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金银铜盒     
张越 《管子学刊》2008,(4):F0004-F0004
错金银铜盒,战国晚期青铜器。高12.4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9.4厘米,盖径14.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址地出土,子母口,口沿部有一对环钮。腹微鼓,平底,圈足。  相似文献   

2.
张越  张连利 《管子学刊》2011,(3):130-F0004
铜鹰首提梁壶。战国时期青铜器。器物通高43.5厘米,口径9.3厘米。腹径21.7厘米,足径136厘米。1996年临淄相家庄六号战国墓出土。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鹰首壶器口以鹰喙为流,长颈垂肩,鼓腹圈足,颈部有两个对称铆钉状耳。盖沿有一对环钮,套于提梁上,提梁为一弯杆连于两侧S形活动柱上,腹背部饰有一圆环。  相似文献   

3.
铜簠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1):F0004-F0004
铜簠,西周晚期青铜器。高16.2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8厘米,足长17厘米,足宽14厘米。2000年6月沂源县南麻镇西鱼台遗址出土。器与盖造型基本相同,呈长方形。腹斜收,圈足。每边中部有缺口.两侧各置简化兽耳一对。其口沿饰变形凤纹,腹部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4.
<正>马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以马为题材的雕塑杰作,创意造型千姿百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了历代艺术家无比的智慧、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在2014马年来临之际,我们特选择古今(现代马雕塑见下期)一些有关马的雕塑艺术作品,以与读者共享"赏马"之乐。西周青铜驹尊这件青铜驹尊高32.4厘米、长34厘米、重5.68千克,是出土于陕西省县的一件西周时期的金属器具。驹尊昂首挺立,身躯短小,腰部平展,颈部斜伸,剪鬃竖耳,矮足短尾,神态憨稚,形象生动逼真。背部开方口,有兽钮盖,腹部中空用以盛酒。器表装饰极为简洁,仅在腹两侧和盖钮  相似文献   

5.
一九九一年四月,退休老教师刘忠立,送到齐故城博物馆两件青铜量器。据了解此物出土于临淄区,梧台乡,东齐村北二百米处,村民徐士亮打菜棚时发现。巨地表一米左右,拌随出土的有花纹铺地砖、板、筒瓦、陶罐、钵的残片。地势较高,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地面上有较多的遗物,应为战国时期的古遗址。这两件青铜量器出土于一窖穴,两件套合。这两件青铜量器造形类似现代的水舀,直口、平沿、直腹、平底、口大于底径,腹部有较长的园柱形柄,柄与体有一方形铜片连接为一体,起  相似文献   

6.
铜凤纹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2):F0004-F0004
铜凤纹鼎,战国时期青铜器。高11.5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1.7厘米,盖径11厘米。1992年临淄王墓地出土,敛口,腹微鼓,盖面上弧,上列尾状三环钮。  相似文献   

7.
红陶鬲     
出土于临淄桐林——田旺遗址,龙山-岳石文化层的红陶鬲,高38.5、口径30.3厘米,夹砂红陶,表面隐约可见有细篦纹。直口,方唇,折沿,束颈,直腹,羊乳状袋足,腹部有两个小型拱形纽。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袋足下部。该遗址位于临淄齐故城西北约12公里的桐林村西南、田旺村东北,是一处龙山-岳石文化遗址,呈高台地地形,南北长约520米,东西宽约420米。淮阳河绕过其东边和北边,西边  相似文献   

8.
彩陶壶     
彩陶壶,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高14.9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5.7厘米。山东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圆唇,敞口,直颈,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颈部饰红色圆点,腹部饰三周红色圈纹,内饰红色圆点。该器物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族对太阳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9.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10.
矩形铜镜     
张越  王滨摄影 《管子学刊》2010,(4):F0004-F0004
<正>矩形铜镜,西汉时期青铜器物,长115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1979年出土于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的兵器坑。镜面精工磨砺,无锈处,乌亮可鉴,应为实用器物。镜背有精美纹饰,纹饰凸起1.5毫米,  相似文献   

11.
陶甗     
夹砂黑褐陶。侈口,圆唇,折沿,沿内有浅槽,束颈,深腹,腹壁斜直,下收为细腰。袋足肥硕,尖足。有盖,形似覆缽,盖上有桥形纽。腹部有几条凹弦纹和五条刀压式的附加堆纹,足尖处各有一条竖附加堆纹。腹上部有两个横向宽带状(析金),(析金)上有三道弦纹。上部之甑与下部之鬲连为一体,细腰处内有带孔的算子。通高115、口径44.5厘米。  相似文献   

