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众人眼中的浪荡子弟,他是父亲眼中的“败家子”。他不喜欢学校,上学对他来说是酷刑,在学校他常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逃出去,然后和别人一起要么飙车,要么就在游乐场和撞球间混。后来,他更是瞒着父亲拒绝了联考,结果父亲被他气得进了精神病院,父亲出院后,对他更是大大失望,  相似文献   

2.
正16岁的他年少轻狂,目空一切,常在学校惹是生非,父亲为此没少批评他。为了让他彻底和那些小混混断绝联系,父亲连着给他换了三个学校,但这些都无济于事。有一天,父亲从一个在货轮上做水手的朋友口中得知,朋友将从墨西哥启航,横穿大西洋,前往欧洲和非洲。父亲便请求水手带上他不争气的儿子去闯世界,改改劣性。起初,叛逆的他并不服从父亲的安排,他舍不得他的狐朋狗友。父亲劝道,我不要求你能学  相似文献   

3.
正他4岁了还不会说话,喊他也不搭理。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去医院,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聋哑。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又遭此打击,去特殊学校训练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年轻的妈妈最终不堪重负,在他8岁的时候,离家出走了。8岁是该上小学的年龄了,父亲却只给他报了语言课,并且辞去了玉器厂的工作。因为有点儿雕刻的技艺,父亲在朋友开的玉器店里帮忙。此后,他和父亲形影不离,工作、吃饭、睡觉,父亲既当爹又当妈,  相似文献   

4.
好多年前,美国有一个黑人小男孩,在他10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离开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和身为赛车手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从此,生活里没有了温存和慈爱,有的是难吃的早点和父亲的严厉。小男孩读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每天父亲开车送他到学校。一天,父亲开车送他去上学,走到  相似文献   

5.
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研究选取了包括初中、高中、大学在内的5所不同类型学校的651名青少年,采用自编问卷探讨青少年的父亲意象。结果表明:青少年对父亲意象是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父亲个性意象”的满意度最高,“父亲时代意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现代父亲基本上已经建立起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观念,但却很难成为孩子眼中跟得上潮流的父亲。“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代一同进步”是现代父亲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6.
双刃的谦逊     
十八岁那年,马克在众人眼中依旧木口木面。 出身于弗香门第的他,从小就被父亲和母亲灌输了为人要谦逊的做人原则,这让他一直表现得不够积极。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从世人眼中的"热点学校"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这所"薄弱学校"时,还是感到自己的预估明显不足了:办学效益差,家长不认同,社会不认可;优秀学生流失严重,生源紧张;教师多年待在薄弱学校,信心早已触底,失望情绪严重。  相似文献   

8.
王岩 《天风》2016,(9):43-43
在北美印第安的彻罗基族人中,一直保留着独特的成人仪式。在成人礼的前一天,父亲会给儿子蒙上眼睛,将他带到森林深处,儿子坐在一截树桩上,整夜不能摘下眼罩,也不能哭喊呼救。一旦熬过这艰难恐怖的夜晚,当第一缕阳光照在他身上时,他就成为族人眼中真正的男子汉。此外,他不可以将这一经验告诉其他男孩,因为每一个男孩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步入成年。村子里又有一个男孩面临考验,他跟着父亲走入密林,然后父亲亲吻了他的脸颊,告诉他黎明时分会来接他回家,  相似文献   

9.
正西班牙诗人李·夏普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他小时候跟父亲到一位老人的铁匠铺修理耙子和锄头,他父亲付给老人报酬时,老人说:"不用了,这一类小活我从不收费的。"但他父亲执意要付给老人维修费。"年轻人,"老铁匠对他父亲说,"难道你就不能让一位老人时不时舒展一下他的灵魂?"在被那老铁匠触动人心的话语感动之余,我想起了我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眼神     
正鲐背之年的父亲,最近好像越来越"不听话了"。他常常半夜里闹着要到外面去,拦也拦不住。这让我们轮流值班的兄弟姐妹吃不消了。于是,我决定找父亲谈谈。一天,我试探性地问他:如果您觉得家里条件不好,那咱就去养老院,行吗?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一向耳背的父亲马上就听明白了,他忙说:"不去,我哪儿也不去,我听你们的话。"那一刻,他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惊恐、懊悔和无助……望着他噙泪的眼睛,我心里很纠结。  相似文献   

