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李存山著《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一书于2020年1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为"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所收文章有《"知人则哲":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国学与中国哲学》等;下篇主题为"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的一生不仅属于哲学,而且也属于中华民族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他一生的哲学探索,始终在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化亦即现代化事业寻找理论依据。从冯友兰早期哲学著作《天人损益论》对三种哲学的区分,发展到三史六书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探索,乃至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于洪秀全、曾国藩的独特评价,以及最后第八十一章对于仇必和而解之客观辩证法的强  相似文献   

3.
廖钦彬 《世界哲学》2016,(4):95-104,161
井筒俊彦在《意识与本质:寻求精神式的东方》中以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深层意识作用及其存有论(本质论)为基础,建构了自身的意识哲学体系,并试图以该哲学让东西方哲学思想中各种有关意识与本质(存有)之论述进行对话。本文在介绍了井筒的学术与思想背景后,概观了井筒意识哲学脉络中的意识与本质这两个结构性的概念及其主张;接着,分别探讨了他在建构自身意识哲学的过程中,如何消化禅思想与伊斯兰神秘主义哲学。最后本文评价了井筒意识哲学的后现代意义,并指出该哲学无法解决当代知识生产与伦理实践的问题点。  相似文献   

4.
〔孟宪忠,1953年生,河南清丰人。1978年入吉林大学学习,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时代评论》副主编,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砂》(上、下卷)主要撰稿人之一,还著有《思考世界的十个头脑》(合著、已出版)、《时人的沉思》和《实践辩证法导论》(待出版)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问:近来读到你谈人学、人的问题的一些文章,能否结合你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我国哲学改革、发展的看法? 答:可以。我对哲学发展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我国哲学应在20世纪哲学意识的大背景下来确认自己的发展取向。我国近10年来的哲学研究过程,就是一个自觉不自觉地捕捉20世纪哲学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站在20世纪哲学意识水平上来建设中国当代哲学的过程。问:你现在假定了20世纪有它自己的哲学意识,而且要求中国哲学以20世纪哲学意识来作取向参照,那就请你详细谈一下20世纪哲学意识的内容和特点吧!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哲学从不拒绝批判。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澄清事情的真相和边界。所以,哲学确立自己的批判意识就是确立自己的边界意识。我们当下的哲学也有边界意识,这种边界意识主要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划分边界。其实,哲学的边界意识更重要的是确立人生在"世"的边"界",在真假、善恶、美丑之间进行批判性的划界。  相似文献   

6.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然而,人类要真切地达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观察、识判、解决一切现实难题的理性工具这样一种意识境界,尚须要作多重的现实努力。  相似文献   

7.
哲学进步与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素 《现代哲学》2001,(2):41-47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有现代化的哲学。造就现代化的哲学,就需要哲学本身具备现代意识,突出现代意识特征。这对促进哲学进步甚为重要。哲学现代意识,从现代性的角度上讲,其完整意义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对传统哲学意识的时代性突破、批判、扬弃和超越,在哲学的质态中包容、传承和改造传统理性的形式和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理性意蕴下创造新意境、开辟新天地,展现新形态;二是从相对单一的、迷信的、宿命的、教条的盲从或凝固化、模式化甚至是曲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的概念在前中国哲学时期,就已在巫-礼文化的背景下,以模糊和野性思维的状态,存在于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之中。这三种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都可以追溯到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借助文字符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民族共同体中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意识并升华为概念,进而必然要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来。与巫-礼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哲学的意识与思维活动更多地保留了前综合意识原型与原始思维的活性,因而更具有隐秘的中和性与强大的扩充性。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医学哲学以西方意识哲学作为元哲学并藉此建构了医学哲学的理论体系。在意识哲学的言说中,没有为身体感受留下空间。身体哲学关注身体本身和身体感受,更具有适合作为医学哲学之元哲学的学术身份和地位。身体范畴是标志生命体整体存在的最基本的、最深刻的医学哲学范畴。健康和疾病的一般问题本质上是属于身体哲学场域的话语,病患感受是患者身份的标志,对身体感受的诉求是患者的基本表征。身体健康与身体感受的一般问题是医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及言说语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的走向问题,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问题,而是与哲学从业者的自身问题意识相关联的问题.如何真切地把握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及言说语式,不仅为哲学的反省提供一个切近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如此的反省自身就已经是中国哲学的现代生成.今天我们由此来反思中国现代哲学,就旨在以一种切题的方式来规范现代中国哲学的生成,以避免中国哲学在问题的混乱和言说语式的错置中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冲击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所遭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事件。现代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案必须在中国文化的自我反思历程、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精神层面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直言之,现代中国哲学诞生于“承认的斗争”,诞生于中国文化的苦恼意识。如果说“五四”的彻底反传统主义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之自我意识的怀疑论阶段,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之自我意识的发展,现代新儒家基本上超越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阶段,但仍不免在苦恼意识中挣扎。中国文化要真正克服苦恼意识,必须直面西方文化的理智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中国哲学作为一种诠释方案是极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吕嘉 《哲学动态》2008,(2):9-12
当代中国哲学的首要问题是现行学科制度问题.不合理的一、二级学科划分,一是导致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内部的学科壁垒,中、西、马"三足鼎立";二是将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格式化"为各个二级学科的问题意识,使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日益脱离社会的现实需要.改革现行哲学学科制度与"构建中国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必然.目前需要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围绕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并以其为精神归宿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各学科间展开对话、讨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的编纂,是一项既有时代价值又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工程。中华民族经过了近一百八十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迎来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中华民族只有总结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成就,才能并肩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为此,我们须要编纂一部汇集中外古今哲学典籍的经典集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哲学思想的精粹。哲学是思想的花朵、文明的灵魂、精神的王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哲学卷》)编委会成立暨撰稿人大会于今年三月九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地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我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意识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概念在一种宇宙论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因为柏格森哲学有一种宇宙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陈壁生 《哲学研究》2022,(3):74-83+126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研究中的问题。对今天“做中国哲学”而言,经典意识与文明意识非常重要,经典意识意味着回到本源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哲学创造的资源。文明意识意味着,在文明立场中保持哲学面向本源问题的普遍主义品质。经典与汉语,构成中国文明的主要形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做哲学”,其表现形式事实上便是“做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8.
张天舒 《哲学动态》2023,(10):115-123
<正>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和合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退溪学会理事,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新人学导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哲学论》《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和合生生论》《和合学与人工智能——以中国传统和现代哲理思议网络》《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中国哲学元理》《周易思想研究》《帛书周易注译》《宋明理学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李退溪思想世界》《戴震哲学研究》《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张立文文集(韩文版,共38辑)》等。  相似文献   

19.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表现为哲学。我们撰写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给中国哲学史定义为“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这个看法提出已有十年,现在仍然没有改变。根据多年来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经验和走过的曲折道路,深感考察中国哲学不能仅限于哲学本身,如果能把视野扩大,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度来考察中国哲学,可能看得更清楚些。  相似文献   

20.
燕连福 《世界哲学》2009,(3):156-160
张再林先生在其《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做了一种崭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从意识哲学的视角不可能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这种阐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宇宙观、宗教观、伦理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彻底的“身本主义”特质;这种阐释给我们的当代启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隐身于世界”而是“挺身于世界”的哲学,其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身道合一”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