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周金文是古文字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他上接甲骨下启小篆,是汉字走向规范化的重要历程。毛笔的出现已不可考,但在商周早期的金文发展中却可以看到他的影子,波磔、露锋、撇捺一应俱全。由于金文对于汉字规范化的需要,在其发展的高峰期却渐渐摒弃了这些毛笔的遗痕,从而发展出金文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陶磊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全书26万字,263页。本书借鉴萨满主义通神模式,提出卦爻辞的爻意法则。对卦爻辞的具体解读,作者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历史场景出发,尽可能与甲骨、金文以及古典文献相参证;又从爻辞的诗性语言特征出发,尽可能还原其真实内涵。本书认为,《易经》作者有"吉凶生大业"的劝德意识,与后来儒家所表述的价值观属同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的诸多美术作品中无不渗透着深刻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理念的阐释,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当前美术教学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同样能够指导美术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工匠精神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在角色担当、关注对象、实践路径和功能内涵上的区别,梳理出"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业境"、"艺境"和"心境"三种境界;将造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困境的原因归纳为医学生职业信仰迷失、知行合一脱节、医德教育缺失;并探索性地提出可通过筑牢医学生职业信仰、夯实医学生专业素养、厚植医学生品德根基来实现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精湛的手艺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艺术人才培养的两大重要品质。培养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常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一步精细化、个性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之所以是这个时代标志性的话题,是因为这一主题正处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如何从仿制成功走向制造和创造,这是事关国家与民族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而工匠精神正是这一节点上的关键。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仅仅是粗制滥造的产品损坏了我们的声誉,更主要的是很多人的心性也处在一种粗糙放荡的状态,而工匠精神正好是完成我们心智转变的一剂良药。三是我们的历史本不缺乏工匠精神,但如何延续和发展工匠精神,事关我们民族未来性格的打造。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品质和品牌的保证。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工作伦理,工匠精神具有丰厚的伦理意蕴。价值观是伦理文化的核心。职业歧视、急功近利、敷衍塞责等价值观严重阻碍了当下中国工匠精神的成长。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加强伦理文化建设,更新价值观念。尊重劳动、优雅生存、爱岗敬业等价值观是工匠精神成长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王演《周易》”新说─—兼谈境遇与意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关于《易》学研究最重大的突破,是张政娘先生对甲骨、金文中所见“奇字”的破译——数字卦的发现(参见张政:《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张亚初、刘雨两人在张政娘先生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重新区别,认为它们分属商、周两个时代(张亚初、刘雨:《从商周时代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载《考古》1981年第2期)。由于六交所组成的数字卦已见于殷秀的陶器、卜甲、彝器等器物上,由此引起学者对重卦起源及其他《易》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的重新审视(参见饶宗颐:《殷代易卦及…  相似文献   

9.
陈青荣 《管子学刊》2006,(4):100-103
厥,是商周时期海岱地区的一个东夷小国,由于传世文献奇缺,人们对其历史和文化面貌知之甚少。据甲骨文和金文知其在商代已经建国,西周被封为子爵国,大约存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刘小波的隶书创新,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将篆书、楷书和行书等不同书体的元素融入隶书创作,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种则是将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等各种文字的写法融入隶书创作,形成隶书新的书写风范.刘小波的隶书作品里蕴涵着多姿多彩的生命信息,具有了"方圆劲秀,清润华美"的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2020年,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我们都知道,新年的第一个月,称为元月,而元月的第一天,叫作元旦。那么,元月、元旦中的"元"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用意呢?"元"的本义指人头在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中,元的字形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易学史在经历了由伏羲时代到炎黄时代再到夏商时代的滥觞期之后,迨西周初期则呈现出甲骨易卦和金文易卦并蒂兴盛的璀璨局面;到了西周中后期,又出现了陶文易卦,特别是陶拍易卦的出现,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结构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切充分说明:《易经》一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怀胎之后,到了西周中后期,正在履行它的一朝分娩之重任。  相似文献   

13.
孙敬明 《管子学刊》2012,(2):123-125
考古发现研究证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营建于西周早期,论者或以为此乃西周薄古或丰邑.依据城址时代与相关动植物遗存以及墓葬出土青铜器之铭文,结合商代卜辞所记王师曾多次征人(夷)方而驻戍齐地的记载,即可推证此应是商周时期的齐邑,而金文所记驻此的“齐师”属于西周王室军队,此齐邑则是济水流域商周王师戍守东方的军事城堡.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夏季的到来,除了挥之不去的高温炎热,还有那单调乏味的蝉声。蝉字,起初应该是描绘蝉的形象的象形字。不少学者认为,商代甲骨卜辞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表示方国名称和族徽的像蝉形的符号,应该就是早期的蝉字。  相似文献   

15.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可谓凤雏庙祭甲骨属性问题中的一个研究瓶颈。国家构成的多血缘性及统治方式,促使商王朝建立了以王祖先为首、包括其他部族祖先在内的国家神系统,以增强族群认同,维系统治。但商王祖先地位优越,具有国家神的特征,可以超越族群接受其他部族祭祀。殷墟卜辞与传世文献一致表明,商族存在跨血缘祭祀。文武时代周族祭礼与商族近似,而与成王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的情况有较大不同。当时商周二族恐怕皆不使用"姓"这一血缘标识符号,祭祀中族类观念似未被突出强调。"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之祭祀原则在商周之际也许尚未形成,极有可能与成王、周公"命祀"有关,与宗法分封、赐姓命氏等对血缘的强调相一致。在有关凤雏庙祭甲骨族属来源的讨论中,"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不应成为预设前提。  相似文献   

16.
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职业态度,通常被称作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如果能够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会让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不过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试图寻找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并在积极研究如何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精神的步伐描述着心灵的步幅,精神的仪态书写着魂魄的资质。精神步伐的每一个时空点上,都有一种特定的景色,精神仪态因特定景色的出现而发生的每一种特定的变化,都鲜明、生动地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灵质地和精神品格。当着一个人身处风云变幻难以捉摸的险恶环境时,能依旧...  相似文献   

18.
梁燕城 《天风》2024,(2):23-25
<正>中国甲骨文和古籍中的上帝思想,与旧约的上帝观有很多可对话共融之处。上帝超越而无形象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商周年代的上帝信仰。在甲骨文中,“帝”字出现的次数极多。在以象形文字为主的远古日子里,人们却没有以象形字来描绘上帝,而是用了一个会意字。根据王国维的解释,“帝”字像花蒂,以蒂为生命力之源;郭沫若说“天下之神奇更无有过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也认为其是生命之源。叶玉森则有不同解释,以“帝”字像一祭坛,  相似文献   

19.
道教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咒术倾向的宗教,对我国工匠建房巫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一种情形是道教神仙直接或间接地对工匠建房巫术系统的形成产生增益作用;第二种情形是在道教的影响下,建房工匠祖师鲁班最终演变成道教散仙,并成为建房巫术仪式中祭祀的主神。从神仙信仰来看道教对工匠建房巫术的影响,可以清楚地看到道教的民间化和世俗化倾向,也可以验证巫术与道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语境下,广告设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呼唤专注、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还是广告设计企业品牌竞争发展的有力支撑。另外,广告设计师个人成长发展也需要"工匠精神"。在广告设计行业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的策略就是三个字:"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