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运河沿线各地都在挖掘整合运河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凸显特色的运河文化带。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大运河苏州段吴江区安民桥为例,对大运河古桥文化特色分析与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想,以期为同类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丰富运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黄金航道,更是我国的文化象征。常州在大运河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了多彩多样的人文历史,包括工业文化、民间艺术、红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如乱针绣、留青竹刻、常州梳篦、常州吟诵、运河五号、龙泉印泥等。这些鲜活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为常州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品牌意义以及景观提升意义。文章将在常州大运河价值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运河沿线进行公共艺术设计,讲述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利用驳岸栏杆、桥梁涵洞、建筑、绿化、灯光等作为艺术符号的载体,通过多种艺术符号的设计,结合运河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故事、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运河遗产,形成常州运河世界遗产段的艺术展示策划方案,以彰显常州运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能超 《中国宗教》2024,(1):32-33
<正>佛教文化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因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运河文化,对新时代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江苏既是经济文化大省,也是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在这些文化点段中,寺院星罗棋布,佛塔交相辉映,共同见证和书写着大运河江苏段辉煌的佛教文化。积极发掘和吸收江苏段优秀运河文化,使江苏继续走在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前列,是江苏佛教界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大运河常州段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入手,分析了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指出目前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保护的对策,以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马锡钰 《美与时代》2023,(2):126-128
大运河体系包括在用河道、水工设施、城镇及周边环境景观等,其中水工设施支撑着运河航运等基础功能的延续。随着对运河文化逐步深入的研究,水工设施也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梳理了大运河功能的演进,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出发,探寻大运河扬州段水工设施的价值及保护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同时,沿着这条大运河也产生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19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文化遗产做出部署,这对于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大运河与宗教文化"系列,连续刊发大运河宗教文化方面的资讯和研究性文章,助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入华传教士不仅在运河沿岸展开了丰富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而且留下了详实的文字记录,陆续传播至西方。故此,大运河不仅促进了西方宗教文化传入中国,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艺术中的主题形象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历史文化载体,是大运河文化带传统人居环境的显性符号。在分析目前公共艺术形态的基础上,以淮安“西游”主题形象为例,对创生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形态进行阐述与研究,提出创生性公共艺术具有标志化、情景化、属地化和资本化的特征,标志化与情景化是创生性公共艺术的外在形式,而属地化和资本化是其内在意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时期形成的中国伊斯兰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大运河文化,不但包括对大运河两岸的古清真寺、重要遗址的保护,同时也在于对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传统的传承。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最伟大奇迹之一。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正如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说:"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生态发展视角出发,分析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以青果巷街区为例,通过ASEB栅格分析方法探究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优势劣势,阐述了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亮点,提出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杨尚华  李玉 《学海》2022,(4):211-216
大运河在服务国家发展、形塑社会文化及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决定了大运河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民国伊始,大运河史研究已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对于大运河史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大运河工程及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视,相关研究愈益升温,视角转向微观,议题更加多元,大运河史料的学术需求也相应增加。已有的大运河史料集内容丰富,但主体内容偏向于古代,近代大运河史料的整理明显不足。夏锦文教授等主编的《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全面收录了与近代大运河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料,部分珍稀文献系首次影印出版,且附有大量的高清原始照片,为近代大运河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完整的史料资源。《丛编》收录的史料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文献采集难度较大,从中可见编纂者工作敬业、态度严谨。该丛书的出版将会对近代大运河史的研究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多 《中国宗教》2021,(3):70-71
明清时期南北地区宗教音乐的交流融合,对不同地区宗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考察这一段历史,不但对于研究中国宗教音乐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明清时期是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除具有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突出的审美属性。从审美形态上看,它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审美形态。从审美范畴看,它既崇高,又优美。研究大运河的审美价值,对于丰富运河文化研究内容、深化其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开封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留存有丰富的运河遗产,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封以大运河遗产为依托和支撑,通过打造运河遗产类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完善运河遗产展示内容,集中发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彰显开封风格和开封特色,使运河遗产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开发,大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历史上,大运河在物资调度与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7.
作为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水路交通大动脉,大运河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人文荟萃的大运河文化。历史上的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尤其是明清时期,这种交流融合最为频繁。例如,明代北京各种小曲的来源,除了北京民间曲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沿着大运河北上的南方各省的民歌小调。  相似文献   

18.
正既丰富多彩又大同小异、既有南北之别又有大一统的格局,大运河沿岸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体现了这种融合的特点。无论是完整保存在宗教活动场所中的各种非遗项目,还是融会在民间音乐中的非遗项目,通过世代相传,共同成为大运河文化的记忆符号。  相似文献   

19.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可以说是当时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外在体现。这些清真寺建筑遗存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当前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运河流经区域在经济、文化上迅速发展。当时的大运河沿线城市成为穆斯林商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运河沿岸修建了很多清真寺。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与唐宋时期创建的广州怀圣寺和泉州清净寺等有所不同,基本上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明清时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中国穆斯林学者在这一时期的很多活动都肇始于大运河沿岸,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大运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大运河文化为明清之际的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氛围。自大运河开通以来,尤其是元代之后,沿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穆斯林商人就停留和定居于大运河沿岸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