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以往关于中国人社会行动(行为)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人"与"事"是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变量,并从基本关系、问题性质、责任结构、共事经验四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本文将时间视角引入对问题的分析,指出上述四个角度都具有时间的性质,从而提出"多元嵌套结构"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最后形成关系-问题-责任-经验四位一体的影响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多样化或多元化。下面所谈的 ,只是其中可能的一种。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 ,我主要想谈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 ;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问题 ;四、方法论的问题。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哲学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学说、体系 ,这些学说和体系在哲学史的研究中往往主要被理解为历史的存在。然而 ,按其本来意义 ,它们首先是历史上的哲学创作 ,是出现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原创之论。以中国哲学而言 ,历史上一些重要哲学家所立之说 ,就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李学忠在《回族研究》2003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伊斯兰教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其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人与真主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二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三是调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同样起着积极作用:一、强调爱国主义,维护团结统一,反对分裂;二、“命人行善,止人作恶”;三、提倡孝敬父母、夫妻互敬、邻里友善的家庭美德和仁爱思想;四、提倡济贫扶弱、互助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五、树立诚实守信、公正…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生态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实质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在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理念, 因而, 其内涵应在各种关系中来揭示。以人为本具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第一,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就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同代人来讲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人来讲就是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第二, 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 就是既努力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又积极创造人们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 就是注重社会…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界对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初起阶段.从目前已有的相关成果来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农村经济伦理的含义与研究内容;农村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系;农村或农业经济制度和政策的伦理剖析;农村经济伦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相应对策等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学理归结,某种程度上能够催生中国农村经济伦理学的萌芽、成长与发展,对厘清与疏解当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伦理困惑、推动与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道教戒律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以"道"立教,以"道"化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所具有的深邃的生态智慧,在推崇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一些西方生态伦理学家认为,道教思想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在道教的各种戒律中,对于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重温这些戒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论文包括四个部分:(一)、关于保护动物的思想;(二)、关于保护植物的思想;(三)、关于保护水土资源的思想;(四)、道教戒律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8.
反思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仲元 《学海》2005,(5):176-180
90年代初从西方传入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认识、诠释和评判中国历史与现实提供了新视角。但该理论并没有完成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核心概念包容性太强、界定不清;二是在实际研究中以西方历史为坐标标注中国历史与现实而忽视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三是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时空和研究层面过于狭窄、学术成果片面;四是中国论者所提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说”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主要集中于生产力和人的尺度。这是从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说的。文章从存在论内涵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哲学革命,分析了存在论角度被遮蔽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存在论意义:反映了哲学对于存在论问题解答模式的历史转变;评价尺度是辩证的、生成的标准;体现着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表征人的生存状态,彰显的是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60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四个主题与三个问题探索上.这四个主题是: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渊源与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研究;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研究;国外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启示.三个争鸣与思索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教育是平民教育还是圣贤教育,如何实现与中国传统儒家"学为圣贤"道德教育思想相融通;公民道德教育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社会既然是公共生活领域理性化的价值生态,公民道德教育在方法择取上,如何处理好理性化教育模式与情感化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实践。第二种基本形式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活动。因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人与人的主要的(并非一  相似文献   

12.
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周慧超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进取与创造精神。创造范畴揭示和表征着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主体是人在实践中自己创造的结果。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即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通过自觉的、有目的活动创造对象世界,同时也造就着自己的主体地位;(二)主体是创造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人在世界中处于中心地位。人通过实践活动在对象中打下自己的烙印.创造属人的世界;(三)自然界不仅仅是一个自身的存在。人凭借自己的创造使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一种天然的存在状态逐渐变成一种再生产出来的东西,这也即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创造范畴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从主体出发,承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第二,历史批判的特性。创造概念蕴含着主体对于对象的价值关系,主体要对对象和自身作出评估与选择,以确定自己的活动目的和方式,并以此来保证人对外部世界的创造效应;第三.不断革命性。这里的革命指现实世界、社会结构和人的发展与存在方式三重变革;第四,实践改造的特性。这是创造范畴的本质特征。实践改造性是人化世界一切关系得以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原生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创造的能动原则的生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素质提升,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本文将对我们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留守与流动,哪种处境对儿童的发展更有利;流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机制;留守环境下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以及改善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问题的影响机制。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之间关系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从世界观、辩证观、实践观、价值观等富有意义的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从思想理论到群体实践、西方社会到中国社会、社会革命到社会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前者对后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既是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的哲学理念。1.这一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结构中考察,正确阐明了人与自然双向作用和双向建构的对立统一关系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多维视角,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自然与人相比较永远具有客观性并处于优先地位。马克思指出,人有两个身体,一个是他的有机身体即血肉之躯,另一个是无机身体即外部自然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社会技术”问题日益受到中国哲学界的关注与重视,认同、使用与研究“社会技术”的学者和成果多了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指出:“社会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问题,它认为存在一种与自然技术相对的社会技术,把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等原本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看成一种技术现象,统摄在社会技术的范畴之下,它为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应答方式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思路。”(刘大椿,第441页)中国科学院李伯聪教授也认为:“哲学工作者是绝对不能忽视对社会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的……如果没有相…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讨论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1988年5月16日至21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结构问题;三是生产力标准问题;四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客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期论坛的四篇论文,可以说都是从某个角度谈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审美关系问题。李健夫先生的论文倡导的科学主体论美学,基本点就在于立足人类现实生存的整体研究;徐大卫先生的《艺术与科学》,比较研究了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和人格建构;王祥博士的《自然审美可否标准化》,刘成纪先生的关于写生的谈话,其中心都是阐释人对自然世界、对社会人生审美感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 ,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 ,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一、什么是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研究社会历史 ,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的朴素的真理 :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组成的 ;人是一种有机生命体 ,人要生存必须吃、喝、住、穿 ,所以提供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20.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7,40(6):1518-1523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人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受社会文化和历史制约的。当今西方人格心理学不是普世的人格心理学,它虽然有多种定义,但其核心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注重个人所肩负的社会义务、历史责任和道德价值,强调个人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独特性。人格研究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心理学,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并支持学生厘清概念,深入中国实际,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格的中国化研究;鼓励师生学以致用,优化人格,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