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爱克哈特生活的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神学达到高峰、已近没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爱克哈特作为多明我会的神秘主义者,将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融会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而高度灵性化的、以"成形-教化"思想为基础的"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神学。在源远流长的精神历史里,爱克哈特的灵魂火花、教化循环和神人合一的构想,是德国早期教化观念起源和转化的重要背景。他的教化观念蕴含着一种时代精神的转变,架起了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到德国古典观念论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贾虎林 《天风》2001,(9):18-19
神学反映了教会的思想活动,那么神学思考在教会生活中起着哪些核心作用和灵魂作用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神学思想建设在办好中国教会的道路中到底起着哪些“核心作用和灵魂作用”。 一、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有助于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教会之间的关系,使中国教会始终不渝地走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道路。 爱是上帝最基本的属性,圣经说“神就是爱”(约-4:16)。从旧约到新约,不单显明了神对人类的大爱,更显明了神要求人类回应他的爱——要爱神爱人。在马太福音22章37-40节中,耶稣把圣经的教训简单归纳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4.
欧洲哲学一直保留着质询宗教神灵本质的传统。在启蒙运动时期,这种反神学的思潮成就了众多宗教哲学流派。到启蒙运动后期,无神思想的繁荣却发生了巨大的分野。黑格尔直接将神圣性赋予人而消解了神,但是神圣的人终是走入神秘之境。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更多关注于人的自然属性,这种感性、表象的理解把复杂的理性思维又让渡到宗教语境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无神论宗教观深受以上学者的影响,但同时,他们找到了批判宗教的新的进路,它既不同于黑格尔的以实现人神圣性的自证,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简化人复杂属性的阐释,它是从最原初的人对自我认同的渴望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5,(10)
<正>诚然,神学与处境之间的关系向来是神学工作者相当重视的问题。根据毕文斯(Stephen B.Bevans)的理解,在现今的处境下,神学必须是处境性的。毕文斯认为,不论是神学能否适应当下的经验、地方教会的身份问题、社会科学对现今处境的理解等外在因素,还是基督教的道成肉身观念是否可以让整个世界不同民族都理解、圣礼的观念、神圣的  相似文献   

6.
朱丽晓 《宗教学研究》2006,7(2):203-207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思想家,是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本文着眼于尼布尔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人的自由、罪与爱———的分析,并简略地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罪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确定了罪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人的自由又展现出爱的可能性。在尼布尔思想中,人的自由、罪与爱三者彼此纠缠,处于巨大的张力之中。  相似文献   

7.
爱的变奏     
赖辉亮 《世界哲学》2009,(2):115-125
在西方文化史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形态中,对爱的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在希腊神话中,爱是以欲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自我欲望为中心的爱,它的特征表现为对外在对象的占有。在希腊哲学中,爱主要以智爱和灵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中心的爱,它表现为对外在世界的探求与自我灵魂的净化。在基督教中,爱是以圣爱的形式出现,它是一种以人的信仰为中心的爱,是一种超自然的爱,表现为爱上帝和爱众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爱是以情爱的形式出现,它从人的自然情感出发,因对方的可喜性质而欣赏,是一种欣赏式的爱。  相似文献   

8.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却拥有一份各不相同的生活,我选择了宗教生活。恋爱、结婚、生育这似乎是每个人生活的必然轨迹,但我却超脱这一轨迹去享受无形的爱——基督的圣爱。我爱着他——耶稣,他也爱着我,我为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抛弃了一切,跟随他传播福音。每当我在海边徜徉,在公园小憩,或在郊外远足,或在雨中漫步,时时刻刻我都享受着他的爱——圣爱。我弃家修道了,为了能更深一层地体验享受这份爱——耶稣的爱,但却有不少人对我表现出强烈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如火之爱     
卢芳 《天风》2006,(2):34-36
所罗门的雅歌,被称为基督徒的恋歌。它用新郎新妇的爱来表明耶和华神与他的子民之间的爱。圣经中多处有类似的比喻,用爱情来表示基督与教会的爱,“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1-32)。有人说:“没有音乐,生命是一种缺憾;没有爱,生命就毫无价值”,这是真实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母爱的怀抱中生活,在父爱的呵护下长大,在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手足之爱的环绕中成人,人的本性里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和渴望。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向往纯洁、幸福、美好的爱情。世上所有的爱中,男女之间纯洁忠贞的爱情是最崇高、  相似文献   

