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忘言守,:指先天内,非后天呼吸之气。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谓意守。内丹养之道,在于除去一切思虑念想,返还于先天境界,方可涵养先天之。欲入此境,必须忘去所谓意守,一切大静,直入坐忘境界。如此则外想不人,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兵不散,而得涵养于丹田之中。一说"忘言"二字为一义,即要纸忘一切文字语言以"守"之,因为一切后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语言描摹之,惟其如此,才能入于无形无象之先天境界。虽曰"忘言"而"守",其实无守。二者似有分别,其实相通,皆不主张用意死守,而倡无为自然,以养真而。*除心为不为。…  相似文献   

2.
王孺童 《法音》2005,(5):23-29
别时意趣,作为佛陀方便说法的四种意趣之一,其与净土教之间的论争,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容与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别时意趣的本义,而且更有助于正确认识净土教思想。那么,什么是别时意趣?别时意趣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就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一、意趣与四种意趣(1)意趣意趣,简称为意,指佛陀说法所别有之言外之意。世亲《摄大乘论释》(陈本)卷六:“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为意。”《摄大乘论释论》(隋本)卷五:“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摄大乘论释》(唐本)卷五:“谓佛世尊,先缘此事,后为他…  相似文献   

3.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4.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刘勇 《中国宗教》2018,(3):72-73
“素仁格”之“素仁”指海幢寺方丈素仁和尚,“格”指其盆景风格。素仁和尚之盆景,因其风格迥异流俗、独树一帜且极富禅意,对中国盆景艺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后人遂以其名字为其盆景命名,雅称“素仁格”。“素仁格”虽形简但意足,虽意淡却有味,空而不虚,寂而不枯,气质高古,意境空灵,充分表达了禅者清净洒脱的气质和风貌。盆景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展示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它起源于中国,最早是由盆栽发展而来。盆景移自然之象至寸方之地,  相似文献   

6.
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一词是希腊哲学用语,苏格拉底第一次看到此词之后,一生有着巨大的转变。有一种力量促使他不断去思索、反省……这是他今后成为希腊古典著名自然哲学家的根本之所在。保罗在“认识你自己”上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界,他说:“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自己  相似文献   

7.
感情信息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性思考一:绘画艺术与感情信息 画家的创作感情是以他特有的绘画语言来表达的。绘画语言传递的感情信息,是画家在创作时所倾注在作品里的感情层面的内涵。绘画语言与有声语言迥然不同。有声语言的感情信息的编码是顷刻瞬息的事,而绘画语言感情信息的编码过程却颇为复杂。从创作冲动到落笔构形再到润色修改辍笔完稿,其所需时间,短暂的固然也有,更多的却漫长得多。东晋顾恺之画《维摩诘像》“闭户往来一月余”才“及开户,光照一寺”。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寺观壁画“凡三百余间”,“落笔风生为天下观”,然而所耗岁月却难以日计了。  相似文献   

8.
<正> “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说是孔子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他自称是在七十高龄才进入这一境界的。但这句话在孔子那里,不仅具有伦理意义,而且也具有世界观、人生观和认识论的意义。因为它涉及到了主观和客观、个人意志活动和客观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通常看法,从心所欲和不逾矩,似乎是对立的东西。从心所欲,意味着自由活动和为所欲为,而作为社会规范的矩,则意  相似文献   

9.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正>书法中的简约之美,可欣赏的层面较多。如李叔同的楷书,恬淡静穆,自由静寂;于右任的草书,纯任自然,真力弥漫;吴昌硕的篆书,峭立古拙,力猛意酣,等等。一个成熟的书家,无论点线变化、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等,都会融入个人的思考与情感。乃至到一定境界,则会生发更多的自然情调与韵味跃然纸上。换言之,书法作品到最后,最应体现的是自然之意与简约之美。那么何为书法的简约之美?把字写得烂熟,从古至今一直不乏这种现象,姑且称之作“匠”。直至最后如同一台书写的机器,肌肉形成记忆,  相似文献   

