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潘桂明先生所著《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一书已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积作者十年研究之心得,洋洋四十余万字的佛学专著,详细剖析了中国禅宗思想形成、发展、变质和衰落的全过程,成为迄今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禅宗思想史,故自出版之日起,就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禅宗是我国众多佛教宗派中的一支,也是最为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支。在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与传统儒家学说、老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禅宗历史的研究是当代“禅学热”中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几年来,已经公开出版的专门论述禅宗史或禅宗思想史的学术著作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这些著作中除了少部分是以往著作的重编新印和海外著作的翻译翻印之外,大部分是十几年来国内学者的新作。就它们的内容来说,有的论述禅宗的整个历史,如潘桂明的《中国禅宗思想历程》和杜继文的《中国禅宗通史》等;有的考察某一历史阶段的禅宗,如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魏道儒的《宋代禅宗文化》、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等;有的探讨禅宗的某个人物、流派等个案,如刘泽亮的《黄檗禅哲…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之初,随着中国敦煌经卷中一批禅典籍的发现,禅宗研究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致使禅学与禅宗成为二十世纪的“显学”。一批中国禅学、禅宗的思想通史、断代史研究专著(如宇井伯寿的《禅宗史研究》、《第二禅宗史研究》、印顺的《中国禅宗史》、杜继文、魏道儒的《中国禅宗通史》、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潘桂明的《中国禅宗思想历程》、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麻天祥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等)反映了近百年来禅宗通史、断代史研究的方法的多样性和在不同向度上深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对禅宗思想代表人物的个…  相似文献   

4.
禅宗教引方法析论——评铃木大拙的分类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有“世界禅者”美誉的铃木大拙 (D.T.Suzuki) ,毕生致力于禅学思想的发扬。他的著作丰富 ,译述俱备。他把《大乘起信论》、《楞伽经》、《六祖坛经》等重要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语 ,又撰写了一系列介绍禅佛教的英、日文著作。在禅宗研究的学者之间 ,特别是不少西方学者 ,往往视  相似文献   

5.
禅是什么?可能不会有统一的答案。但禅源自何处?大家的回答可能会不约而同。即,禅来自东方的佛教,来自印度与中国。如果问,中国佛教最具特点的宗派是哪个?答案可能也会是普遍的共识:禅宗。禅宗被认为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而中国佛学的特质也在禅。禅与禅宗显然不能划等号,但两  相似文献   

6.
《禅宗全书》简介台湾著名佛教学者蓝吉富教授主编的《禅宗全书》是中文禅宗文献的汇集。分为史传、宗义、语录、清规、杂集等五部,共收集六世纪迄二十世纪禅宗典籍五百七十余部。凡一百册,外加总目索引一册。其中,以语录部最多,史传部居次,是迄今为止,中外各国收录禅宗典籍最多的禅宗类丛书。《禅宗全书》所收内容分藏内禅籍和藏外禅籍两类,所谓“藏内”,即系指收在各版大藏经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主编、徐荪铭任副主编、6位中青年学者合著的《禅宗宗派源流》一书,今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八·五”规划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共65万字,分14章,对中国佛教禅宗各宗派,按禅宗之源、达摩至慧能、南北分灯,一花五叶及近代传承(包括圆瑛、太虚、虚云、来果、正果、明真、印顺)的顺序,以般若为红线进行贯穿,是国内外近年来系统研究禅史的著作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力作。该书的一个特点,是以般若为红线,贯穿六个统一,即五味禅与一味禅的统一、经教与实证的统…  相似文献   

8.
“佛教至明代,一些执着印度佛教和经院哲理浓厚、修行方式严苛的教派都趋向衰微,唯识、华严、律宗、天台,若有若无,奄奄一息,而禅宗和净土尚盛”。“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这恰好反映了明代佛教的情形。在今本《西游记》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这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大量禅宗术语的运用上,“禅宗”、“禅林”、“禅院”、“禅堂”、“禅僧”、“禅关”、“禅诗”、“禅心”、“禅”等字词,在文中随处可见。《西游记》不仅通篇充满了“禅”字,还大量的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公案,这些历代以来的公案,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文章大大增…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宗派——禅宗。禅宗与天台宗、华严宗一样,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将追求出离生死、超脱轮回以达到涅槃寂静的传统宗教目的,在理论与实践上转化为当下主体在人间建设佛教,以成就佛道的自身实践。换言之,禅宗将成佛的路径转化为带有儒家式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贤人格之道,从而使其人间佛教的意蕴在当时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得到彰显,并达到一个至高点。  相似文献   