10.
爱的上帝     
刘雪松 《天风》2003,(8):44-45
上帝的爱与人的爱之间必当有所交流,不然所有有关上帝爱的思想与言论,都将是空洞的。 上帝是爱,此爱不受时空的限制,乃在时空之上,从永世降下而进入上帝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11.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1])为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神学家,与弟弟查理(Richard)在神学界都享盛名。尼布尔主要探讨基督教伦理学,一生关怀社会变迁,除早年在底特律牧会,为工人争取权益,大半生在纽约协和神学院教授基督教伦理学。1.思想背景雷茵霍·尼布尔经常被人看为欧洲新正统主义(neo-orthodoxy)的美洲版,事实上他所开展的基督教实在主义(Christian realism)与上述的神学理论没有很大关系。他的神学对伦理特别关注,因此他与巴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人们进入了自启蒙运动所带来的自主性衍生的让人捉摸不定的神学困境。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卡斯培所著的《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关注的是在现代处境下如何看待上帝与信仰问题。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卡斯培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发展本身及其所呈现的问题对神学提出了新的需求或挑战,但是另一方面他仍然强调神学性的神学(在基本教义与神学命题上要与传统相符合)。道成肉身的语言存在与爱成为卡斯培诠释上帝观念,走向神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何宝申 《世界哲学》2016,(3):121-129
"神秘主义"泛指人与超越本体结合之神秘经验的学问和实践,普遍见于世界各大宗教传统。本文首先批判神秘主义的三种研究路径(神学、心理学和哲学),进而针对其哲学问题和研究方法提出两个论点。第一,实在,语言和心灵是神秘经验的构成性要素,因此在解读个别神秘主义文本时,要注意这三者间的特殊关联方式。第二,否定神学是用来获取神秘经验的特殊策略,但不同的神秘家运用了不同的否定神学,这导致以下悖论:诸多神秘经验彼此既相同又不同。因此采用否定神学的神秘主义,其合理性取决于此悖论能否被解决,而神秘主义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探讨该悖论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张才彬 《天风》2002,(7):60-60
口说“感谢神”,对于每一个信靠耶稣基督为主,被十字架圣爱所征服的人而言,是应该的,也是一个新生命的必然反映之一。但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它应由心发出,心被恩感而有的见证(西3:16),它是生命里头流露出来的赞美,是心弦被圣爱的弹奏,是信仰生活内容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纵观今日教会的现实,却并非如此。下面笔者将一次因“感想神”而引发的的伤害谈一些感想: 去年寒假期间,也真的感谢神的带领,得着一次与长年不去礼拜堂过宗教生活的信徒交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信徒变成这种现状,从他们的提问中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除了他们本身对信仰认识上的不足之外,其中最让人感到惊讶的,并非如某些人所言“爱世界”,而是在今日教会中有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周冬梅 《天风》2007,(5):16-17
神超越的生命和神圣的爱,能使所有在基督身体里的肢体都被接纳为平等友爱的一家人,能彼此相顾,搭配侍奉,荣神益人,超越一切的贫富贵贱和嫌隙隔膜。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早期爱尔兰基督教哲学家约翰·司格脱·爱留根那(约公元800-877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将希腊神秘主义作家如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的作品翻译成拉丁文,而且还在于他在其巨著《自然的分类》中所构建的一个包括上帝与自然的宇宙论。爱留根那将神圣自然视为超越于所有存有与非存有的"无"。"创造"被视为这种超越的无以存有的形式的自我显现。爱留根那将人的心灵也看作是避免所有限制与定义的无的形式。其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包括埃克哈特大师在内的中世纪晚期的神秘主义者。爱留根那的思想早已被用以与佛教相比较,而我将通过本文来探寻这种比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胡晓光 《法音》2006,(1):20-24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等等,这都是从主客关系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主客二元的对立,是人们的常识性认识,然而从本体论角度考量,产生二元对立的根源是什么?最终如何统一或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这是西方哲学乃至神学十分关切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科学也有力图解决此问题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赵紫宸(1888—1979)在1925年底撰写的《耶稣的人生哲学》等为文本依据,讨论他早期神学中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他提出上帝、耶稣、人共同都以“人格”为本质规定性。这种人格论哲学,一方面展开在赵紫宸对耶稣之人格上帝观的理解中,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人神人格同性论中。赵紫宸把上帝诠释为一种观念性的人格存在,历史上的耶稣是对此的一种人格性的彰显,而人的使命就是在效法耶稣的人格日新中建立自己的人格。文章指出,这种人格论哲学,最终否定了上帝的神性、耶稣的基督性,无意识地在中国教会里以“非上帝”即“否定上帝”的方式,呼应了同时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05,(4):56-56
·普世教会举行神学和解放的世界论坛 1月21日至1月2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80位神学家在巴西的愉港(Porto Alegre)举行了关于神学和解放的世 界社会论坛(World Social Forum)。论坛的主题是"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此 次世界社会论坛由世基联和几个拉丁美洲的普世组织合办,为明年的世基联大会作准备。明年2月世基联大会 的主题是"神啊,在你的恩典下改变世界"(God,in your grace,transform the world)。巴西圣公会的Or lando Santos de Oliveira牧师说:所指的另一个世界,不是超出现在的,而是现在我们存在的世界,他强调 要把神学应用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我们要在处身社会中,使新宗教和社会运动对话。"古巴的基督改革宗长 老会总干事Ofelia Ortega牧师强调在改变中,人需负的责任。她说:"我们的任务是完成神的爱,而神的爱是基 于恩典和改变世界的正义。"她把世基联的主题略作改变来表达她的看法,变成为"神啊,在你的恩典下,帮助 我们顺从你的呼召,成为改变这世界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