11.
我嗜杯中物。喝酒的佳境即是“半梦半醒之间”。人太清醒了,缺乏一种朦胧的意趣;而太混沌了,又会丧失一种感知的欣悦。所谓陶醉,便是那种似真似幻的境界。逢酒必醉的叫“酒鬼”,畅饮不倒的叫“酒漏”,这只能算作一般酒徒。酒喝得豪情万丈、众人皆醉已独醒的叫“酒魁”,可这还不是至境。酒之圣者名曰“酒仙”。飘飘欲仙即“半梦半醒”之状态也。“梦”,是浪漫主义;“醒”,是现实主义。我们做人就要懂得“虚”与“实”结合的妙处。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五处自然皆是主谓结构词,自然之自、然在每一语境之具体指涉各各不同,自然的语义与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亦相分殊。道、德之自然具有“施受同体”的特点。人、地、天遵循对象性效法逻辑,道遵循自为对象的效法逻辑。道之无限的自然体现在道与其自身的存在关系和道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关系两个层面,但这不是道之无限自然的全部意涵。万物与百姓只有存在论而不是创生论上的有限的自然。君王无为是百姓自然必备的前提,百姓的自然是其意志、感性理性心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展开,百姓的自然可以接受君王的“辅”,却拒绝“为者败之”的“为”。《老子》划定了百姓自然的边界,百姓所有的自然都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13.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中国道教》2003,(2):19-22
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此美善相乐…  相似文献   

14.
从“命运”到“境界”——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命意辨正黄克剑一、命运:悲剧时代希腊哲学的主题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萨哥拉以至德谟克利特,所谓古希腊哲学的前苏格拉底时期,正是希腊悲剧在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那里达到鼎盛的时期。称这一时期为希腊的悲剧时代是贴切的,然而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否也曾有过足够动人心魂的悲剧情怀呢?尼采写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一书,但他所作的与正统的哲学史家意致略异的探索,也许对高卓的智慧的诉求更多些,而问题却在于沉重得多的生命的寻问。泰勒斯是第一个断言万物有其“始基”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文章中,“中心思想”亦称“主题”,是个充满活力的重要概念,传统的文章理论中谓之“意”或“主脑”。《东坡文谈录》说:“天下之事散在经传子史中,不可徒得,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意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相似文献   

16.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荀子天论思想中的“天人之分”指的是天与人各自的职分、名分,并不含有“天人相分”之义。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是这种自然属性却淹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荀子正是利用了关于天的粗糙表象阐述天的神秘属性的。荀子虽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又对“制”的范围做了很多限制,像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荀子的天道观也没有摆脱天命论的羁绊。他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能引申出“人定胜天”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94,(3)
看话头做工夫,最是立脚稳当,悟处亲切。纵此生不悟,但信心不退,不隔一生两生,更无不获开悟者。或三十年二十年,末即开悟,不须别求方便,但心不异缘,意绝诸妄,孜孜不舍,只向所参话上,立定脚头,拼取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谁管三生五生、十生百生,若不彻悟,决定不休。有此正因,不患大事之不了明也。病中做工夫,也不要尔精进勇猛,也不要尔撑眉怒目,但要尔心如木石,意若死灰。将四大幻身,撇内地有世界之外。由他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无人看也得;香鲜也得,臭烂也得,医得健来,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得。如是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 当晚明衰世,刘宗周一生在政治上并无大的作为,但在学术上却有相当高的造诣。他的全部学说,以“诚意”为根基而以“慎独”为宗旨。本文论述其心学体系的理论构成及各理论间之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意念内涵的界说在总体上,宗周之学是当阳明末学流于种种弊端之后而在学理上对其提出的某种匡救。他评论当时学界说:“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亦用智者之过也。夫阳明之良知,本以救晚近之支离,姑借  相似文献   

19.
此为《异于去是》的第一章,其中概括地提出了书中随后将分章专题论述的全部主要思想。莱维纳斯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如何可以超越去是而成为一“我而为他(人)”者。凡物皆欲去是其之所是,并皆欲在其去是其之所是之中坚持住自身之所是。于是诸去是者在坚持自身之是时即互相冲突。而主体之为主体,或主体之主体性,则相对于此而构成一“例外”:在应于他者之时,我对他者之“应”即成为我对他者之“应—承”,亦即,对他者之承担,或为他者负起责任。此应承则来自于我之暴露于他者,来自一种比所有被动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此章共分十节:一、去是之他者;二、去是与关心;三、说与所说;四、主体性;五、对他者之应承;六、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七、感受性;八、去是与外于去是;九、主体性不是去是的一种样式;十、(全书的)论述路线安排。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理解与阐释程颢仁学的重要观念。程颢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之谓性”与“天理自然”。性与天理皆为自然之存在,程颢以性之自然与天理之自然阐发仁之自然,将仁视为合人道与天道为一的自然本体,同时也将“识仁”作为体仁的自然工夫。基于自然的视域,程颢的仁学展开为二重面向:一是“明觉”,即通过仁心的自然呈现来沟通物我,实现生命的贯通和一体之境;二是“生生”,即通过仁体的自然流行以创生万物,实现天地生生之德。以“明觉”与“生生”为导向,仁的自然品格得到了具体的展现,而万物一体的价值取向亦因此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