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嫉妒”的概念嫉妒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早就被人们大体以基本相近的意义来使用它。欧洲著名的伦理学家斯宾诺沙明确提出: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人相齐。”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品德上是个卑鄙者,必然嫉妒光明磊落的人,举凡  相似文献   

2.
嫉妒,是对他人声誉、德行、成就、地位的一种恼恨和敌视心理。这是一宗大罪,嫉妒为害之甚,说来触目惊心。 人最大的不幸——死亡,就是由嫉妒而来。“事实上,天主造了人,是为永生不朽的,使人成为他自己本性的模样;但因魔鬼的嫉妒,死亡进入了世界,凡是与它为伍的人,都将经历死亡。”(智2∶24.24)罪恶进入世界,就是由于魔鬼的嫉妒。天主造的新世界是那样光明  相似文献   

3.
嫉妒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彼此之间越了解,嫉妒心理就越强烈,这就是有的人允许陌生人发展而不能理解身边人进步的心理原因。在一个单位,如果谁进步快、发了财,立马就可能遭到周围一些人的嫉妒,因为他的某种优越表现往往恰恰映照出另一些人的某种不足。嫉妒既能发生在个人之间,也能发生在单位之间。单位之间的嫉妒就是所谓的“公妒”。英国哲学家培根概括得好:这种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严重的危险性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嫉妒,词典释义:嫉,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妒,埋没贤良的人。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嫉妒是一种心理变态,是荣誉感的畸变,是一种危险的情感。心理学家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嫉妒是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  相似文献   

5.
嫉妒伤身     
一切嫉妒之火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所以,嫉妒别人是一种痛苦的自我折磨。好嫉妒他人者,首先危及的是自己的身心健康。 这一点,前人早有认识。巴尔札克说:“妒者所嫉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斯宾诺沙说:“就像厌倦者无法对付厌倦一样,嫉妒者以嫉妒糟蹋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总爱对别人乱加“批判”,说谁谁怎样自私,谁谁如何贪心,谁谁怎样狡猾,谁谁又如何虚伪等等。这种人典型的特点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广泛猜疑,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是友好的行为误解成与自己作对;他们心胸狭窄,鼠肚鸡肠,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  相似文献   

7.
远离嫉妒     
小草 《天风》2003,(9):32-3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尔约称:嫉妒是一种缺陷心理,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它包含着忧虑和疑惧、羡慕和憎恶、愤怒和怨恨、猜疑和失望、屈辱和虚荣。圣经中说“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箴14:30)由此可见嫉妒在我们生命中的危害之毒!在箴言书中,所罗门王也一再提说要远离嫉妒,不要嫉护;如箴言书23章17节:“你心中不要嫉妒罪人,只要终日敬畏耶和华”,以及“你不要嫉妒恶人,也不要起意与他  相似文献   

8.
嫉妒──阻碍社会发展的幽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嫉妒阻碍社会发展的幽灵田边嫉妒,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感情。只要你仔细审视我们的周围就会发现,嫉妒的鬼影常常游荡在人们中间。出众的才华,突出的成就,先进的称号,高尚的道德,甚至人的美貌、服饰,都会成为嫉妒之箭的靶子。真是“一誉”可招来“十毁”...  相似文献   

9.
分析罗杰斯的“非指导”与老子的“无为”这两个概念的同异。首先,“非指导”要求悬置自己的价值观;而“无为”则要求否定具有价值观。其次,“非指导”要求悬置自我进入他人,而“无为”则要求消除自我进入自然。再次,“非指导”是从关系到个人再回到关系,“无为”则是从个人到关系再回到个人。  相似文献   