10.
禅宗思想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融合后并以佛教思想为主旨的中国化佛教思想。禅宗在"见性成佛"中所达到的本我境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作为意识主体得到的不是客观理性的深化认识,而是情感净化后满怀欣喜的感性认识的升华。禅宗思想对我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略论楞伽师、楞伽经与中国禅宗洪修平孙亦平本文对楞伽师的形成与发展、《楞伽经》与楞伽禅的关系、楞伽禅向禅宗的过渡等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认为楞伽禅中的如来禅一支之所以发展为中国禅宗,既与其特殊的传承有关,也与其自身的特点密切相联,特别是融会楞伽心性论与般...  相似文献   

12.
永明延寿强调万法唯心,力图“一心为宗”,进而提倡祖佛同诠。但是,他受到宗密思想影响,针对当时佛教,特别是禅宗片面强调自修自证,有些禅师乱讲佛法,所以,提倡禅教一致思想。其实禅和教表现的方法不同,但本质上也没有不同,禅教一致的立场,仍然是禅宗的角度。《宗镜录》的核心内容是“一心”,以“一心”统一了中国佛教中禅教与诸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佛、道、禅均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由于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风采,引动了千万人之心,社会上兴起了阵阵“禅宗热”。然而,观览书市上种种谈禅之书,或“禅外说禅”,泛泛而论;或大量翻译日本学者的论禅之书,未触中土禅法特质。如何把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放到中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禅学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读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李作勋怀海波洪修平先生继《禅宗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书后,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新著《中国禅学思想史纲》(以下简称《史纲》)。这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禅学思想通史。该书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印度禅到...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1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禅学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活初,以“禅宗与中国文化”为主题,以“东山法门”为切入面,对禅理、禅法、禅风、禅史、禅文化以及禅学研究方法、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应等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学术探讨。为了全面展示将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最近武汉出版社出版了由萧、父、黄钊主编的《“东山法门”与禅宗》一书,该书分“东山法门论”,“禅宗精神论”、“禅史禅法论”、“禅与中国文化论”、“禅学研究述评”…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佛教学者蓝吉富教授主编的《禅宗全书》是中文禅宗文献的汇集。分为史传、宗义、语录、清规、杂集等五部,共收集六世纪迄二十世纪禅宗典籍五百七十余部。凡一百册,外加总目索引一册。其中,以语录部最多,史传部居次,是迄今为止,中外各国收录汉文禅宗典籍最多的禅宗类丛书。《禅宗全书》所收内容分藏内禅籍和藏外禅籍两类,所谓“藏内”,即系指收在各版大藏经中的禅宗文献;至于“藏外”则是指以外的坊间本。此处的“藏内”本主要取自《 续藏》、《嘉兴藏》与《大正藏》,少数取自《普慧藏》、《频伽藏》、《金藏》以及《龙藏》。 中国大陆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智诜、净觉、慧忠三家有关《心经》的注疏为例,探究初期禅史中禅宗的解经思想,同时也以大颠的《心经》注与唯识宗学人窥基的《心经》疏为例,分别考察初期禅流变为"古典禅"时期,禅门解经学的变化,以及禅宗与义学在经典释义方面的区别。本文的研究旨在表明,中国中古禅宗与经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变的,需要重新反省过去禅史研究中某些过于简单化与化约论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新著《唐五代禅宗史》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唐五代是禅宗成立、迅速兴起的重要历史时期。很多被后世禅宗奉为“祖师”的代表人物的活动和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佛教和社会思想文化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然而迄今中国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唐五代禅宗成立和兴起的断代史专著。《唐五代禅宗史》的出版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中国佛教史和唐五代思想文化史的内容。一、全书结构和内容中国禅宗史从整体上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一、禅宗兴起时期,隋唐至五代;二、禅宗兴盛时期,两宋;三、禅…  相似文献   

19.
王维乃唐代山水诗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唐代文人画发展及兴盛的历史先河,同时,他将佛教禅学文化与诗歌艺术完美相结合,于诗歌文学中融入自己对于佛学禅宗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字字入禅的禅境诗。这意味着中国禅宗美学思想自唐代王维起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20.
唐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络绎不绝,他们取经学禅,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日本入唐求法僧对日本禅宗的影响,对研究和认识入唐求法僧以及日本佛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入唐僧最澄和圆仁学习以及接触的中国禅来考察其对日本禅宗的影响,认为最澄和圆仁对禅宗在日本的确立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