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创立于2 0 0 0年3月,同年9月成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它是在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史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创立的,整合了全校文、史、哲三个学科的优势资源,包含中国哲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多个博士点。该所以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为特色,含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两大研究方向,设有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室、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室、中外思想文化比较研究室、城市文化研究室等五个研究室。该所共有专职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势头强劲的思潮出现在文化领域.这股思潮率先出现在了建筑、电影和美术等领域,后来又发展到哲学、文学等领域中.这个庞杂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理论被冠之以"后现代主义"的名称.历史学通常被认为是最后一个被卷入"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学科.70年代,西方史学受其影响,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研究方向,以及历史实践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渗入到历史学领域后,历史学更为深刻地反思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尤其是在史学认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根基——历史客观性问题提出了挑战,使现代史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直到90年代末,国内史学界才稍稍有人关注后现代主义,并陆续有所介绍,此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引起了史学界的热烈讨论.本文试图通过概括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颠覆性阐述,以及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热烈讨论,来展示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悦 《宗教学研究》2013,(1):272-27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领域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一是历史哲学的理论方面,在经历了20世纪初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转型之后,20世纪60、70年代,历史哲学领域再次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也就是叙事的转向.这一转向使得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成为当代历史哲学的主流形态①.二在史学实践方面,第三代年鉴学派的崛起,使得史学的边界更为扩展,方法更为多样②.以《蒙塔尤》为代表,一种以叙事的方式对14世纪初法国一个小山村的社会、经济、宗教生活进行栩栩如生的展示的方法在史学领域开始流行.心态史、微观史等新文化史大行其道,对历史解释的讨论也出现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3):177-182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其经典之作《文化与社会》中首次提出,近代英国社会暗含一个反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思想脉络,即"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威廉斯对这一传统的梳理和总结,深刻影响了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新左派运动。在过去的50多年中,英美学界相当重视这一传统,相关的评论和研究不断问世,探索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致。然而,它们还是忽略了该传统的一些后续影响以及威廉斯本人的一些偏见和疏忽。为弥补这些不足,本文将揭示它对马丁·威纳的文化史名著的隐蔽影响,探讨它对佩里·安德森的史学研究的刺激作用,展示它对知识分子观念史的补充功效,指出威廉斯对英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有失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关于1987年以来台湾本土佛教史学与思想变革诠释问题的探索.当代台湾本土的现代佛教史学研究环境,虽曾历经长达38年(1949~1987)之久的戒严体制的压抑,但是因其确能与现代性社会的发展接近同步,所以自解严以来的当代台湾现代性佛教史学研究,虽无如胡适或印顺等这样的研究巨人,但却有区域性佛教现代史或断代佛教社会文化史各类优秀的著作相继出现.而其中的相互诠释冲突,也相对激烈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沈洁 《学海》2006,(3):189-19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无论在历史认识上还是在叙述范式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以及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历史研究实现了“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的范式转换。通过对文化事象的再发现与叙事方式的革新,历史学不再被当作单纯的事件排列和描述,而是在追述文化事象、文化情境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创造。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对于中国史学极具启发意义,而如何在中国情境中有效地内化并展开这一范式转换,同样显得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7.
王卫婷 《学海》2005,(2):198-199
南京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出版 ,9+42 3页  关于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的研究 ,百多年来 ,学者们的精力似乎主要集中在玄佛道等问题上 ,对史学则重视不够 ,如就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言 ,前不及两汉 ,后不达隋唐 ;又南方史学的研究成果 ,整体上不及北方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 ,以垂训鉴戒为基本特征的史学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然 ,由于南北史学处于不同的环境中 (如十六国北朝之胡族政权环境与东晋南朝之汉族政权环境 ) ,因而南北史学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开展这一研究课题 ,首先必须明了南北史学的基本面貌。就南方史…  相似文献   

8.
