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高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
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现象,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文化内涵。书家不仅仅可以借助书法表达情感,而且可以借助书法实践超越现实,达到真正的"书为心画"。因为书法技法和情感的转换受到理性和世俗的羁绊,所以书家只有突破传统理性、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书法艺术心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万寿祺为清初遗民文人,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重点论述了万氏书学渊源与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总结其书法地位及影响,旨在透析万氏的学书心路,探索清初遗民书家群不同的书法风貌。  相似文献   

4.
书如其人是传统书论中重要的认识论方法之一。其所指的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等是对技法、学养、品格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观描述,折射着书法创作主体的精神面貌。书法修炼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进入到书家的精神显现,这是精神现象学阐释书家心理——审美——哲思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和审美表达.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和形式多样、姿态万千的书体.每位书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这表现在他们进行书法创作时,对独特意境的追求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欣赏时令人耳目清新.  相似文献   

6.
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自发现以来为历代学者重视、研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众多书家所赏读、摹写。摘录明清代表书家对《张猛龙碑》的述评,意在对整个北朝石刻文字有一个重新认识,以期对当今"魏碑"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审美误区有所识别。  相似文献   

7.
<正>文人书家最崇尚的就是个人真性情的流露,而书法是最能表现书家情感和心性的艺术。因此,除了研究名家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与章法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其重要的构成因素。书法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来源于作者本身丰富的精神情感,包括书家的禀赋、修养、才情、人生阅历、生命状态、审美理念等导致的情感变化都在书法的一笔一划间自然流淌出来,是书家内心的外化。本文以苏轼《黄州寒食帖》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通过对其文本的情感性及书法艺术的情感性两个方面,研究此帖中的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9.
自清中叶以来,金石书法的研习风气一直沿袭至今,众多学者与书家的关注、提倡,不断地推动着金石书法的传布,可谓是功不可没。然而,金石书法的久盛不衰从其本体来看,它正是金石艺术家自身审美理想的追求与体现,这样的审美理想最终成就了金石书画艺术。金石书画艺术作品中古拙、刀感、凝重正是我们的深切感受。对于古拙、刀感、凝重等深层次的理解与挖掘,是我们对于金石艺术深刻理解的重要一环。审视金石书法的诸多美感,刀感是重要而独特的美感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伟 《美与时代》2005,(11):33-35
纵观书法发展史,易道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从用笔技巧到章法布局,从审美理念到批评模式,无不显现易道精神,从而保证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如今一些"现代派书家",对传统中重视书法线条的观念做了极端化阐释,究其根源,是由于受到西方抽象画以及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把书法看作是单纯的线条艺术,甚至把汉字、毛笔、水墨等基本组成因素从书法中抽离出来.  相似文献   

11.
"清玄"是魏晋书坛中以葛洪、杨羲、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道徒书家为代表人物所引领的一种书法风格。此时的道教向上层化发展,帝王、士族多有道教信仰或崇道倾向,因此,魏晋时期的道徒书家在书坛中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一般书家创作风格的群体。对这类书家的研究必须要注意到道教信仰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他们书法中所呈现出的崇尚自然、超然仙趣、注重人格修养、主张存思之气的运用和"恬淡无欲"的"清玄"书风,实则是对"至道-至美"的道教美学在书法中的具体实践。这种"清玄"风格在自然美的追求、书法品鉴的标准、书法创作的心态,以及道教写经书法的传承等方面都对后世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学说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创作。其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书家师法自然,倡导真情流露;其辩证法思想成为书家创作的指南;心斋、坐忘说成为书家的修身之道;大美思想指导着书家创作走向至境;浪漫主义书风始于唐宋,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以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从书法中的线条、单字和章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留白”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只有重视书法创作中的“黑”和“白”的和谐统一,创造包含创作者思想情感的意境,才能真正给予欣赏者以美的享受。一、书法艺术中留白的美学价值我国的书法艺术,在黑与白两种色调之间。书家挥毫落纸,不仅生成了黑色部分,也诞生了白色部分。“黑”即是书家用墨的结果,此“白”即古人对空白的处理也叫作“留白”。  相似文献   

14.
书法创作是书家有意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包含着很多"无意"的非自觉的因素。书法作品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是由书家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与调整决定的。但除了书家"有意"对古法融会贯通之外,有时候还需要一种与当时的书法创作非常契合的情绪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往往作为书家的灵感出现。在书法创作中,过于有意和完全无意都会对书作产生副作用。只有"凝神静思"的有意与"忘我"的无意状态相结合时,书法创作才可达到"无意而皆有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的精品,对清代晚期及近现代的书法篆刻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文章选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吴让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以傅山、王铎为主流的代表书家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北宋之后书法发展又一重要变革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书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性和时代特征,并以强烈的个性抒发,创造出了大量惊世骇俗的巨制佳作,而王铎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是明末清初书坛革新派的中坚,书法风格多样,变化万千,楷、行、草、隶无所不能,形式以横幅、竖幅、立轴居多,其立轴形式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从王铎立轴书法的线条形态与笔墨、空间构成与异体杂书、结构章法及书写节奏入手,探究其渊源,并运用形式美分析的手段,把握当代书法发展的脉搏,对王铎书法立轴的临古与创新进行整体性深入研究,以期为当代书者在书法临古与创新中锐意创新等方面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邹雪 《思维与智慧》2023,(12):40-41
<正>临摹碑帖是书法学习的必经之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版《兰亭序》后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书法艺术体系中,此种法度之迹可在书法碑帖经典中寻觅。这些法帖的共性是中华书家在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上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提炼得来的。  相似文献   

18.
<正>宋代书家众多,精品迭出,诞生了以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为代表的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中前三家确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而最后一家的蔡,却是“是蔡襄”或者“是蔡京”争议不休。与蔡襄同一年考取进士,在书法上极具造诣的欧阳修却对蔡襄极尽推崇,多次写下“蔡君谟独步当世”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欧阳修对蔡襄的推崇、推崇原因以及对后世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9.
迟志鸿 《美与时代》2013,(9):108-108
唐代书法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书家、书体、风格流派,还是书法理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与唐代开明政治和唐太宗的鼎力推崇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等一代大家们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楷模。这的确是一个开宗立派、人才辈出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王猛 《美与时代》2004,(2):27-28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创造性美。书法的艺术美与文字书写有着共同的渊源,但它绝不等同于文字书写与其美感,它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的感染力来源于作者的审美理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