有涉及儒家法思想的简文。简文表明,儒家要求将仁爱与人情融入司法实践,既确保法律的威严,坚守法律的公正性,又能"中情而丽于法",即缘情司法而不"屈法伸情"、以情淹法。这要求司法者既具有仁爱之心,"断刑以哀",又具有"增去以谋"的权变能力。这种法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政爱民、礼乐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等政治原则基础上,体现出儒家法思想的矜恤主义与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特征。从简文的时代背景分析,儒家"中情而丽法"、"断刑以哀"等主张的提出,无疑是对法家"一断于法"思想的批判,体现出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慎子是战国中期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慎子》①一书中。由于资料缺乏,慎子的思想学术派别历来说法不一。②本文以为:慎子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加以演化并与其"尊君"、"尚法"、"贵势"、重"术"的学术理论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但法家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重点与核心,他是战国中期由学说林立走向学术融合的重要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17.
夏洞奇 《现代哲学》2005,6(3):125-135
文章旨在探讨奥古斯丁的“两座城”学说。首先,简要地讨论了《上帝之城》的写作背景与主要结构;其次,在宗教信仰与现世生活这两个层面上分析了《上帝之城》关于“两座城”的主要观点;再次,分三个角度探讨了“两座城”学说的历史与思想背景。虽然“两座城”的学说体现了一种以两分的形式来思考问题的倾向,但它既不同于存在论的二元论和灵与肉的二元论,又避免了对复杂的现实社会作过于绝对的两分。  相似文献   

18.
刘宁 《管子学刊》2013,(3):15-18
《管子》中《幼官》、《幼官图》等篇,涉及齐国独特的历法制度,但后世却认定它们为阴阳五行家之言,导致对此两篇内容的理解始终存在误区。实际上,《幼宫图》是姜齐氏族的历法图,记载了十月历制度,《幼官》则是对它的解释说明性文字。因此《管子》成书时,二者都作为重要制度而被收入。但由于后人不懂十月历,三十节气被分裂入四方本图以对应四季。秦汉以后,《管子》各篇之间的错简、杂糅情况愈加严重。《幼官图》也逐渐遗失。这两篇文献最终呈现出今天驳杂古奥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术与法     
正黄仁宇先生在《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一书中曾指出,管制人类只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用思想,中国儒家即是;第二种是用武力,中国法家即是;第三种是资本主义的方法。今天我想谈谈韩非子的术与法,即黄先生提出的用武力强迫人们做事的治国方法。儒家强调道德的力量,法家强调武力的威权。这武力的威权,说白了,就是术与法。韩非子在《定法》一文中是这样解释这两个术语的:"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的哲学、政治与经济语境中,战国时期的历法文本有着重要地位,这些文本与长期受到误读的阴阳家学派紧密相关。通过关注早期主要代表作之一,即《管子》形成初期出现的历法文本《幼官》,本文重新审视了阴阳家学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同时,本文试图阐明阴阳思想在齐国特有成熟重农社会中的应用——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管子》之原貌得以形成,并产生了包括《幼官》在内的数部重要历法作品。本文亦试图展现阴阳家学派的后期演变,其对汉代黄老之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