<左传>居为<春秋>三传之首,是主流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刘知几<史通>称其"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1].其凡十八万余言,是研究我国文化史、社会史、军事史的重要著作,亦是研究早期科学发展史的可靠典籍.<左传>之中丰富的医学载述不仅可窥春秋时期中医基本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而更使我们明确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萌生和承载中医学的根本,是中医学深深植根的土壤,两者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9.
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史"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史学: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沛 《学海》2001,(4):38-43
20世纪历史剧变,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之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史学的发展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成就,首先是理论上的成就.这些特点也是中国史学的优点,规定了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今日的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研究不仅面临着尖锐的挑战,而且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当下医学与技术史的研究史料大多聚焦于文献、文物,构成相对固化的研究范式,提议医学史研究的视域应适当拓展到近现代新医疗、技术格局下世俗社会的医疗、保健器物,并提出"以器物为中心"的编史学纲要,作为主流医学史的补充。其学理依据既有文物与器物的打通,历史学理性与物性之辨,历史叙事的变轨,医学史与文化史的统合,文献学方法与人类学方法的交映,还有近代新史学理念的启迪,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论",顾颉刚的"眼光向下"、"民俗生活入史"等。随后,就器物医学史的研究谱系进行了若干展开,以期为后续研究开启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 这几年,史学理论的研究气氛相当浓厚,这是史学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论者往往多从西方近代史学观点的评介中得到启示,从而展开自己的理论阐述,这是改革开放的国策给史界带来的盎然生机。不过,在史学理论的研究中,从中国传统史学的探讨中做出理论概括者却为数不多。我并非坚持中国事事皆“古已有之”的观点,但绝不应该忘记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也许我们的史学理论家不屑于光顾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也许我们的史学家不善于做理论的探讨,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但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13.
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个民族都有他特殊的文化型态,哲学脱胎于文化领域,但并非每个民族文化都能产生哲学,而古老中国则无论在文化或哲学领域都有高度的成就.公元前六世纪,正值春秋末叶,孔子承先启后地阐发殷周以来的宗法伦理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同时代的老子,则在哲学理论上有着前所未有的创建,揭开了古典中国"哲学突破"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在2000年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中,"她"字勇夺桂冠,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文字。这个字从产生、商榷,到最终形成不过百年时间,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该字所涉及的文化现象繁复,除了语言和性别研究外,同时还是文学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批评史中值得关注的研究对象。基于黄兴涛先生的《"她"字的文化史》一书,梳理"她"字历史,揭示这个字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5.
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多数研究强调其对抗男性话语权威、解构传统艺术史的意义.这样一种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现有文献的支持与印证.但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不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史中的“反叛”角色,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于艺术-文化史的拓展与延续.由于女性主义艺术史没有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方法论,在当下艺术史研究趋向方法论综合使用的情境下,其为诸种方法论的合作与竞技提供了可能的场域.方法论在女性为观照中心的交织中,建构了女性的艺术-文化史,这种文化史揭开了未被我们真正认知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6.
“儒释调和”,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是佛教传入中土后长达几百年间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的果实,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影响很大。但这却是一个畸形的果实。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哲学、逻辑学(因明)、语言学、史学等众多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如从意识形态发展的总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的沉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军 《学海》2001,(4):51-55
20世纪西方政治史学在整个史学领域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因新史学的批判而消失,相反,新史学因纠正其初期对待政治史学的偏激态度而重新定位.史学不能离开政治史而获得发展,政治史在新史学中复兴的原因有多种.20世纪的政治史学同19世纪的政治史学有很大不同,因为人们对政治概念本身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它的范围更加扩大,与其他史学分支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政治上保持更好的平衡.了解西方政治史百年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认识西方史学现状和促进我们的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近两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开展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可以说是“五四”时期关于东西文化论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其出现绝非偶然。它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文化、文化史的研究范围这次讨论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即它的外延和内涵,以及文化史的研究范围。(一)什么是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