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土壤,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和人类普遍的道德观念,是构建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导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具体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道德合理性。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核心价值观认同铺筑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道德规范体系也必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应以"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以"发展、公正、共享、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规范,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特殊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2.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3.
陈继红 《学海》2014,(1):150-157
19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道德规范的研究基于两大问题而展开:其一,如何回应民族虚无主义、复古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流行思潮?其二,如何在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的二维视角中重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应中,国内学术界围绕传统道德的继承性、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在结构、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化路向、三纲五常的现代价值等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中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同时亦存有种种分歧。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深入阐析这些分歧的表象与内因,对于推动中国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岳清华 《天风》2007,(19):28-30
人类的和好、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作为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的传统教义中有许多积极的、先进的文化因素,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都是相吻合的。本文试从基督教教义教规的角度,分析基督教的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运用和出路。  相似文献   

5.
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已经、正在和必将彰显其蕴藏着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了进一步提升道教的现代性,增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彰显道教在建设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且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文化道教"的理念在当代社会应当得到高扬.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和谐社会为视角建设和谐文化,重在突出"和谐"二字.实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功能与地位.  相似文献   

7.
严美华 《学海》2002,(5):181-183
中国加入WTO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带来经济基础的重大变革 ,以及上层建筑各个方向的相应变化。面对经济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挑战 ,必将要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适应。可以说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一面是经济一体化加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一面是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 ,伦理道德多元化差异需要相融和整合。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法律规范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 ,强调运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调整各种关系是当务之急。高校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心 ,高素质…  相似文献   

8.
关于市场经济基础上制度性伦理道德秩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道德建设问题,是当代中国最为重大的社会生活问题之一。本文力图从制度性伦理道德这一范畴入手,探究市场经济基础上伦理道德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建设过程中所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我们可以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大致地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制度性的道德体系和日常生活的道德体系。所谓制度性的道德体系,是指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通行为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制度性道德体系由来已久,如盘子所言的行“仁政”,这“仁政”便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体系的核心,但…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价值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不仅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内涵,而且也蕴含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阶段,道德与法律具有相互协调的可能性: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道德与法律相协调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自身功能具有互补性是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相协调的内在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要坚持从宏观、中现、微观三个层面全面贯彻与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的指导思想,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评价和完善四个环节确保道德规范体系与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12.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两汉皇帝自武帝起有 1 7人在诏书中征引经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经学发展的轨迹。这一现象展示了政治与经学互动的规律 :经学政治化与政治经学化。此后 ,引经据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为文的传统 ,历千年而不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导面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is psychoanalysis or psychoanalytical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nsive group analysis for an unlimited period of time. The group is able to help the analyst make therapeutic use of inevitable difficulties in countertransference processes. Also,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are likely to create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Incohesion: Aggregation/Massification, and to personify the roles associated with it. These processes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patients with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attention involving both containment and 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xtensive clinical data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group analysi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is clinical approach and the author's theory of Incohes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most theorists agree, high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by all employees in an organization is required. In Eastern Europe nation-wide interventions are underway in some countries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across all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study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8.
19.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荒野是基督教一个恒久主题与发展动力。《旧约》中荒野有多重指向:魔鬼与死亡之域、上帝与人立约之地、冥想与神启之地、避难与净化之所等。荒野意义多重,既可以是道德的荒漠,又有成为乐园的可能;既有考验、甚至惩戒的意义,又具有精神提升和灵魂净化的价值。荒野作为庇护和净化场所的传统得以在《新约》中延续。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移民而言,美国荒野在延续旧大陆荒野意义的基础上,又负载了新的涵义。清教徒希冀在荒野中建立一座花园。荒野既是考验清教徒意志与信仰之地,同时也是希望、自由的象征。尽管"可怕的荒野"令人厌恶,却包孕对荒野欣赏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