10.
问:我是一名中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可是,每当看到别的同学成绩好过自己,或接近自己,就十分的嫉妒,在言语中也露出来。因此,我的朋友很少,感到非常孤单。请问,我如何才能从嫉妒的泥潭中走出来呢?(阿华)阿华同学:你的这种心理是十分正常的反应。只不过,嫉妒心理过分严重了,就成为“包袱”,成为前进的阻力。%嫉妒是一种混合心理状态,是发现别人处在某种优越状态或取得某种成绩,而自己不如别人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感、厌恶感,甚至憎恨感,同时伴有屈辱、羞耻、自卑、负罪感等心理体验的复杂情绪。和一般的嫉妒相比,青少年学生的嫉妒有明显的特征:%首…  相似文献   

11.
心理训练体操旨在通过心理活动、游戏、作业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提供的如下心理训练体操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易于教师和学生操作,且效果显著。优点大轰炸: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防止产生嫉妒心理,帮  相似文献   

12.
嫉妒是指对在才能、品质、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感。持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怨恨别人的成就和成功,甚至有破坏性的情绪,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是对别人才能的一种烦恼。嫉妒是在利己主义思想支配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名利和虚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自尊与名誉意识的偏差是产生嫉妒心理的温床。被嫉妒者一般是在年龄、职业、能力等方面与自己相近的人,甚至还不如自己。一旦对方在各方面优于自己,对这种位置变化就会缺乏正确认识,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严必林 《天风》2003,(1):25-25
嫉妒,往往产生于经常在一起,地位、身分差不多的人中间。 嫉妒是可恶的,因为“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雅3:16)。下面几点克嫉妒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存心谦卑法。有的人喜欢自我表现,处处要高人一等,别人取得了成绩,便误解为对自己的否定,所以一看到别人比自己强,不服气的心理就油然而生:“你算什么?你不过是机遇临到罢了,其实你任何方  相似文献   

14.
孙洋洋  陈巍 《心理科学》2022,45(5):1099-1105
“似我”指婴儿借助“我他对等”的认识解读他人行为、意图和心理状态,并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具体表现在:婴儿能够识别出他人的模仿,能够理解他人的感知,以及提取他人的互动信息。将他人视为“似我”,需依赖动作表征、第一人称体验以及理解他人意图的作用。“似我”假说肯定了模仿与把握他人心理状态以及建立社交互动的关系,促使研究者认识到与他人保持“心理视角”的一致对提升儿童共情能力的价值,凸显了心智化课堂对学习效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管理咨询、代理投资等行业,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为他人做决策。因此,探讨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规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心理机制,忽视了人际心理机制;多关注决策结果,忽略了决策体验。本项目拟探索(1)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人与人际心理机制;(2)为他人决策者的决策体验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受多维度心理机制的影响;(3)为他人决策者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最终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关于为他人决策者的多维度心理机制与决策体验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据考,东西方的嫉妒类型不大一样。‘你行,我也行。’这是西方的嫉妒:‘你行,我叫你行不成。’这是东方的嫉妒。”1985年9月7日《保定市报》文章开头,作者对“嫉妒”进行了分类,并对分出的小类东西方嫉妒加以诠释。正文对两种嫉妒展开了论述,从而否定所谓的“东方嫉妒”,推崇所谓“西方的嫉妒”,  相似文献   

17.
万明钢  李雄鹰 《心理科学》2003,26(3):508-511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民族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民族认同是指个体或民族对本民族与他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民族认同包括的心理成分很多,颜面认同则以其独特的作用与心理内涵成为研究民族认同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嫉妒就一直困扰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甚至以友为敌。对于什么是嫉妒,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希腊斯多葛派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哲学巨匠黑格尔指出:“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斯宾诺莎对嫉妒的本质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后指出它实际上是“一种恨”。弗兰西斯·培根则认为:“嫉妒也是最卑劣、最堕落的情欲。所以嫉妒是魔鬼的本来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人的嫉妒心理都是以占有欲为基因,在攀比观强化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元首统帅、学者名流到村妇顽童,谁也不能例外。自然,不同的人,其嫉妒心理的形成原因、表现形态、发展倾向以及危害程度各有千差万别。和一般人比较,老年人的嫉妒心理,也有其不同的特征。 (一)老年人嫉妒心理形成发展的原因和倾向  相似文献   

20.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