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熊秉明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研究颇具中西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在书学界影响深远。通过撷取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中"理性"与"反理性"这组核心理论范畴,对其书学体系建构和阐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书法是"理性"与"反理性"相融合的艺术,在"理性"中寻找书法的秩序,在"反理性"中表达书家精神,在创作中以"反理性"为主导,反映书法美的核心是书家本心的回归。从熊氏的理论分析中可看到中西传统艺术间的某种共通性,对书法的美学生成有了新的阐释。熊秉明的书法美学研究显示出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下中国书法所具世界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是书家人格精神的体现,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体现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书法意境美的本质,认为以形写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动的自由美,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进而探讨了实现书法意境美的途径。书法艺术精神,从根本上讲,取决个性化审美素养,取决于书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书法的意境品位,书者必须学富才高,提高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3.
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现象,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文化内涵。书家不仅仅可以借助书法表达情感,而且可以借助书法实践超越现实,达到真正的"书为心画"。因为书法技法和情感的转换受到理性和世俗的羁绊,所以书家只有突破传统理性、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书法艺术心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一门彰显心灵情思与精神襟怀的抽象视觉艺术,点画、结字与章法之间无不显示出辩证统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等哲学内涵。自古论书兼评人品,书如其人,从书法艺术可感知艺术主体的人格品质,深刻认识书法艺术的本质与精神。文章分别从存在性质、哲学精神、元范畴三个方面解读书法艺术的哲学内涵,随后延伸到书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深化到具体而微的人格品质,以期为书法艺术创作与美学欣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提到的“书写”一词,并非专指书法,包含同书法有相同属性的中国画中的用笔,即书写性的用笔。书写即情感表现,而且通过书写的方式心灵处在一种非常自由自在的状态,创造了最纯粹的艺术形式。画贵有诗意,诗意的生成才是作品内容的呈现。一、以“写”入画书与画用笔的相通之处,前人在书画实践中有略多的体会,周星莲云:“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参入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  相似文献   

6.
《思维与智慧》2014,(2):I0001-I0002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昌硕,汉族,浙江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的艺术另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是“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勾“清末海派四大家”。  相似文献   

7.
<正>“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不仅仅是文学,这时其他艺术也在走向自觉,尤其是以高度自觉的书法艺术尤为突出。这个“自觉时代”上承汉末,下启两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由自发性进入自觉性的重要阶段。人们冲破经学的束缚,在玄学与道教、佛学、儒学的交融下,以以人为本与文的自觉,表现出“未若文章之无穷”的不朽精神。在书法方面,士人不再被以实用为目的所束缚,主张“书乃吾自书”“适我无非新”意在表现个人性灵的抒发。  相似文献   

8.
从艺术的起源到汉字的产生,自然意识一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少书家在书法创作中都极为提倡或重视自然意识。书法艺术自萌生伊始,自然意识的参与从来都不可或缺。在今天的书法学习情境当中,书法创作中的自然意识在本质自然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章通过分析历代书家对自然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探讨在书法创作中对自然意识的把握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9.
诗与画虽分属文学和艺术两个范畴,但二者的创作均运用形象思维,在描绘生活、构思立意上有相同之处。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中国的诗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从画里取,画从诗里悟。  相似文献   

10.
构图在画面中具有重要的支撑构建作用,是艺术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潘天寿的绘画艺术深刻传达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民族审美趣味、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他在中国画构图方面的特点,主要有:1.以山水之境融入花鸟之中;2.打破常规,新奇壮阔;3.“造险”与“破险”,险峻奇崛;4.金边银角,画外有画;5.画面分割,秩序明确;6.诗、书、画、印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除绘画本身外还包含诗词、书法和印章,这些元素构成了中国画的显著特点。中国字,最早是来源于画的象形字,以画达意。故字或画,多少都含有诗意,皆离不开意境。传统中国画丰富的精神内涵、审美理念和思维特点体现了中国画文学性的主要内容。诗词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分支,其文学性作为中国画的养分使中国画成为一朵生命力旺盛、永不凋落的独秀之花。文章以古代诗词和中国画间的相互交融为主题,来逐一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王羲之云:“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卫夫人亦有“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之论,张怀瓘更把书法看作“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可谓“玄之又玄”。那么,书法到底为何物,如何才能学好书法?不妨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无形之相”——关于书法概念的解读首先,从形式来看,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体现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元素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线条艺术。其次,从内涵上看,书法还有意余象外的特点,即通过可视的形象表达作者内在的思想、性情、审美和学养等。  相似文献   

13.
禅宗艺术属于宗教艺术的一种,主要涉及禅诗、禅画、禅书、禅宗园林等不同艺术门类。禅宗艺术是审美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的艺术,从禅宗的传承与感悟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张伟 《美与时代》2007,(10):50-52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是笔墨艺术,尽管二者在笔墨运用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要达到的审美意境是一致的.书法线条的艺术处理方法以及其表现出的艺术审美情趣,时常为国画借鉴,"以书为骨,以诗为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画的审美核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的精品,对清代晚期及近现代的书法篆刻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文章选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吴让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思垚 《美与时代》2023,(1):105-107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家国为怀。自宋以降,文人画开始盛行,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令中国画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文,增加画面情趣,南宋赵孟頫更是提倡“以书入画”,使得诗、书、画、印四美相得益彰。及至明代“题款美”更成了普遍风气。宋元是中国画题款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明代绘画题款艺术在宋元影响下更是发展到极致。以宋元绘画题款艺术通过文人画发展而兴盛这一现象为研究背景,解读在其影响下的明代绘画题款艺术。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一种艺术”(周总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而且是我国僧俗相辅相成共同从事的、民族精神最基本的、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性基础的表现型艺术。我国书法,早在殷商时代,便由实用性发展而为装饰性。装饰以审美的理想之追求为主,故书法不单是涵有技巧与思虑之活动,而且是具有审美价值之活动,所以书法是一种艺术实践。书法家以社会的意义,将自己的感情与意志表达于人。  相似文献   

18.
<正>虞世南作为“初唐四家”之一,其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立足于历代关于虞世南书法的评论,从虞世南书法的取法渊源、虞世南与唐其他书家的对比、取法虞世南书家的风格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从而揭示虞世南书法审美的特性。一、虞世南书法的取法渊源虞世南书法取法智永。  相似文献   

19.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能书擅画,精于鉴赏,其书法成就,不仅在宋代影响至深,而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米芾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如何出古,并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探寻米芾书法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袁健 《思维与智慧》2023,(20):43-45
<正>中国书法与中国舞蹈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却共享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滋养,因此,在美学上有着较强的共通性。现代许多美学家对此都有所论述,这种共通性其实早在古代便已经被许多文士所发现,譬如,明代的徐渭在《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诗中就将二者的共通性直接说明出来,但是更多的文人学士是将二者美学共性中的核心精神蕴含在其艺术批评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