12.
张越 《管子学刊》2009,(3):F0004-F0004
白玉透雕双龙玉环,战国晚期玉环,器物高10.5厘米,宽11厘米,内径6.4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环主体造型为双龙形,龙首向背,曲颈向上,伸出环外,云纹长冠向内上卷,穿出外缘形成佩戴穿孔;龙体弯曲成“S”形,背饰云纹长鬣,时隐时现,婉转自如;四足二趾,矫健有力;龙尾细长,由环内伸出环外,然后又弯曲上卷收于环外。  相似文献   

13.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子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4):130-F0004
国子鼎。春秋时期青铜器。此鼎通高33厘米,口径27.8厘米。1956年山东临淄尧王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为子母口,盖面微鼓,盖中间置半环形钮一个。周边饰有三个曲尺形片状钮。直耳按于器口两侧,马蹄形矮足。腹微鼓较深。腹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  相似文献   

15.
龙纹巨型方铜镜长115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出土时已断为三段器表有锈蚀斑痕。镜面经精工磨励,自是实用器物,无锈处乌亮可鉴。镜背纹饰皆为高出镜体0.1厘米的模铸阳文,边缘为连弧纹,在四角及中心有五枚拱形镜钮,钮上有两条纵向凹弦纹,纽座有柿蒂纹,主体纹为变形龙纹,线条流畅,舒展自如,形象生动,矫首天外,张口作长啸状,神彩飞扬,夺器欲出。  相似文献   

16.
临淄青铜盂出土于齐故城东北角河崖头村一带,口径62厘米,高43.5厘、术,侈口,深腹,腹部有横向的两耳(失一),圈足,无盖,颈、腹及圈足雕饰四条纹带,除腹中部一条为环带纹外,其余皆为窃曲纹。纹饰简净质朴,疏朗流畅。临淄铜盂纹饰质朴浑厚,比之商器,华美不如,且无商器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神怪可怖之感,而有疏畅条达之气,显然具有周器之风,而且,环带纹、窃曲纹之兴,始于西周  相似文献   

17.
该铜镜出土于临淄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坑同出土矩形钢镜1件(参见《管子学刊》1990年第一期),圆形铜镜4件。圆形铜镜分别置于漆奁内,已破碎,能复原,大小相似,形制相同,体较薄。三弦纹的桥形小纽,纽周围有一周带纹。边饰连弧纹,带纹外有4个肾形纹。3组纹饰皆为微凸平面。无地纹。直径24、厚0.2厘米。该墓出土的圆铜镜,形制独特,对研究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齐文化面貌乃至中国镜(?)学都有其参考价值。铜镜起源于西亚和中国。中国铜镜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一直流行到近代,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的铜镜都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农民在水磨遗址取土烧砖时发现一白陶鬶,口径13厘米,高42.5厘米,质为高岭土,夹砂,呈红褐色,轮制,敞口,圆唇,口上有冲天流,高颈,斜腹,三袋足,腹上部有两组凹弦纹,腹部与流相对侧有绞索形半环状宽鋬一个,在腹上部、流两侧和鋬的上接处两侧共饰四对泥饼。此器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七年春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一春秋晚期墓(编号 M1)中。该素面鬲为夹砂红陶,素面,方唇,侈口,束颈,鼓腹,缓平弧形矮裆,微显浅袋足,略有乳突状足尖。口径一十四点五厘米、外腹径一十七点二厘米、高一十六厘米。它与潍坊寒亭乐都古城采集的素面鬲形制相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20.
包兆会 《天风》2018,(7):52-53
1988年11月16日,敦煌莫高窟北区B105窟发现了一件铜十字架,该十字架出自瘗窟(即B105窟)的随葬品:横竖交叉的十字,高、宽各6.6厘米,十字四臂与一圆环交叉,十字的各端均伸出圆环之外1.3厘米至1.5厘米,十字四臂的交接点即十字中心处有一小圆形(见图1)。该十字架是用青铜铸造而成,背面中部有两个铸造时留下的乳状突。该十字架可用作徽章,可称之为景教十字纹牌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