11.
女人不都是天鹅。虽然每一个女人都自以为是。当然男人也不都是癩蛤蟆,即使被女人贴上标签的也都自认为不是。但是作为女人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中的出类拔萃者往往被“赛前”并不看好的黑马俘获,而我们眼中的白马王子娶的要么是“傻漂亮”,要么是“乖乖女”,天鹅们  相似文献   

12.
无价的经历     
有一个年轻人,他是个大学生。每逢学校过礼拜或放假,他都得赶到父亲开设的工厂去上班,他用打工的工资去偿还父母为他垫付的学费和负担的伙食开支;在厂里他跟其他工人一样,排队打卡上下班,月底就凭卡片和车间给他评定的质量分和工件的数量结算工资。有一次,他因候车晚点而迟到了两分钟,那月的奖金就被扣除了一半。当他终于熬到了大学毕业,他想他可以接管父亲的公司了,可他的父亲不但不让他接管公司,却对他更加苛刻。他想不明白,他的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他家并不缺钱花,并且还经常捐钱给福利院,可就是舍不得给他一分钱,就是生活费也得定期索要…  相似文献   

13.
正那年他只有17岁,父亲生意失败,他毅然接过压在父亲身上的负债。就在他拍第一部片子《古惑仔》系列电影时,有一个镜头需要他和许多人打打杀杀,因为太过入戏,他不小心踢到了废钢,脚上顿时鲜血直流。导演望着疼得直冒冷汗、面色惨白的他立刻喊停,要送他去医院。可是他很明白:这一去医院,势必要换演员,自己的"星路"也许从此就断了。此时此刻,他仿佛看到了父亲为无力偿还债务而紧锁的眉头,便咬着牙对导演说:"我能坚持。"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情史     
一个失去了童贞的夜晚 阿东弗雷德·诺贝尔是发明家,也是诗人,还是单身汉。他的一生,爱和痛主要发生在巴黎。 诺贝尔到达巴黎时是1850年,那年他17岁。一个17岁的少年郎,本来是应该在学校里就读的,但他父亲送他去游学,这是因为一般的学校课程已经不适合诺贝尔,诺贝尔基本上是自学成材的,他远远超过了同龄人的学历,这是因为他自小虽身体太孱弱,但思想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5.
正他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荣耀,反而使他遭受诸多磨难:父亲"文革"期间遭不白之冤家庭分散,这让年少的他受到歧视和委屈,且养成了玩世不恭的叛逆性格。他留着一头卷发,不时与人打架,还时常跟母亲斗气。面对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家人伤透了脑筋。后来,平反归来的父亲觉得部队是一所锻炼人的好学校,便把他送到部队去当兵,希望在军营里改造他。就这样,18岁的他参军入伍,当了4年空军地勤  相似文献   

16.
正自从去年家里喜提二娃,我和先生就再也没有出远门旅游过。两人安静地待在一起说说话都是奢侈,要么有大娃的"十万个为什么"乱入,要么被二娃的屎尿屁强行中断。就连看个电影,也是趁孩子们睡着,两人轮替着出门。他说我是睡在他上铺的兄弟,我点点头算是坐实了这层关系。一个周末的早上,老妈扔出一个麻布袋,对我们说:"你们不都说想出去透透气吗?去呀,去买菜。"看着书桌边读了半小时依然背不出课文的老大,以及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我的几个叔伯,要么是医学科研的领军人物,要么在医学院担任要职,除了父亲——一个默默无闻的爱尔兰乡间医生。由于母亲早逝,我很小就被父亲送到伦敦的叔伯家轮流寄养。在别人眼里,我聪明勤奋,从医学  相似文献   

18.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①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9.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路上的石头     
正国王费迪南决定从他的十位王子中选一位做继承人。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大道上放置了一块"巨石",任何人想要通过这条路,都得面临这块"巨石",要么把它推开,要么爬过去,要么绕过去。然后,国王吩咐王子先后通过那条大路,分别把一封密信尽快送到一位大臣手里。王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费迪南开始询问王子们:"你们是怎么把信送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