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茗叟 《福建宗教》2002,(6):40-40
1990年11月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福建视察,在省宗教局领导陪同下,游览了武夷山水,品饮了武夷岩茶,留下脍炙人口的“茶醉”诗。  相似文献   

2.
先前的老百姓,有句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显然,此处“开”的是家庭生活之“门”;如今被普遍使用也已较大程度进入“老百姓”生活的有另一句口头禅:“开门七件事:吸、饮、嫖、赌、舞、拐、卜”。诚然,此处“开”的乃是所谓的社会生活之“门”。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文化中“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观念。他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概念,周朝时期“德”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德”的范畴在不断演变,在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德”。本文就是从《国语》一书为出发,对书中记载的尚德文化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醉书心态     
一日与诸贤豪饮,杯盘狼藉之后,东倒西歪,不成形态,俨然一幅艺术品。于是,宣纸摊开,泼墨为快。任笔墨飞舞,不时溅到身上和天花板。醉纸扔一地。翌日打扫,不经意间,发现醉纸上“动”了起来。笔墨真会舞动吗?即请昨日诸贤鉴观,皆叹为奇妙。由是定曰:醉书。 醉,是人间一种非常的现象,非常的境界。人,一旦获醉,便超然现实,变成不同寻常。醉与书法结合,变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笔墨世界。醉,实际上是一种升华,飞跃,特殊的心理超越。醉书作为一种涨扬  相似文献   

5.
刘崧 《美与时代》2015,(2):44-46
贵州的饮酒文化丰裕而浓厚,自然而幽深。从哲学上考察其审美韵味,会发现贵州饮酒文化包含着程序美、气氛美、人情美、超脱美等不同侧面,"醉美"可以囊括其总精神。"醉美"是一种醉中有美、美中有醉的忘我之境,它融摄了审美与道德。贵州饮酒文化是全国酒文化的突出代表,深入了解酒文化丰富的意蕴,对发展酒文化产业,对创意事业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松飞 《中国道教》1989,(1):45-49
《道藏辑要》中的《天仙金丹心法》是一部很奇特的丹经(以下简称《心法》)。书中的内丹术秘诀,是用多种不同规律的密码排列而成,更加入一些符号和代字。全部秘诀约占全书文字的一半。表面看来,文字杂乱无章,使人茫然莫解其意。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将书中秘诀全部破译。书中部分章节,《东方气功》杂志在一九八六和一九八七年已连载。中华书局已计划在一九八八年出版全书。《心法》是道家托名:“八仙”合著的一部丹经。“八仙”为民间传说,不见经史。“八仙”之词起源较早,可追溯到东汉。但唐代前后,“八仙”是个泛称,其中人物可以随时随地的指称。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相似文献   

7.
<正>王羲之云:“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卫夫人亦有“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之论,张怀瓘更把书法看作“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可谓“玄之又玄”。那么,书法到底为何物,如何才能学好书法?不妨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无形之相”——关于书法概念的解读首先,从形式来看,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体现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元素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线条艺术。其次,从内涵上看,书法还有意余象外的特点,即通过可视的形象表达作者内在的思想、性情、审美和学养等。  相似文献   

8.
“缺氧”与“醉氧”是一对相反的概念,“缺氧”易于理解,“醉氧”则是指已经习惯于在缺氧状态下生活的人来到正常生活环境中,反而因氧气充足而不能适应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到孤独无友,缺乏情感依赖和心理沟通时,会做出热衷交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正>唐代书家卢携在其《临池妙诀》中说:“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其中的张旭就是唐代草书大家、被誉为“颠张醉素”之一的张长史张旭,他也是中唐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恩师。从卢携的记述可以理出“晋唐书法秘籍”的传承路径:即颜真卿的老师是张旭,张旭的老师是其堂舅陆彦远,  相似文献   

11.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2.
邵世洁 《天风》2006,(8):46
我是在18年前,从一本属灵文学书籍“海伦凯勒光辉自传”——《生活的故事》接受福音种子,进入教会。书中说:“我爱圣经胜过爱其它书,上帝是万物之主,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时灵感通遍我全身, 在我的眼前展现出无数的奇景,我一觉醒来,欣赏上帝美与和谐的世界,腐朽化成了神奇;那看见而明显的是暂时的,那看不见内在的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3.
书喻     
社会是书的具体注释,书是生活高度的浓缩。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有着不结之缘。特别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他们爱书,读书,也著书。既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壮丽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由于热爱书,得益于书,中外名人大都为书设下妙喻,留下由衷的礼赞。著名学者亚兰说:“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对别人的想法的思考。……思想最深沉的人,总是从别人的想法中采撷适合自己的东西。”来,让我们一起感悟书喻吧。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之可以医愚。”——人类虽然已从茹毛饮血的愚昧中走出来了,从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14.
管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之一巨子”。《管子》一书记载了管子丰富而精辟的治国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本文仅从“视时而立仪”、“皆用而勿尽”、“轻重之权”、“国有四维”、“有德”之君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弘扬,以期能为我们学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寻找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前辈,在阔别几十年之后重返祖国内地,无限慨叹之余,曾赋诗一首:去国离乡还四十年,龙争虎斗避尘缘。江山无恙人依旧,独醒人推醉梦船。诗经我之手在《佛教文化》杂志编发,先睹之下,我不禁重重喝彩一声:好!好一个“江山无恙”!这诗的背景并不是年轻如我者所完全读透,比如“避尘缘”、“醉梦船”我可能就不知其详,但是,那一种“江山无恙’的壮怀,真使我心向往之!因为,这里自有一份天大的心量在。学佛之人,实在不能缺了这份大心量。不信?不信,远的不说了,近在眼前的,就请用心读读“九十述怀”的赵朴老,读读上引诗的…  相似文献   

16.
黄幸平 《天风》2013,(12):22-23
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话语,这是一本为人类而写的书,它的存在是人类所经历的最大福利,为了让人类认识上帝并得到神圣智慧。圣经是基督徒信仰与生活的准则,是我们灵性生命的粮食。圣经被称为“书中之书”、“天下之大经”,世界闻名的作家狄更斯说:  相似文献   

17.
墨家的政治哲学理论似明而实晦。作为其“治道”的“兼爱”要靠“刑政赏罚”来推行;同时,“兼爱”不仅具有“积极义”、“消极义”和“无私义”,而且还具有“人事之维”和“天鬼之维”。但是,“兼爱”与刑政、“兼爱”之三义、人事之维与天鬼之维之间却存在着张力和歧向。在先秦诸家“治道”竞争的格局下,“兼爱”之三义的“治道”意蕴大多被儒家、黄老道家和法家所重释和扬弃,而其“天志说”则被董仲舒的“治道”整合所融摄。一方面,墨家“治道”论的内在理论缺陷使得它在先秦诸家“治道”竞争的格局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墨家“治道”构想的合理因素又大多被诸家扬弃于各自的“治道”论说中。于是,墨家“治道”论在秦汉之际的式微就变得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8.
醉狂与智慧     
醉狂,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在理性信受推崇的人类社会,人们回避它,但有时又需要它。因为它能使人的心情得到无忌的释放,使人的自我得到特别的加强,使人的身心感到漂然而自在。因此,许多人希望有体验醉狂的机会,却不敢把它当作生活的常态,因为那样会被人看成是疯狂或狂妄。醉狂,是一匹烈性的野马,当它还只是在人类情感的原始荒野上奔驰的时候;醉狂,又是一坐良骑,当它进入人类理性的圣地,被智者勇者训之导之之后。因此,我们要想获得人生的辉煌,我们就应该学会并拥有那么一份醉任──一份充满智慧的醉狂。充满智慧的…  相似文献   

19.
(一) 人的个性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个性是由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与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所构成的人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精神系统。所谓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总方向是倾向于从人民利益出发,还是从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出发等,以及由之而表现出来的志趣宏鄙与性格优劣;所谓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过程中,是偏重于以辩证唯物主义还是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来反映与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乃由之而来表现出来的完成实践活动效能方面的智能高下与  相似文献   

20.
在计算机文化通过网络的连接贯穿全球之际,《数字化生存》、《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数字化犯罪》等一批书籍悄然出现了。它们从人类现实的诸多方面揭示出这样一条信息:因为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纵深发展,我们的生活将因此经历一番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绝不亚于机器大生产技术对工业社会曾施加的影响。美国作家杰夫·扎列斯基1997年的近作《数字化信仰》(The Soul of Cyberspace,直译为“网络空间之灵魂”)一书接续了这一主题,但又触及到了前面这些书未曾涉及之领域:即人类精神和宗教生活在网络新技术冲击下已然产生和将要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